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骂羽曰:“坚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振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

——《三国志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与他所在的蜀汉集团的命运都坐了一次过山车。

从关羽出兵襄樊,围困曹仁,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到荆州被夺,败走麦城,兵败被杀,中间不到7个月。

关羽之死的严重后果是什么(世上最可怕的事)(1)

这种前后巨大的反差,让人们对于关羽之死感到无限惋惜,仿佛关羽失败乃至被俘、被杀是一系列意外的结果,如果关羽的运气稍微好上一些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

但事实却恰好相反,关羽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很大一个原因是其前期运气太好,这种好运气带来的胜利让他错误地估计了战场形势,以至于令自己深陷险境却不自知,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而赌上所有,最后却输了个精光。

蜀汉的高光时刻

建安24年,是蜀汉集团的高光时刻,这一年,与曹操打了一辈子,也输了一辈子的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大败曹操,斩杀曹魏集团重要将领,曹家宗室成员夏侯渊,对于当时的刘备集团来说,形势一片大好,好到《隆中对》中所列举的争夺天下的第一个条件已经初步具备的地步。

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刘备集团想要争夺天下,需要先占据荆、益二州;而后待天下有变,则尽出荆、益二州之兵,一举瓦解曹魏政权对于北方地区的控制,夺取天下。

关羽之死的严重后果是什么(世上最可怕的事)(2)

关于《隆中对》中涉及到的争夺天下的条件,人们习惯于重视拥有荆、益二州这个硬性条件,却忽视了“待天下有变”这个模糊要求。但若仔细分析《隆中对》,就会发现诸葛亮对于“天下之变”这个条件是十分重视的,按照诸葛亮的计划,如果曹魏集团内部稳定,即便已经拥有了荆、益二州,蜀汉政权要做的也只是处理好内政外交、发展经济,积蓄力量。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提出这样的观点原因很简单,如果曹魏集团内部稳定,即便蜀汉集团地跨荆益二州,蜀汉集团的整体实力仍不及曹魏集团,战争说到底还是力量比拼,一个高水平的指挥人员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力量上的不足,但是影响战场形势的因素过于复杂,任何人都不能保证在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战胜对手。

实力弱的蜀汉集团如果想击败实力强的曹魏集团只能等待其内部出现问题,等待其力量从内部被消耗,只有这样,蜀汉集团才能缩小与曹魏集团的力量差距,才有希望取得胜利。

好,现在我们回到建安24年,蜀汉集团已经占领了汉中,关羽手中还有一半荆州,蜀汉集团可以勉强算符合了地跨荆、益二州的这个条件。

关羽之死的严重后果是什么(世上最可怕的事)(3)

那么,接下来蜀汉集团要做的就是等待曹魏集团内部出现问题,如果曹魏集团内部出现大的动荡,荆州的关羽和益州的刘备就要坚决出击,一举打垮曹魏政权;而相反,若曹魏集团内部稳定,蜀汉集团则不应该轻举妄动。

现在,要命地来了,关羽出兵襄樊后,当时的局势怎么看都是“天下之变”,但事实却是关羽已经孤身犯险,即便东吴不在此时偷袭荆州,他也不太可能取胜,若不及时撤出,必败无疑。

好运气与水淹七军

关羽率荆州之兵进攻襄樊是在建安24年(219年)8月,这个时机选择得非常巧妙。

首先,曹魏集团汉中新败,士气低落,其次,8月正值雨季,《三国志》中关于水淹七军的记载显示关羽是带着大船和水军去进攻襄樊的,关羽率领的荆州军擅长水战,关羽选择在8月雨季进攻襄樊应该是考虑到这一问题,后来的事情证明,关羽这个考量为他带来了超额收益。

