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向一块木块持续施加一个作用力F,那么这木块是在做匀速运动吗?,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知道初速度求加速度的公式 加速度公式只是由小学公式演变来的?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知道初速度求加速度的公式 加速度公式只是由小学公式演变来的

知道初速度求加速度的公式 加速度公式只是由小学公式演变来的

假设你向一块木块持续施加一个作用力F,那么这木块是在做匀速运动吗?

不是。可能你们会有疑问,力不是一直不变,这难道不是匀速运动?

其实木块在做加速运动。

假设木块从A点移动到C点需要3s,木块在第二秒的位置点设为B。

我认为速度与作用力成正相关。作用力越大,速度越快。

在A点木块受到作用力F,使其移动,这时它的速度为v1。

为了方便理解,我把作用力变化设为1秒一变。

就是说,木块一直受到摩擦力f的作用。通俗讲一秒一变,就是刚开始A点,木块受到力F作用,在一秒的时候,即B点。该木块由于摩擦力导致作用力为(F-f)的力。

步入主题。木块在A点受到力为F,速度为v1。

而到了B点,木块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力剩下(F-f)。但是,注意审题,它是一直受到恒作用力F的作用。

所以在B点时,木块受到的总力为(2F-f)。而木块会发生移动,则表明F大于f。所以(2F-f)大于F。

又因为作用力与速度成正相关,即作用力越大,速度越快。

则这时在B点的力大于A点的力,所以B点的速度大于A点的速度。

以此类推,C点的力为(3F-2f),大于B点的力。所以C点的速度大于B点的速度。

由上述分析,得出的结论为,在恒作用力F的作用下,物体做加速运动。

如果只在A点施加力,后续没有作用力,只有摩擦力,则物体做减速运动。

如果没有摩擦力,在恒作用力的情况下,物体依旧做加速运动。因为物体下一个点的作用力始终等于F (F-f),没有摩擦力,那结果就是2F,速度则更快。

而只有在没有摩擦力,且只在A点有作用力的情况下,物体才做匀速运动。因为它全程每个点的力都是与上一个点一样,即与初始点A的作用力F相同。不受额外力的加成。

加速度公式只是由小学生的换算公式演变来的?

上面介绍了这个木块从A点移动到C点。

从A点到C点花了3s,在木块处于第二秒位置,取点B。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f。

假设木块受到的恒作用力F=5,摩擦力f=1。

因为作用力与速度成正相关,即v=(未知数x)乘F。设未知数为1(方便计算)。

则v=F。

这时A点到C点的数字排列为。5,9,13。它们呈差值为4的值递增(取更多的点,后面依旧呈4递增)。

根据数字排列规律,可列N=5 4*(n-1)。(小学即可学到)

开始换算成加速度公式。

N代表后一个速度,即末速度。数字5代表初速度。而数字4代表递增的速度,即加速度。(n-1)代表数字的位置,即时间t,因为第二个数字位置,是时间1。第三个数字位置,是时间2。所以,(n-1)=t。

然后把换算结果代入到公式中,则N(末速度V)=5(初速度v) 4(加速度a)*时间t(n-1)。

由物理公式分析可知,物体做的功W等于F*S。

而上述摩擦力恒定不变的情况,则W=F*t。情况相当于木块只在A点施加力,又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做匀速运动,其做的功只有时间有关。

而木块运动做加速运动,则做的功与加速度有关。

因为路程既能由时间推出,又能由加速度推出,所以W=F*S才被人广泛接受。

实际上,我只知道它们呈正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