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多情似故人全文(书卷多情似故人)(1)

喜欢读书,尤喜夜读。夏夜安澜,窗外的小虫儿低吟浅唱,星光点点,月色柔和恬静,有风盈室,满心怡然之余,极想去做心仪的事情,而最心仪的事莫过于看书。

开卷有益,只要翻开书本,赴一场场文字之旅,便走近了作者的思想,触摸到书中人物的灵魂,感受到他们的睿智。“青灯有味是儿时”,南宋诗人陆游追念儿时对灯读书的滋味,此句千载之后读来仍然觉得亲切温馨。记得少年时的我常常趴在被窝里看书,那时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西游记》,书中离奇、精彩的神话故事深深吸引了我,一段时间,甚至在梦里,我都会常常与书中的人物相遇。

上学时读冰心女士的《寄小读者》,其中写道:夜渐长了,正是读书的好时候,愿隔着地球,和你们一同勉励着在晚餐后一定的时刻用功。受此影响,我亦渐渐养成了夜读的习惯。《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许多名著都是在夜读时闯入了我的世界。那时夜晚看书,为了不影响第二天上学,父亲总是叮嘱我早点睡,不要看得太晚。一次两次,我无动于衷,多次敦促后,我仍沉浸在书香中,父亲就会嗔怪我,说我是一只“夜猫子”。

如今,尽管没有太多空闲的时间,但我依旧喜欢夜读,尤其爱看纸质书。很享受这样的时刻:夜阑人静,一天繁忙过去,只有小小的人儿在身边发出均匀的呼吸,轻轻给他盖好凉被,然后打开夜灯,捧一本枕边书歪在床上细细读,阅白纸黑字,嗅纸墨幽香。喜欢一页一页地翻,喜欢逐行逐句地品读。读到精彩之处,“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静静品味时光静好,天地清光如许,人间至味清欢。

阅读是带着偏爱的,就好像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一般。我更愿意去读一本经典,即使多次复读,但每次总会有较前次不同的收获。读《诗经》,去体验诗歌之美好之素朴敦厚,感悟那“思无邪”的真谛;读《论语》,每读一次总感觉有很多以往未能理解,或浅尝辄止的东西,突然间通透了起来。读《红楼梦》,去理解大观园女子的灵巧与无奈。我想,读书,尤其是读经典之作,也许是一条通往内心充盈而平和的蹊径。

书籍是我生活中的良师益友,独特的药剂配方。忧伤时,我会品读《诗经》,感悟里面的欢喜。“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舒缓的情感仿佛随着风缓缓拂面,令人沉浸其中,溯流而上;欢乐时,我会品读《红楼梦》,人间繁华,瞬息万变,很多东西不过就是过眼云烟。明白了这些道理,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练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

我的身边不乏喜欢看书的人,他们白天忙忙碌碌,只有到了晚上才真正有时间享受自己的生活。曾经有一位朋友说,一晚不读书,就会感觉食之无味,浑身乏力,全身不自在,感觉自己白白浪费了一天的时光。我笑着说他这是“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他继续说,即使有一天他穷困潦倒,房无半间,手无寸金,但是有书的陪伴,也会感觉满足而快乐。说这些时,他整个人透着自信与美好,那种对书的热爱和执着,着实让人感动,也让我产生了共鸣。

上高中时,每逢闲暇去逛书店,遇到喜欢的书籍,我定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这样“奢侈”一把,精神食粮倒是有了,可我一周的生活费用就得捉襟见肘了,只能跟着要好的同学混吃混喝。同学们经常笑我,说这是“两眼放光,好书如肉”。

其实读书的过程,亦是发现人生真谛、领略旖旎风光、发展心智的过程。所谓“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未免显得功利,我想,书中既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家国情怀,又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温婉情致;既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又有“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励志箴言……我们都在通过阅读汲取自己需要的养分,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在这个夏天,许自己一段静谧时光,淡去浮躁,静心读书。在故事中感悟人生哲理,于诗词间享受诗情画意,在自己的天地里放飞情怀。我想,读书若水,涓涓细流必会水到渠成,润物无声终将醍醐灌顶。越是浮躁的时代,越要静下心看书思考,通过阅读,让心旅行。

(作者系山东省淄博市作协会员)

书卷多情似故人全文(书卷多情似故人)(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