关羽最初的进攻十分顺利,守将曹仁只能据坚城而守,等待曹操支援,曹操派遣于禁和庞德等率领3万魏军支援曹仁,关羽从荆州带来的兵力也只有两三万,此次曹魏援军人数上与关羽军相当,正常情况下,双方应该有一场激战,但当时连续大雨,没有准备战船且没有水战经验的魏军战斗力丧失大半,于禁带领的大部分魏军直接崩溃投降,庞德等少数魏军坚持抵抗也被关羽轻松消灭。

关羽之死的严重后果是什么(世上最可怕的事)(4)

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余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德被甲持弓,箭不虚发……战益怒,气愈壮,而水浸盛,吏士皆降。德与麾下将一人,五伯二人,弯弓傅矢,乘小船欲还仁营。水盛船覆,失弓矢,独抱船覆水中,为羽所得,立而不跪。

——《三国志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

曹操派出的支援大军,因为天降大雨江水暴涨,而被有水战经验的关羽军轻松击败,这导致关羽军声势大振,一些魏国境内的反对势力纷纷表示接受关羽的册封,曹操竟一度有过迁都避关羽锋芒的想法。

曹魏集团派往襄樊的援军的全军覆没,与其之前在汉中地区的大败,在外人看来,确实是一副大厦将倾之像,如果曹魏集团内部真的危险到如此程度,那么说这就是诸葛亮在《隆中对》所提到的“天下之变”也没有什么问题。

如果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曹魏集团内部崩溃之像愈发明显,那么蜀汉集团应该做的就是关羽所率领的荆州军继续猛攻襄樊,刘备则率领益州军出川,两路大军并进给曹魏集团以致命一击。

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如果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曹魏集团内部稳住了阵脚,那么就完全是另一种状况了。

孤军危局

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关羽水淹七军,天下震动,其实水淹七军本身并不能让曹魏集团伤筋动骨,真正让曹操感到害怕的是关羽这次军事胜利导致其统治区域内部出现松动,如果曹魏集团的统治合法性问题在关羽进攻时集中爆发,那才是威胁曹魏集团统治基础大危机。

曹操感受到切实威胁的另一个原因是襄樊战场离许都距离并不遥远。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襄樊距离许都的距离远不及距离成都的距离。

关羽之死的严重后果是什么(世上最可怕的事)(5)

但是,凡事皆有两面性,襄樊距离许都距离近,可以让关羽的进攻迅速让许都的曹操感到压力,但反过来,许都的曹魏集团如果站稳脚跟,决定全力支援襄樊前线,那么曹操就能调集整个曹魏集团的资源去支援襄樊,关羽以半个荆州的力量去对抗整个曹魏集团,这无疑于以卵击石。

蒋济、司马懿向曹操建议联合孙权,偷袭关羽后路,实际上孙权是否真去抄关羽后路并没有那么重要,只要孙权集团在此时不向曹魏集团发难,牵制曹魏集团兵力,曹魏集团就可以不断向襄樊地区投入力量,在绝对的力量面前,关羽被击败是迟早的事。

下定决心后,曹操即派徐晃带领第一路援军赶到襄樊前线,徐晃率领的援军成功击败了关羽,关羽引兵退回荆州。

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

——《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事实上,在徐晃军出发时,曹操已经安排张辽和夏侯惇准备,一旦徐晃军在战败,张辽、夏侯惇也会跟上。

关羽之死的严重后果是什么(世上最可怕的事)(6)

关羽围曹仁于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

——《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

无论关羽军再怎么神勇,也难以抵挡曹操派出的这一路又一路援军。文章开头,庞德痛骂关羽时提到曹操有大军百万,即使整个刘备集团也难与之匹敌,虽有夸大其辞之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魏蜀吴三国的真实态势:只要曹魏政权不出现内部崩溃,关羽在襄樊赢上一仗也不能改变魏强蜀弱的局面。

