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的公园经常有许多宝妈和老人带着孩子去玩,孩子有玩伴,大人也可以在一起交流。

最常见的就是相互之间逗孩子说话。

“来宝贝,叫阿姨!”

“阿姨好!”

“哎,真乖!这小嘴真甜!”

“你家孩子怎么这么会说话啊?你看我家这个就不爱说话,他还比你女儿大呢,真愁人。”

你是不是也有疑问,同样的孩子,为什么有的孩子就不爱说话,有的孩子小嘴一张,噼里啪啦特能说?

在婴儿期,父母就应该试着去和婴儿说话,而不是对他们说话。

不是吧,那么小的婴儿什么都不懂,怎么和他对话?

如果你也认为婴儿什么都不懂,只要让孩子吃饱喝好,没事的时候再逗逗孩子,把婴儿照顾好就行,那你就错了。

一、婴儿的语言是理解先于生成的。

在婴儿说话之前,他们能够理解成人的很多话语,并能够通过某些方式参与语言交流,包括使用面部表情,手势,模仿和其他非语言的方式,这就是前语言交流。

家里有小婴儿的朋友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你每次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孩子小表情都会有一些不同,例如你说的如果她不感兴趣,她可能会哭,感兴趣的她可能会笑,如果你说的事情他比较好奇,他会用眼睛直直的看着你。

小孩不分场合瞎说话怎么教育(孩子的嘴巴为什么噼里啪啦特能说)(1)

前语言交流最明显的表现是牙牙学语,即发出类似言语但又没有意义的声音,开始于2–3个月大的时候,一直持续到1岁左右。

一位妈妈用自己发出的“啊”声对女儿的“啊”声作出反应时,女儿会重复这个声音,然后妈妈再重复一次,这就是母女正在进行前语言交流,虽然这个“啊”声没有特殊的意义,但是,对它的重复类似一种对话交流,婴儿由此获得有关交流需要双方参与,轮流进行的意识。

如果你和一个很小的婴儿待在一起24小时,你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咕咕的叫声,哭声,咯咯的笑声,嘟哝的声音和很多种其他的声音。尽管这些声音本身没有什么含义,但是它们在语言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真正的语言铺平了道路。

婴儿在早期就已经在尝试跟人、环境、物进行交流了,而这种交流就是她后期学会语言的重要基点。

二、孩子是否爱说话,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家庭因素,亲情越丰富,孩子越善于表达。

言语是人表达自己并与人交流的心理现象,是人通过感知和学习而获得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出现早晚与发展情况取决于早年情感抚养的程度。

如果孩子出生后,周围总是围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姑姑阿姨的关爱,家庭成员多,他们之间就需要交流,必定产生频繁的语言词汇,丰富的亲情,给孩子一种有爱的抚养环境,孩子的情感丰富,心理也就健康快乐,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善于表达,不怕生,人际关系良好。

而如果家里只有妈妈在照顾婴儿,恰好这个妈妈只喜欢默默的做事情,平时对婴儿除了照顾,很少和孩子互动,那么这个孩子经常处于缺乏言语的背景,语言刺激就少,孩子当然没有开口说话的欲望,在进入幼儿期后也仍然不爱出声,不愿表达,表现出说话语迟。

为了孩子,妈妈在照顾婴儿的同时,要多和孩子说话,话越多越好,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出门,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多见见陌生人,让孩子多接受语言的刺激。

小孩不分场合瞎说话怎么教育(孩子的嘴巴为什么噼里啪啦特能说)(2)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近日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说,在婴儿牙牙学语的时候,如果大人能通过眼神交流、语言回复等方式予以积极回应,会有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

父母给予孩子丰富的语言环境,鼓励孩子说话的欲望,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是可以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

2、重视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帮助孩子的发音器官更好的发育。

口腔是发声的主要器官,它们的功能正常有助于孩子能更早的开口说话。

婴儿从呱呱坠地到两岁前后,是会出现口腔敏感期的。大多数婴儿的口腔敏感期高峰期出现在4月龄到12月龄之间,见什么都要放到嘴里咬一咬。

小孩不分场合瞎说话怎么教育(孩子的嘴巴为什么噼里啪啦特能说)(3)

蒙特梭利曾经提出,假如父母不能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让孩子满足口欲的需求,那么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就会延长。反之,要想让孩子顺利度过口腔敏感期,父母就不要压制孩子,而要鼓励孩子用嘴巴去探索这个世界。

孩子正是通过嘴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同时能够刺激孩子发展潜能,变得越来越强大。

父母不要因为脏就限制孩子,而是要在安全卫生的前提下尽量给孩子创造便利的条件,帮助孩子度过口腔敏感期。

比如,可以用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用嘴巴咬起某些玩具,对于小婴儿的咬人行为,妈妈哪怕疼也不要表现得很夸张,否则有可能导致事与愿违,反而强化了婴儿的咬人行为。有的时候,孩子的口腔敏感期表现明显,父母还要学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把啃咬这件事情暂时忘记,这也能缓解孩子口腔敏感期的各种症状。

