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认真刷牙、不定期洁牙,会遭遇什么情况?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来做一个不完全恰当但形象的比喻:

如果把牙齿形容成一颗大树,牙槽骨就等于是土壤,包绕着树根;土壤上面有一层沙子就是牙龈,它们之间本该是岁月静好的,可是嘴里的细菌不那么认为,在树根、沙子、土壤交界的那一带是细菌们的活动范围,它们集结在一起形成细菌小方队“牙菌斑”。

洁牙之后牙齿会松动吗(牙齿会变松变敏感)(1)

沉积的牙菌斑会形成牙石(牙根处黄色部分) 图源|Dozenis

牙菌斑先攻击沙子(牙龈红肿出血),在没有遭到遏制的情况下,开始进攻土壤,于是土壤开始流失(牙槽骨吸收),细菌还可以利用口水里的矿物质努力产出牙结石占据这些土壤流失腾出的位置。

这些牙结石疏松多孔,一方面是细菌生长的小乐园,另一方面还切断了土壤和树根之间的纽带关系。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细菌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经营,同时由于你本人三天只刷一次牙,一次只刷三颗牙的良好配合,土壤含泪跟别人跑光了,沙子终日气鼓气胀偶尔还吐吐血,牙结石一天天越长越大了。

而你,你是否终于想起:emmm...我是不是,该洁牙了?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以下这几个关于洁牙的问题:

1.洁完牙牙齿是不是会变松?

简单粗暴上结论:不会,除非你的牙结石巨多无比。

可那又如何?如果牙结石已经多到这种程度,那你就是哭着,也应该把牙洁了。

“洁完牙牙就松了”的确是部分患者的亲身经历,所以说起来也言之凿凿。

原因是洁牙必然要清除那些细菌团队和牙结石,对于牙结石特别特别多的人来说,有的牙结石占据了牙龈和牙槽骨的位置,在两个牙之间起了一定支撑的作用,类似楔子,牙结石被清理后,飘零无依的牙齿就松了(其实本来就松了)

有人觉得牙齿出缝也是同样的道理,牙结石被我们赶走了,腾出来的位置就是你感觉到的“缝”。

洁牙之后牙齿会松动吗(牙齿会变松变敏感)(2)

牙齿“黑三角” 图源|网络

我知道总有人会问:“那就让牙结石一直帮我把牙塞着,把牙齿给我稳住不就行了?”

首先,牙结石根本压不稳,等牙结石蔓延到根尖尖的时候,牙齿该掉照样掉。

牙结石没有办法阻止牙齿掉落的结局,却能把对土壤(牙槽骨)的破坏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能导致牙掉了都没办法安假牙/种植牙。

而如果你及时止损,比如牙结石只长到牙根的1/3或者1/2的时候你就接受正规的牙周治疗,牙齿也是很有希望保留下来的,虽然土壤(牙槽骨)几乎没办法回来了(是的,牙槽骨走的决绝,一般不会自己长回来),但是沙子(牙龈)或许可以回来一点点,可能会帮助牙齿长稳一些。

必要的时候,牙周医生可能还会考虑牙周手术帮助牙齿长稳。

2.洁完牙牙齿会不会变得很敏感?

简单粗暴上结论:的确可能,因为牙周病导致牙龈退缩、牙根暴露,暴露的牙根表面的保护层很薄,很容易感觉敏感。

还是那句话:So what?洁完牙牙敏感说明你更应该注意认真刷牙,定期洁牙了。

洁牙之后牙齿会松动吗(牙齿会变松变敏感)(3)

图源|网络

牙根被创造出来的时候,默认设置就是被牙槽骨和牙龈包着的,所以表面的保护层很薄。

可如果它们没有遇见用心呵护的主人,牙槽骨和牙龈就会离它们而去,可怜的牙根不得不亲自冒个头来嘴里闯荡,本来就很薄的保护层很容易就被破坏(毕竟连牙龈和牙槽骨都能破坏掉,牙根表面这点保护层算什么),于是内部的神经末梢就露出来,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笼统的说,牙周健康的人洁完牙不会觉得敏感,洁完牙觉得很敏感的人牙周就不太健康。

3.洁完牙牙齿会不会变白?

简单粗暴上结论:洁牙可以让你的牙齿回到它们本来的颜色,但不会让牙齿变得更白。

每次回答这个问题,我都想进一步知道提问者想问的到底是什么。

对于口腔内没什么色素和烟渍的人来说,问这个问题大概率是想知道牙齿美白方面的问题,而洁牙并没有美白牙齿的功能,对他们来说,洁完牙牙齿的颜色并不会有太多改变。

而对于长期抽烟或者口内有色素沉着的人来说,洁牙过程中可以去除烟渍和色素,对比洁牙前,牙也算变白了。

其实健康的牙齿本身就会略带淡黄色,因为牙齿表面的釉质矿化良好时会透明一些,透出内层的牙本质的微黄色。

洁牙之后牙齿会松动吗(牙齿会变松变敏感)(4)

图源|网络

洁牙可以理解为洗脸,如果你的脸上本来就没有涂有色的东西,洗完脸之后,我们的黄皮肤依然是黄皮肤,不会变得更白;而如果你脸上被抹上了鞋油,洗完脸之后,你的脸也变回黄皮肤,相比抹了鞋油的脸,倒算是白了些。

总之,我们建议普通人定期洁牙,但是,认真刷牙才是最最重要的口腔保健措施。

刷牙的方法可以去各大视频网站搜索「巴氏刷牙法」,牙膏只是刷牙的辅助用品,不同牌子的效果相差不大,所以不用太纠结选哪个,牢记「改良巴氏刷牙法」就完事儿了。

每次刷牙三分钟,每个牙、每个牙面都要被刷到,当然牙齿的邻面很难刷到,所以要学会使用牙线。

相信我,你找不到比每天认真刷牙更有效的口腔保健措施了。

版权及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文章科普皆为@牙医lina的原创文章,科普不能代替医生诊疗,如家长判断不了请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