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米高空中的飞机玻璃破裂后,中国机长刘传健用自己超强的意志力拯救了119名旅客和9名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全。英雄创造了奇迹,他们的事迹应该被广为传颂。相比中国的机长遇到鲜花与掌声,好莱坞电影中的《萨利机长》遇到的则是质疑与刁难。

萨利机长最真实的迫降(同样都是避免了空难)(1)

一、危机

这部电影以萨利机长的噩梦作为开头,事故发生之后,他和副机长做出了应有的判断和行动,飞机在纽约城市上空滑行了一段时间后依旧是狠狠地撞上了摩天大楼,他在噩梦中惊醒。

这一段酷似911空难的经历,正是纽约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而这一切压力与压抑的来源,正是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对于萨利机长和杰夫副机长的责任调查。

萨利机长最真实的迫降(同样都是避免了空难)(2)

电影《萨利机长》同样根据真人真事改编,2009年1月15日,他驾驶的1549次航班在起飞不久就遭到“飞鸟撞击”,造成了双发动机停车,萨伦伯格驾驶着这架完全丧失了飞行能力的飞机迫降在哈德逊河上。

这位迟暮之年的老人在最危急的时候,以自己一生“宁可延误、不酿灾难”的信念,以自己40多年的飞行经验,以155条生命为己任,作出了最合乎人性本能的选择。

萨利机长最真实的迫降(同样都是避免了空难)(3)

影片中出现的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形象主要以两个人物为代表——男性查尔斯.波特和女性伊丽莎白·戴维斯,二人通过轮流对萨伦伯格发起提问的方式塑造二人的人物形象,以及表现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和计算机背后强大而冰冷的运算能力。

调查小组从飞行结构组、维护检查组、飞机性能组、空中交通管制、野生动物因素、等方方面面展开具体调查。

最终,调查组认为:航班在鸟击后有足够的高度和动力可以成功返回拉瓜迪亚机场,而萨利却选择“坠机”到哈德逊河上面,虽然事后成功拯救了155条生命。

但是,萨利机长的举动让这155条生命重新陷入到了危机当中。

萨利机长最真实的迫降(同样都是避免了空难)(4)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跟社会主义最大的区别就在这里:当物质和金钱成为人们追求的直接目的,手段就变成了目的,成了套在人身上的牢笼。

二、机制

在《萨利机长》中,声势浩大的调查活动几乎掩盖了萨伦伯格的英雄光环,他在调查组的不断逼问之下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白天出现幻觉,夜里也会时常在恶梦中惊醒过来。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似乎已经到了科技完全可以主导人的行为的地步,飞行员一生的飞行经验,在科技与理性下完全无用武之地。计算机甚至可以对一个人的终生成就作出盖棺定论的判决,理性让我们无法反驳。

萨利机长最真实的迫降(同样都是避免了空难)(5)

在几次听证会中,调查组人员一直都在明里暗里传达一个信息,就是萨利已经上了年纪,精力不济,所以他在面对鸟击事故时作出的决策是非理性的、错误的。

就连萨利机长都出现了陷于深深的自我怀疑当中,他的精神处于一种压抑、痛苦的氛围中,影帝汤姆汉克斯将机长内心深处那种劫后余生的心悸和后怕表现得淋漓尽致。

萨利机长最真实的迫降(同样都是避免了空难)(6)

在《中国机长》中,在高空,低温,缺氧的环境下,刘传健同样出现了幻觉。他的女儿化身为天使,从乘客的一排排座椅中向他走来。这就是在提醒他,保护乘客,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庭。

家庭是集体主义最小的单位,也是面对危机时发挥潜能的主要源泉。在《中国机长》中,全体机组人员面临的是更加险恶的环境。危机来临时,机长一边稳定飞机,一边要将副机长拉回驾驶舱;反映出强大的应对突发危机的能力。

萨利机长最真实的迫降(同样都是避免了空难)(7)

乘务长毕楠,则要防止乘客在非理智状态下做出危害飞机的行为。

当中国航班降落后,消防人员、医护人员、武警人员迅速出动,体现出了国家对于人民的高度重视,完成了社会主义价值的书写。

当美国航班降落后,大量的民间船只自发地参与了营救,显示出了一定的人文主义关怀。

换言之,《萨利机长》强调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中国机长》强调的则是团队协作能力。

萨利机长最真实的迫降(同样都是避免了空难)(8)

三、时机

在《萨利机长》最后的听证会部分,在各种媒介方式的见证下,高坐在主席台上的“科技理性”主义与台下的“经验理性”像两个侠客终于碰到了一起。

两台先进的模拟航空仓“重现”航班突遇鸟击的场面,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系列操作;模拟器中的飞机气定神闲地成功返航到拉瓜迪亚机场和泰特伯勒机场;调查组得意洋洋地强调飞行员和计算机模拟都得到同样的结果,这场事故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可以被避免的;

萨利机长最真实的迫降(同样都是避免了空难)(9)

调查人员赤裸裸地质询:“我真不明白你们两位是想达到什么目的?”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英雄似乎就要被拉下神坛,甚至有可能因为过失、渎职而成为罪人。

在酒吧电视机中出现的热词“时机”,一语惊醒梦中人。萨利机长这才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人的反应时间和计算机的反应时间是完全两码事。

萨利机长最真实的迫降(同样都是避免了空难)(10)

在萨利机长的演说下,终于争取了35秒钟的“应急反应”时间。这关键的35秒将听证会推向顶峰,作为工具的计算机只能接受指令,在已知的数据下进行反向推导,从而得到一个理论的可操作性。

甚至事后人对事故过程的模拟实践也是在听从计算机下进行的重复,这叫做“根据结果,有准备地进行导向性地操作”。

影片中的这35秒就代表了人性,飞行员毕竟不是机器,在任何合乎经验的尺度下作出的决策都是合乎理性的。

萨利机长最真实的迫降(同样都是避免了空难)(11)

果然,加上反应时间之后进行的预演,无论是迫降拉瓜迪亚机场、秦特伯勒机场都是失败的,“英雄”的危机得以拯救。

调查小组对于机长前前后后进行过细致入微的审查,却始终没有将人的反应时间和判断因素考量在其中,无形中是对于制度与体制的一种质疑与嘲讽。

萨利机长自述,要将功劳归功于所有人,大家只会认为他不贪图名利。而中国机长刘传健的事迹,则是观众折服于全体人员的恪尽职守,惊叹于每一个部门有条不紊地协调与配合。

萨利机长最真实的迫降(同样都是避免了空难)(12)

所以,刘机长坦然地说:这份荣誉包含了我的机组、空管部门、地面和公司的高效应急指挥管理,这是属于中国民航人的荣誉。

白羽点评:如果说《萨利机长》是美国牛仔冒险精神的延续,那么《中国机长》则是集体荣誉的弧光。电影以刘传健的家庭作为开始,完成救援后回归,形成了完美的闭环结构。个人、集体、国家,价值观之间实行了完美的融合,体现出了中国人独有的,集体主义家国情感的价值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