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习惯,不论南北,人们喜欢清明节扫墓踏青春游,其实这与古人对自身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认知相关。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清明节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包括汉族在内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北方春暖花开,南方湿寒消退,正是冬季结束后大地回春,景色宜人的时节,户外活动条件成熟。
旧俗清明前后移足户外,到景色宜人之处散步游玩叫做“踏青”“踏春”,就是现在的“春游”。李淳《秦中岁时记》:“上巳(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楔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春阳时节的踏青逐步成为时尚,并延伸增添一些体育娱乐餐饮活动,特别是平常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也可以在春意盎然之时出外游玩。
古人早已发现,清明时节,春暖花开,空气清新,户外踏青春游,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有利于排出肺部浊气,健脾强骨,改善睡眠,增进食欲。还可增人们的感情交流,加上社交中逐步增添的文化体育娱乐和餐饮活动,逐步演化为一种社会时尚。郊游的同时,顺便清理祖先墓地,祭拜祖先,渐次形成清明扫墓的风俗。
清明扫墓唐代风行,宋代成为普遍习俗,清明扫墓三天,祭祀列祖列宗,缅怀悼亡,是对死者的怀念。现在,每逢清明,人们纷纷到烈士陵园或各类纪念堂馆追思先烈,扫墓纪念。
青年人郊游野餐,自带音响设施,唱歌舞蹈,释放工作生活压力,增进友谊。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