在给婴儿添加辅食的时候,不要一味吃流食,在适当的时候要考虑辅食的硬度,吃需要咀嚼的稍硬点的食物,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口腔和舌头的运用。

5-6个月为辅食初期,以可以直接吞咽的状态为宜;

7-8个月为辅食中期,以用舌头可以压碎为宜;

9-10个月为辅食后期,以用牙龈可以压碎为宜;

11-12为辅食完成期,以用牙龈可以嚼碎为宜。

食物大小,建议不要大于勺子,便于孩子学习自己用勺子进食。

3、不要过度照顾孩子的需求。

孩子不爱开口说话,有可能是家里人过度照顾了。

很多父母因为熟悉自己孩子的动作,提前猜出了孩子的需求,并且马上满足了孩子,导致孩子觉得不说话爸爸妈妈也能知道自己的要求,没有需求可提,也没机会说话,自然就会出现不开口的情况。

小孩不分场合瞎说话怎么教育(孩子的嘴巴为什么噼里啪啦特能说)(4)

孩子会发出声音之后就会带表情的跟人哦哦哦哦的聊天了 ,再之后就有表达自己的欲望了, 尤其是对吃的东西。父母更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说话,比如他想喝牛奶,手又够不到,嘴里可能发出“en–en”的声音,并用手去指那瓶牛奶,以便引起妈妈的注意,这时候妈妈不要直接就去把牛奶拿给孩子,而是说:

“宝贝,你想要什么呀?是不是饿了?”

“你是想吃这根香蕉?还是这块面包?还是这瓶牛奶?”

“宝贝,你得说出来,妈妈才能知道你想要哪个呀。”

妈妈要反复几次引导孩子开口说话,直到孩子说出“nai–nai”这个字的音为止,再把牛奶拿给孩子。

父母要创造更多的机会锻炼孩子开口说话,让孩子明白只有开口说话才能满足需求,才能更快地获得关注和照顾。

3、发音的正确性,父母不要急于纠正孩子的发音。

孩子因为刚开始学说话,有些字会说的含糊不清,或者发音错误,父母不要急于要求孩子改正,父母只要保证自己用正确的发音和孩子说话就行。

老是纠正孩子说话的错误,会打击孩子说话的积极性,说错这种情况是必然的,以后会随着孩子词汇量的丰富而消失。

我儿子当初刚会说话的时候,老是爱把“车”字说成“zhe”,我就纠正他要说“che”,还把这个发音拆开来慢慢说“ch–ch–che”,结果他就偏要说成“ch–ch–zhe”,后来我也放弃了,现在他上学了,有时候说话还会反过来纠正我的发音错误。

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婴儿期,就是自己的孩子说的话只有父母自己知道是什么意思,同样年龄的别的孩子说话一般都听不懂?果然还是亲生的连心呀!

小孩不分场合瞎说话怎么教育(孩子的嘴巴为什么噼里啪啦特能说)(5)

婴儿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通过跟外在的交流来实现的,这时候如果父母给予足够的回应,你会发现孩子慢慢会变得非常喜欢看你说话的样子,因为他正在观察,而这些观察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语言是什么,在孩子发音器官发育完备后,如果在一个好的语言环境里(有交流需求的环境),当孩子发现之前的动作、眼神已经不足够表达自己时,那孩子将会用他学习到的语言的方法去表达自己,慢慢他熟悉和熟练运用这些方法后,他就会自然而然的去使用语言,而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学说话。

大约在10到14个月的时候,婴儿一般就会说出第一个字音,也许是ma–ma或者ba–ba或者别的音,父母一般都会喜出望外,甚至还会为孩子是先叫爸爸还是妈妈而高兴。但很快父母就要失望了,因为同一个声音还被婴儿用来要牛奶,饼干和玩具等等东西,这时候的婴儿并没有完全意识到一个字和具体事物的正确联系。

为了让婴儿更好的学习和观察语言,父母就要多和婴儿交流,多用描述性和解释性的语言。

比如:

“宝贝,这是一朵红色的花。”

“宝宝,妈妈正在用水洗衣服呢。”

“宝宝今天穿了一蓝色的衣服,和天空的颜色一样,都是天蓝色的。”

小孩不分场合瞎说话怎么教育(孩子的嘴巴为什么噼里啪啦特能说)(6)

描述具体事物,同时多给婴儿读绘本,没错,就是绘本,因为绘本上有更多更丰富的语言词汇,这些是平时生活中不常用到的。

通过描述绘本的情节,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到语言,听到更多语言词汇,多和孩子互动,让他慢慢发展出语言的需求,让孩子了解到除了手脚眼神,还有一种更好表达自己的方法。

父母最好不要用孩子的儿语去和孩子交流,而是要用正常词汇发音去和孩子交流,因为孩子需要观察到的是正确的语言方式。

孩子善于表达,爱说话,往往愿意接触人,即使在接触新认识的人时也不惧怕陌生人,他们更善于拉近彼此的心理关系,从而容易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拥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会影响一个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有利于他胜任今后的社会角色。

我是@南方橘子,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做合格父母,陪孩子健康成长!

欢迎大家关注点赞,留言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