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入芦圩,不知深浅——这是《西游记》中第32回《平顶山功曹传信,莲花洞木母逢灾》中的一个俗语。

细细品读西游世界(玩儿心读西游乍入芦圩)(1)

本回中值日功曹来报信儿,说是平顶山这儿有两个妖精神通广大,书中讲:行者闻言,把功曹叱退,切切在心,按云头,径来山上。只见长老与八戒、沙僧,簇拥前进,他却暗想:“我若把功曹的言语实实告诵师父,师父他不济事,必就哭了;假若不与他实说,梦着头,带着他走,常言道乍入芦圩,不知深浅。”

联系上下文,这个俗语的意思是初到一个地方,不知道水深水浅。或者是由于不懂或者不熟悉,所以不知道担忧和害怕。

细细品读西游世界(玩儿心读西游乍入芦圩)(2)

但是,来了个问题,圩,这个字在这儿读什么呢?圩字在字典里面共有三个读音,分别是虚、围、愚。

先说圩的“虚”字音,在中国的南方,集市就叫做圩,圩市嘛。芦圩,芦苇开会的地方,芦苇集呗,也就是说是芦苇塘,那里面净是淤泥,深一脚、浅一脚的,的确是不知道深浅。中国也的确有个叫芦圩镇的地方,是广西的四大古镇之一。传说是由几个卢姓的人最早开的卖粥的集市,后来演变为大镇,为了避讳闹市中滋事之徒,才加了个草字头,变成了芦苇的芦。如果这个成语真跟这个古镇有关,那么也算贴切,入了商贾云集的地方,的确有不知深浅之感。

细细品读西游世界(玩儿心读西游乍入芦圩)(3)

圩的第二个读音是“围”,共有三种解释,其一是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比如说筑圩;其二是有圩围住的地区,比如说圩田、盐圩;其三是围绕村落四周的障碍物,俗称 “围子”,比如说土圩子。好像第二种解释也能够解释那歇后语,有圩围住的芦苇,芦苇塘子呗,解释跟前面的解释就一致了。

细细品读西游世界(玩儿心读西游乍入芦圩)(4)

圩的第三个读音是“愚”,是凹的意思,据说孔子就是个凹顶。《废都》的作者脑袋不圩,却起了个凹凸的名字,不过人家加了注脚,是“假”的。故事发生地平顶山,按照和谐理论,有些凹凸才更好,但是芦圩中这圩,也许就是凹坑的意思,芦苇坑塘,不知深浅也是对的。

那么,到底在这儿这个圩字念什么呢,总不应该是念什么都对吧。一般情况下来说,有无穷答案的答案肯定是错的答案,因为你没有真正找到真理。

细细品读西游世界(玩儿心读西游乍入芦圩)(5)

要是让我说下自己的见地,我认为是作者写了一个错别字,是作者将“芦芋”错写成了“芦圩”。我之前讲述过,作者很可能是一个爱听评书、爱看戏曲的人,是他把一部部评书和一部部戏连缀成了一本百回《西游记》。

要先再说说前面故事的主角——芦苇。芦苇是一种极其普通的水生植物,古人称之为蒹葭、芦荻、荻,芦柴,《诗经》中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渲染了一层浪漫的色彩,引发了人们美妙的遐想。曾经看到一个非洲小国,十万处女手拿芦苇裸露上身参加“芦苇节”,又讲这个节实际上是这个国家国王的选妃节,想想也挺“白露”为霜的!

细细品读西游世界(玩儿心读西游乍入芦圩)(6)

在《西游记》中也有许多关于芦苇的描写,但是却少有用芦苇一词来说芦苇的。在书中,写春景的,有 “春到爱观杨柳绿,时融喜看荻芦青。”(第10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写秋景的,有“野花盈径,杂树遮扉。远岸流山水,平畦种麦葵。蒹葭露润轻鸥宿,杨柳风微倦鸟栖。青柏间松争翠碧,红蓬映蓼斗芳菲。村犬吠,晚鸡啼,牛羊食饱牧童归。爨烟结雾黄粱熟,正是山家入暮时。”(第56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

此外,在《西游记》第七十九回《寻洞擒妖逢老寿,当朝正主救婴儿》中也有这样的描写,“那土地即转身,阴风飒飒,帅起阴兵,搬取了些迎霜草、秋青草、蓼节草、山蕊草、蒌蒿柴、龙骨柴、芦荻柴,都是隔年干透的枯焦之物,见火如同油腻一般。”

所以我说,在这里忽然出现个庐圩,这个庐字并非是芦苇的芦,而是另有所指。

细细品读西游世界(玩儿心读西游乍入芦圩)(7)

芦芋又是什么呢?芦芋是人参行当的一个简称,且听我慢慢道来。自古以来,人参生长的越有年头就越值钱,而辨别人参的年份就成了一个行当,也就是人参的鉴定行业。由于人参根似人形,系由芦头(头部)、门芋(上肢)、主根(躲干)、侧根(下肢)、须根(足)等组成,人参根的芦头、皮色、纹理等,都可作为鉴定参龄的依据,所以从古至今对于鉴定人参,可以归纳为“五形六体”法。“五形”,就是参的芦、芋、体、须、纹;“六体”就是老、嫩、横、顺、灵、笨。通过观察,对人参的产地、年龄、生长地、质量等方面进行鉴定,以确定价值。

细细品读西游世界(玩儿心读西游乍入芦圩)(8)

俗话说七两为参,八两为宝。人参的年龄越大,价值越高,为宝的人参要一二百年才能够长成。所以呢,鉴定人参这个行当就是吃经验饭的,可以说是高深莫测。对于初出茅庐新入行的人来说,肯定是不知道深浅的。

细细品读西游世界(玩儿心读西游乍入芦圩)(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