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拒收包裹怎么处理(从不网购却无故收到快递)(1)

经常网购收到快递包裹不奇怪,可是有人从不网购却突然收到快递,就有点奇怪了。西安市民李先生近期向华商报记者反映称,自己没有网购却收到了快递,有些担心,是不是个人信息泄露了。

西安一男子没有网购

却突然收到快递包裹

没有网购,却莫名其妙收到快递,西安莲湖区的李先生不那么开心了,甚至担心有啥风险。

据李先生介绍,近期他突然收到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的提货信息,信息只写了去附近一家快递站点取货以及货架号。

李先生很是纳闷,说自己视力不好,不上网,不会网购,亲友也纷纷表示没有给他邮寄,怎么会有物品寄来?于是他按照信息来到快递站点收取了一个小包裹。李先生发现,收货人是自己,手机和住址门牌号也都没错。但是他并不认识寄件人,也不熟悉发货地江苏无锡市新吴区友二路。

出于谨慎,李先生没有打开快递,随后多次拨打了寄件人的联系手机,但都没人接听。李先生很是纳闷,自己的姓名、地址,甚至手机号,对方怎么知道的?

针对这个情况,华商报记者咨询了多位快递业内人士。西安快递人员陈先生表示,一般来说,快递员经过验视等规范流程以后,确保物品安全、符合寄递规定即可,然后送达收件人。从李先生的表述看,这样的现象根源可能还在寄件人,需要追寻寄件人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可能是部分商家为增加销量刷单

没有网购,却莫名其妙收到快递,发生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有多种可能性。

西安市邮政局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事人可能是不小心泄露了个人信息,也可能是部分电商企业或网店为了增加销量刷单,借以提高网店的销售排位,也可能是不法分子盗用了客户信息。如果市民确实没有网购,又突然接到快递,可以选择直接拒收。确实没有网购或者亲朋好友邮寄包裹却收到陌生包裹,建议消费者保持一份警惕和谨慎比较稳妥。当然消费者也可以拨打陌生包裹的发寄地址的邮政申诉热线或者市民热线反映情况,做进一步处理。

这种快递背后还可能涉及一条涉及购买个人信息、盲发快递、外包客服的产业链。西安某互联网公司从业人士江凡透露,有的网店特别是新店铺需要增加点击量、提升级别等,就寻找人刷空单,提升店铺销量,提高点击率,打造虚假的爆款商品。这就像部分店家售卖物品雇人排队一样,刷空单可以制造假象和虚假繁荣。

通过不正当手段

获知私人信息属违法行为

没购物却“收”到快递,你的信息可能被用来刷单了……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应对呢?

陕西仁和万国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军认为,首先,通过不正当手段获知居民私人信息,属于违法行为,非法买卖居民个人信息的,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其次,个人信息也可能是居民在网购及其他各种网络活动中“泄露”的;最后,不论是哪一种方式“泄露”的,领取快递的过程,本身就是核实手机号的真实性的过程。从谨慎的角度来看,对于可疑的快递,应当仔细核实,如确实不属于个人的快递,应当退回。

根据《快递暂行条例》,快递公司几乎不可能邮寄禁品给收件人。李先生的案例缘由是“莫名的快递”,不知是谁邮寄的、不知是何物品。奇怪的是,第一,邮寄人如何知晓收件人的信息?第二,包裹内应该不可能存在禁品。所以,主要涉及“居民信息泄露与保密”的法律问题。

另外,从快递公司和监督部门来说,其职责在于保证邮寄的物品不得违法,邮寄者应当确保信息清晰。如果是合法的邮寄者,邮寄的也并非禁品,那么快递企业已经尽到了检查的义务,快递企业作为面对公众的服务企业,没有理由拒绝正常的服务。

需规范电商生态

谨防快递诈骗

近年来,流量“变现”带来经济效益,也导致通过“作弊”方式刷流量、刷评价的“刷单炒信”行为花样翻新。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一些不法分子控制着多个兜售快递空包的网站,以“寄空包”的方式“刷单炒信”,将空包裹投递或是在空包裹中放入小礼品,通过“物流”造假完成了交易的全过程,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比如,江苏省南京双骍瑞贸易有限公司邮寄空包裹“刷单炒信”,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依据第二十条第一款责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被处罚款20万元。四川省广元市爱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通过邮寄空包裹“刷单炒信”,被处罚款10万元。江苏省苏州市亦暇服饰有限公司邮寄空包裹“刷单炒信”,被处罚款2万元。类似的报道并不鲜见。

“电商也内卷。”一位网店店主周先生介绍,他开网店发布产品以后没销量,咨询其他店主才知道有门道,比如付费参与平台的直通车、销售热榜等,比如,组团刷单返现、吸引好评、发红包等方式,来提高关注度和销量,不然没流量、没销量、没收益。发生这类问题主要还是电商网店竞争激烈、收入单一,因此需要让中小商家正常开店也能赚钱。

财经评论人士肖磊分析,这件事暴露出电商产业链乱象。在末位淘汰等考核机制压力下,一些中小网店铤而走险,使用刷单、竞价排名等方式吸引顾客,完成点击量、提升销量。解决行业乱象,需要疏堵结合,需要商家、平台、电商、快递等上下游探索出一条有序发展的方式方法。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莫岱青表示,近年来电商、快递诈骗形式多样,以“货到付款诈骗”“谎称中奖诈骗”等六种诈骗方式多发,提醒消费者要引起重视。比如,货到付款诈骗,就是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个人信息,以重要文件、饰品、洗漱用品、赠品等名目进行精准投递。而在这些货到付款的包裹里,往往只有成本极低的假冒伪劣商品,甚至是几张废纸。消费者一定要多留心。 华商报记者 黄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