科龙空调啥时间被收购的(扑朔迷离的科龙空调案)(1)

民营企业,即掏空企业

上期我们讲到,科龙在原管理团队潘宁等人离开后,公司业绩一落千丈,结果被卖。而买了该壳上市的新东家是2000年7月13日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格林柯尔科技控股公司,公司2000年营业额比1999年上升2.91倍,至3.64亿元,利润总额为2.69亿元,利润率高达74%,上市第一年就摘取了香港创业板盈利第一的桂冠。

在当时的格林柯尔公司网站上,它号称自己与美国杜邦和法国ELF为世界三大新型制冷剂供应商,天津格林柯尔制冷剂厂的年产量为3万吨。格林柯尔的产品占有欧洲市场的25%、北美市场的10%、亚洲市场的50%。网站宣传上最狂妄的一句话是“我们的近期目标是占领中国市场的99%”,也就是说,格林柯尔的制冷剂独特到没有替代或同类产品。

格林柯尔制冷剂为何如此神奇?

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牵扯到公司的创始人——格林柯尔制冷剂的发明者和CEO顾雏军。就像我们已经叙述过的仰融和张海等内地股市“神人”那样,顾雏军的经历也是神秘兮兮,云遮雾罩。

科龙空调啥时间被收购的(扑朔迷离的科龙空调案)(2)

根据媒体的明察暗访,生于1959年的顾雏军于20世纪80年代获得天津大学热物理工程系硕士学位后不久,在1989年前后开始宣传其“顾氏循环理论”,并推出据说有“环保、节能”效应的新型制冷剂。

20世纪90年代初,顾还开办过两家空调厂,第一家是开在安徽的空调厂,一年后合作双方便不欢而散。第二家开在广东惠州,他推出了“小康空调”,1994年发生了质量纠纷,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九次抽查不合格,被勒令停产,因此还引发了一场诉讼,该空调厂被罚款600万元。

在20世纪80年代末,顾雏军的制冷剂也被一些北京媒体鼓吹过,却遭到业内许多专家的质疑和否认。从实际效果而言,不仅是“小康空调”,连用于宾馆系统的制冷剂也被广东省的制冷学会给否定了。

顾雏军在国内屡战屡败,出国走了一圈之后,又带着标牌为“格林柯尔”的六种制冷剂重归故里。由于传统的氟利昂制冷剂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格林柯尔自称是独一无二的替代品。

这种明显有违常识的说法当然引起了媒体的怀疑,记者对格林柯尔在产品推荐书上列出的表示满意的21家客户进行了电话调查(7家没有接受采访),只有5家认为格林柯尔节能效果明显;5家表示从未购买过格林柯尔制冷剂;3家对格林柯尔的节能效果不满意,不打算继续使用;还有1家则是模棱两可。这些用户都是厂方精挑细选的,调查结果依然如此不理想,不得不让人怀疑“格林柯尔”的质量。

这年头,学术科研造假的成本极低,收益可观。

2003年,从海外归来的学者陈进宣布发明了第一片中国拥有知识产权的高端数字讯号处理器芯片,经中国权威机构和专家认证,这个“发明”被称为“汉芯一号”,也就是“中国芯”。当年只有35岁的陈进被任命为上海交大微电学院院长。三年来,由陈进领导的研究院获政府无偿拨款上亿元人民币,他的办公室墙上还挂着总理参观实验室的照片。

滑稽的是,最后由于一名参与陈进“发明”的科技人员的告密,大家才知道“中国芯”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造假的“技术含量”也极低,陈进从美国买了十片摩托罗拉芯片,然后找农民工用砂纸磨掉芯片表面的摩托罗拉标志,之后加上“汉芯”字样。这让大众深受刺激,因为这是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骗子都能做的事。

顾雏军的行迹和人缘在业内评价很低。1998年,加拿大格林柯尔与北京雪花冰箱厂合资,前者竟然一分钱都没投入,冰箱厂组装的产品也从不使用格林柯尔的制冷剂,而是国内另一家企业的产品。所以,在格林柯尔收购科龙前,中国家电协会的一位副秘书长两次去顺德揭发顾雏军的劣迹,希望卖家注意风险。这种事情真不多见。

在这样的情况下,广东地方政府为什么还要把科龙卖给格林柯尔?

当时不少人表示不理解,但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的理由不言自明:它可以把那“独一无二”的制冷剂卖给科龙。果然,香港格林柯尔、天津格林柯尔与科龙很快就发生了一系列关联交易,资金最后流入了顾雏军私人所有的全资子公司天津格林柯尔。例如,2001年年底,香港格林柯尔向天津格林柯尔预付2.3亿元购买制冷剂;2002年4月,科龙宣布向香港格林柯尔购买价值为2,700万元的制冷剂;6月,科龙电器新任管理层到位之后,准备继续向香港格林柯尔购买价值为3亿元的制冷剂。

科龙空调啥时间被收购的(扑朔迷离的科龙空调案)(3)

不可否认,科龙原来的大股东容声集团也是大有斩获的。格林柯尔先是收购容声的2.04亿股科龙法人股,出价5.6亿元。科龙然后在2002年3月15日宣布,容声的转让款从5.6亿元变更为3.48亿元,其余的资金用于偿还对科龙的负债,这样一来,容声的关联欠款从12.6亿元减少至9.12亿元。到了2002年11月25日,科龙宣布容声完成欠款清偿,办法是容声把“科龙”、“容声”、“荣升”的注册商标作价6.44亿元,将土地发展中心拥有的近40万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作价2.113亿元给予科龙,与此同时,科龙同意免去容声的资金占用费5,043多万元。

也就是说,容声把科龙转让给格林柯尔,获得了3.48亿元现金,并被免除了12.6亿元的负债。这样的作价是否公允?是否损害了科龙的中小股东的利益?在容声和格林柯尔两大股东“双赢”后,其他人还能不能获益只有天晓得。不幸的是,类似的情况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屡见不鲜。

但在表面上,顾雏军还是让科龙的中小投资者有“解放”之感。顾雏军先是让科龙在2001年巨亏,针对容声的欠款,科龙按20%的比例提取了应收账款准备金1.72亿元,净利润由2002年的1亿多元增至2003年的2.02亿元。当然我们现在知道,顾雏军为此还做了假账。

本篇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科龙空调啥时间被收购的(扑朔迷离的科龙空调案)(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