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元

“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这是东晋永和九年春(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与谢安、谢万、孙绰、徐丰之等四十二位名士在兰亭溪畔修禊,行曲水流觞之戏时即兴吟咏的佳句。

闲卧草堂看春秋(一得斋记春到兰亭)(1)

那天是农历三月初三,天气晴朗,惠风和畅,名士们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由书僮斟满酒的羽觞在溪水中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下来,谁就得吟诗,吟不出就罚酒三杯。结果,得佳作37首,王羲之编为《兰亭集》。

众人又推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酒兴写成字字玑珠、文采斐然的《兰亭集序》。当然,《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空灵淡和,匠心独具,为世人公认的书法瑰宝。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那个春天起,绍兴兰亭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而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圣地。

记得前年春天,杂花生树、莺飞草长,友人相邀,同游兰亭,欣然同往。

出绍兴城向西南方向行驶,不过二十多分钟路程,就来到了兰亭。

走进兰亭大门,只见路两边茂林修竹,浓荫蔽日,顿觉惬意。《越绝书》记载:“句踐种兰渚田。”想当初,这里遍种兰花,一定兰香扑鼻,沁人心脾。我知道 ,一千六百多年来,兰亭的地址几经变迁,现在的兰亭是明朝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由郡守沈启主持,从宋兰亭遗址天章寺迁移到这里。期间几经兴废,到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知府许宏勋再次主持重修兰亭。

现在的兰亭有鹅池碑亭、兰亭碑亭、曲水流觞处、流觞亭、御碑亭、王右军祠、兰亭古道、兰亭书法博物馆等景点。

闲卧草堂看春秋(一得斋记春到兰亭)(2)

春日的阳光照在兰亭的茂林修竹上,在路上洒下斑驳的影子。满目苍翠,曲径通幽。“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飓至。”陪同的人告诉我,兰亭名胜古迹众多,然最为有名是三碑亭加一祠,就是鹅池碑亭、兰亭碑亭、御碑亭和王右军祠。

说话间,我们已来到鹅池碑亭前。这是一座式样特别的三角形碑亭,亭内的碑系清同治年间建,有一人多高,近一米宽。相传书圣王羲之性爱鹅,也养鹅、书鹅。碑上的“鹅池”二字,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手笔,“鹅”字苍劲有力,“池”字清秀端正,一上一下,相得益彰。我仿佛看到相貌清逸的王羲之,刚刚写完一个“鹅”字,正欲书“池”字,忽然听到“圣旨到”的声音,就搁笔迎旨。这时,在一旁看父亲写字的儿子王献之,就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了“池”字。这一补,就补出了一个千古佳话。所以,鹅池碑也被后人称为“父子碑”。

在鹅池碑亭的右前方,有一方鹅池,池水清碧,几只白鹅在水面上戏嬉。当然,这已不是王羲之当年养的鹅了,但这个池子里的情景,我想与一千多年前应该是一样的。或许,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古人也曾经站过。“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作家余秋雨的话,突然涌进我的脑海。

看完“父子碑”,跨过鹅池上的石板桥,走过卵石铺成的竹荫小路,迎面就是兰亭碑亭。兰亭碑又被称为“君民碑”。

兰亭碑亭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895年),亭内碑上的“兰亭”二字由康熙御书。碑面上,有明显的裂痕,“兰”字缺尾,“亭”字缺头。这块碑在“文革”期间被造反派砸成四块,是1980年才修复的。修复后,游人每到此,都要在碑上摸摸,日久天长,缺头少尾的“兰亭”二字,竟然慢慢地又“长”出了头与尾。我看到,这块残碑上,“兰亭”二字仍然古朴丰腴。古代的君王与现代的游人,在这块残碑上进行了如此美妙的合作,也是一件值得一书的佳话。

“此地似曾游,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仙缘难逆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说流觞亭是一个亭子,还不如说是一座楼阁。

这座飞檐翘栋、古色古香的建筑,正门的的对联就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亭正面上悬一木匾额,“流觞亭”三个大字龙飞凤舞,是光绪年间江夏太守李树棠题。亭内有巨屏,中间是扇形的“兰亭修禊图”,再现了当年曲水流觞的情景。

