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读者之问,依杨拳老谱所言,解密杨拳老谱对什么是真正杨氏太极拳,从读者问:学拳时,老师说:“悟到即得到,能悟到身上,就是自己的”本文就太极拳的“悟”开始,来给大家讲讲应注意什么?,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悟道到底是什么道?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悟道到底是什么道(悟道太极悟)

悟道到底是什么道

摘要:应读者之问,依杨拳老谱所言,解密杨拳老谱对什么是真正杨氏太极拳,从读者问:学拳时,老师说:“悟到即得到,能悟到身上,就是自己的”。本文就太极拳的“悟”开始,来给大家讲讲应注意什么?

“悟理不易悟人难,误人容易悟己难”,这句话告诉大家:悟出道理是不容易的,但是揣摩透一个人是非常困难的,误导别人很容易,但是让自己觉悟也是很困难的。

对于太极拳来说,理己经是经过前人总结是现成的,己经不需要练习太极拳的人来悟了,那么,练习太极拳真正要悟的,就是把拳理悟到身上。但是,什么是太极拳的拳理?目前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各种太极拳理论应运而生,太极拳理论也就按需阐述了,所以,所谓的“体悟”,也就是五花八门了。“太极拳”成名于杨家,本文就以杨家拳理拳法来讲述如何“体悟”太极拳。

自杨露禅以太极拳功夫成名以来,太极拳便风靡天下,太极拳理论就己经系统性的成型,如同中学的物理“力学原理”一样,是基础性的东西,没人能推翻,只能去学习,多少年过去了,这些基础的理论内容,依然如故的是基础性的理论。而反观太极拳,丢掉基础的传统理论,大谈特谈创新发展,试问:丢掉了太极拳的原始理论,你打的还是太极拳吗?所以,无论如何创新发展太极拳理论,也是在杨的基础之上,也应该经得起杨氏太极拳理论的检验,否则的话,也只能说:我叫太极拳。就如人的名字一样,张阿财、李阿财、王阿财等等,都是阿财,但此阿财非彼阿财。

对于太极拳来说,还是得旧话重提的讲。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而目前的说法将“其根在脚”篡改成了“劲始于脚……”,“其根在脚”之说是源于杨家家传拳谱《三十二目》的《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桩功)目中的:“定之方中足有根”之句。脚如何成为根脚?就是平放于地面,不蹬腿,原因就是脚如果使劲蹬,人的身体就会向上纵起形成顶身,而太极拳要求的沉就不存在了。所以,拳理的任何改变,都会让初学者,身体悟不到应该体会到的感觉,既使出现某种感觉,也不是真实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没错,但是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出现了解读性错误,因为真理是实践的总结,而真理是可重复验证的一种结果,绝非是盲人摸似的随意体现的不同结果。所以在现代练习过程中,把自己的局部曲解当成了拳理的内容,更有甚者,随意的篡改,就如前面提到的“其根在脚”篡改为“劲始于脚”一样,看似改动后“劲”有了来源,殊不知这样的改动,使所谓的太极拳理发生了质的改变,从不使劲变成了蹬腿使劲,从而产生了歧义的理,形成了“此理非彼理”。所谓的真理,是可以用某种方法重复实现的一种特定结果,太极拳也一样,所以,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也是这样讲的:“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说的就是虽太极拳式的千变万化,但不变的就是这个太极拳的理论。

所以,太极拳的“体悟”是“悟理”上身;而并非目前似是而非的不知所云的笼统“体悟”。就如,前文讲到的,杨拳老拳谱《三十二目》之《身形腰顶》所言:“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工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而从所谓大师讲的:“全身松透,松沉到脚”之言,很明显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依杨家老谱《身形腰顶》内容所言,(由身法决定的)身形和腰顶是缺一不可的,松沉到腰就得支撑住,所以,杨拳老谱要求“松沉”不过腰,一旦过腰之后,腰顶就不存在了,怎么可能“松沉”到脚,而现代大师所言:“松沉”必是要求“松沉到脚”之言,与杨家老拳谱对照起来去看,正如《太极拳论》所言:“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样,同时,《身形腰顶》明白的告诉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后辈之人,一旦所谓“松沉”过了腰部之后,就没了“腰顶”,“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你无论如何的努力,终极的得到的结果是练了一套糊涂拳。

“文论辩理莫诡辩,武论擂台把招现。本人文论——也就是纸上谈兵。”这是我头条上你个人简介,意思是:我就是嘴炮。但是,我更是杨拳太极拳拳理的搬运工。但是有些读者没有理解其中的含义,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目前只是想为大家传递太极拳的传统理论,而非网上实操教学。至于有朋友提醒我,网上有照搬解读进行教学的,特声明一下,不是作者本人所为。

谢谢各位读友关注点赞转发和收藏,点赞请按住两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