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六世纪问世的《古兰经》,是阿拉伯地区文学/文化的源头,美学思想和道德思想的根源,都应当追溯到这里以德字词汇而论,数量很大,可供专门研究之用的笔者统计的数据是一百五十多例其突出特征是用这些词汇合力打造了伊斯兰教教主作为阿拉伯人道德的代表者、命令者、赏赐者的形象,是宗教道德的一个简明而有权威的教科书中国当代伦理学家只有"宗教道德″概念,而不知《古兰经》这部宗教道德教科书的内容与意义,在这里又一次暴露了玩概念游戏的弊端,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德经的解释?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德经的解释(古兰经中的德字词汇)

德经的解释

公元六世纪问世的《古兰经》,是阿拉伯地区文学/文化的源头,美学思想和道德思想的根源,都应当追溯到这里。以德字词汇而论,数量很大,可供专门研究之用的笔者统计的数据是一百五十多例。其突出特征是用这些词汇合力打造了伊斯兰教教主作为阿拉伯人道德的代表者、命令者、赏赐者的形象,是宗教道德的一个简明而有权威的教科书。中国当代伦理学家只有"宗教道德″概念,而不知《古兰经》这部宗教道德教科书的内容与意义,在这里又一次暴露了玩概念游戏的弊端。

《古兰经》的卷、章开头位置,照例有"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的行文,笔者统计在八十多次,这就宣告了真主是"仁″、"慈″两种道德的代表者。具体行文中,"真主是至恕的,是至慈的″这类提法极多①。此外,真主众多优美的名号中,有"大德的主的名号″②。全书仅有的一例"德性″,也用到了真主头上,有道是"真主的德性″③。

在中国,孝敬是尽人皆知的大众道德规范。而在《古兰经》里,孝敬之德由真主掌握,故对信徒常采用命令式作法来行孝敬之事。经文中先后两次出现了这样表述:"我曾命人孝敬父母″④。这样,意味着孝敬父母没有在阿拉伯人民群众中流行开来,只是真主命令的产物。或需要强制才去做的事情。

说到真主是道德的赏赐者,主要是奖励有美德之人。经文明确指出:"你们只应当崇拜真主″,"到一个限期,并赏赐有美德者以大量的恩惠″⑤。然而,能获得美德称号的人,并不多见,因为受真主认可条件的限制。经文指出:"唯坚忍者,获此美德,唯有大福分者,获此美德″⑥。可见,想得到真主的美德认可与赏赐,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既然道德权威掌控在真主一人手中,那么道德就成为教义规定的行为模式了。那么,一般人众想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必由之路就是跟信仰宗教一样,信仰道德,经文中称之为"信德″。经文把这"信德″的信徒,有时称之为"信德的人″⑦,有时称之为"信德者″⑧。

那么不信德的人命运如何呢?经文的规定是严惩。有关经文宣告:"凡作恶而为其罪孽所包罗者,都是火獄的居民,他们将永居其中″⑨。之所以如此严酷地惩罚不信德之人,是有这么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你留他们,他们将使你的众仆迷误,他们只生肓不道德的、不感恩的子女″⑩,如此祸害社会之人,不送进火獄就后患无穷。

以上论述表明,五大文明古国认定的人世间的道德问题,在《古兰经》中一概视为伊斯兰教的教义信仰问题,并将这特定的宗教道德权威归结为教主一人的专利与特权。这样做,虽说有利于增強道德的信仰度,但从理论上讲把道德神圣化,弄得不可思议,不能学习、承传,就讲不通了。因之,对《古兰经》的宗教道德思想应予以冷静研究,切忌粗暴对待。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古兰经》,第150、416、315、303与389、163、369、101、313、8、45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