“修禊图”旁有一对联:“雅集鸿文传百代,流觞韵事足千秋。”对曲水流觞画龙点睛地进行了概括。我想,对人事浮燥、节奏日快的现代人来说,能在这种安静典雅的地方,吟诗作画,也是一种身心的休和陶冶。

“流觞亭”左边,是一个荷花池,现在还不到夏天,池内没有荷花,只有一池碧水。往前走,就是兰亭景观中最气派的王右军祠。

右军祠始建于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建,总面积达756平方米。祠大门上端,悬挂着由已故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手书的“王右军祠”匾额。一副字迹古朴的门联,是由绍兴的书法名家庸村先生写的:“盛会不殊放怀宇宙忘古今,幽情共叙极目山林快咏觞”,写的还是曲水流觞这件雅事。

此刻,已到中午时分,春日爬到了我们的头顶,也把王右军祠照射得春意盎然。

我站在大门口,细细打量这举世闻名的王右军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飞檐翘栋、空灵纤巧的墨华亭,内有供人挥毫的桌子,桌上有笔、砚等。亭子就坐落在一池碧水的墨池内。

我的眼前,幻化出清癯精神的王羲之正在墨华亭内挥毫写字,饱蘸墨汁的笔似有千钧之力,在纸上划过,留下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精典。然后,他蹲在池边洗笔,墨汁渐渐在水中弥漫开来,池水变黑了。听了这个典故,我想到了两个成语: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我想,世间任何人要成就一件事,都得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王羲之能成为一代书圣,就是他长年坚持临池学书,以致将一池清水都染黑了。他的勤奋好学,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走过墨华亭,就来到了王右军祠的大厅。大厅内,供有一副王羲之的画像,神态闲适,目光安祥,古朴儒雅,似乎在向我们点头示意。这里,有众多的匾额字画可供欣赏,而中柱联“笔墨留声遗万代,风流艺海看今朝”,是儒将张爱萍所书,正写出了我此刻的感受。在右军祠内两旁长廊的壁上,还镶嵌着17块涉及兰亭的碑刻,每一块碑刻似乎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遥远的故事,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

闲卧草堂看春秋(一得斋记春到兰亭)(3)

当然,在三亭一祠中,气势最宏伟的当数御碑亭了,走近它,人们会被它的高大、精美震憾。

御碑也被人称为“祖孙碑”,因为碑的正面是爷爷康熙1693年春临《兰亭集序》的全文,而背面是孙子乾隆皇帝1751年游兰亭时手书的《兰亭即事诗》。祖孙两个皇帝书迹同碑,全国罕见,弥足珍贵。

我们都为这块碑能逃过“文革”一劫、完好无损而高兴。陪同的人告诉我们,这块文物能保留到现在,要归功于当年的一批医务工作者。

“文革”期间,兰亭风景区被辟为临时的血吸虫病区防治所。在一片砸烂“四旧”声中,这些医务工作者为了保护“御碑”,想出一个办法,用石灰抹平“御碑”,再用红漆在正面写上毛泽东的《送瘟神》词,在背面写上“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条语录。

听完这段故事,我徜徉在有近二百平方的御碑亭内,望着安然无痒的御碑,感触良多。

这块高6。86米、宽2。64米的巨碑,据说重达18000公斤。碑顶是精致生动的云龙浮雕,祥云绕缭,双龙飞腾,旭日东升,霞光万道;碑上书法雍容华贵、潇洒飘逸,令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充满仰慕之情。我想,漠视传统文化,破坏宝贵文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源远流长的中国民族文化,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扬。

春到兰亭,兰亭正走向又一个春天。

中午,我们就在兰亭内的小餐馆里就餐,吃的是兰亭湖里养的鱼,兰亭溪里摸来的螺蛳,还有刚从竹林里挖来的竹笋。

此刻,我们坐在小木屋里,沐浴在春日的阳光下,喝一口绍兴老酒,面对清山绿水,不禁高兴地吟咏起“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来,飘飘然如羽化成仙了。(本文图片由CFP提供)

作者简介:杨新元,中国作协会员,浙江日报高级记者。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