水淹七军这场过于容易的胜利让关羽没能清晰地看清全局,此时的他已是一支孤军,不可能打败曹操派来的一路又一路援军。

东吴为何背叛

当然,关羽如此迅速地从水淹七军到兵败被杀,与东吴的背叛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羽错误认识战场形势,只会导致其在襄樊前线战败,关羽退回荆州途中的一系列遭遇完全是由东吴背盟而造成的。

东吴政权是魏蜀吴三国中合法性最低的一个,魏国控制着汉献帝,蜀国有刘备汉室宗亲这个身份,而吴国什么都没有。

关羽之死的严重后果是什么(世上最可怕的事)(7)

东吴政权能够倚靠的只有强大的江东水师和长江天险,蜀汉政权夺取汉中后,整体实力已经在东吴之上,这让东吴政权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荆州水师是江东水师的劲敌,荆州在扬州上游,如果蜀汉政权实力过于强大,荆州水师顺流而下,是而可以给东吴政权带来灭顶之灾的。

东吴政权的特殊性让其在感受到蜀汉政权威胁时,会下意识地将荆州握在自己手中,尤其是在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后,这种威胁感又进一步增强,而曹魏政权恰到好处的示好又让东吴政权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东吴政权也几乎拿出全部精力来夺取荆州,双方心照不宣,各自行动,襄樊城下的关羽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了魏吴两国集全国之力对付的对象。

一张围绕关羽的死亡之网正悄悄编织,吕蒙的装病,陆逊的那封极尽溢美之词的书信都是套在关羽脖子上的绞索,待吕蒙白衣渡江的关键动作完成后,这些绞索便一同发力,必置关羽于死地。

关羽之死的严重后果是什么(世上最可怕的事)(8)

襄樊战败,荆州又失,身边仅存的荆州兵又因吕蒙的攻心之计而溃散,几个月前还威震华夏的关羽,到这一刻却彻底沦为了孤家寡人。

胜负转化

战争说到底是力量的对比,以少胜多是小概率事件,要争取战争的胜利就要让己方在全局或局部处于优势。

关羽出兵襄樊的决定本没有太大问题,因为如果战场仅仅局限在襄樊,关羽是占有优势的一方。

但襄樊背后站着强大的曹魏集团,一旦曹魏集团开始源源不断地向襄樊增援,强弱之势立刻发生逆转,关羽军便成为了劣势方。

这样的态势下,关羽进攻襄樊必须迅速,在曹魏集团的支援赶到之前就解决战斗,让曹魏集团的优势不能为襄樊战场所用。

然而,命运和关羽开了一个玩笑,由于对方不懂水战,由于天降大雨,汉水暴涨,让关羽轻松击败了曹魏集团派来的第一路援军,这给了关羽一个错觉:曹魏集团的援军并不可怕。

这次因诸多运气因素综合在一起的胜利,让关羽忽视了整体战场上双方强弱趋势并未发生根本逆转的事实,错误地认为击败魏国援军是件十分轻松的事。

而龟缩于樊城里的曹仁又给了关羽某种希望,让他认为自己只要再加一把劲,就能拿下襄樊,这种执念让关羽深陷襄樊这个泥潭之中,没有注意到脚下已经是万丈深渊。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谁能想到最初的好运气到头来却成为了杀死关羽的催命符。

赌徒困境

襄樊之战的后半段,关羽事实上是陷入一种赌徒困境中,樊城曹仁已经被团团围住,而曹魏援军看起来并不如何强大,虽然明知曹魏集团还能再派出多路援军,虽然明知自己手上的这点兵力根本无法与整个曹魏集团抗衡,但樊城就在眼前,看起来已经是自己的囊中之物,若就此收手则意味着功亏一篑,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真实的绝望,而是虚幻的希望,它会让人如赌徒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不止关羽一个人面对过这样的困局,第一次北伐的诸葛亮也是如此,因为进兵突然,陇右三郡望风而降,如果曹魏政权真被诸葛亮的进展速度被吓住,诸葛亮拿下雍凉大量地盘,甚至直接威胁长安也未可知。

关羽之死的严重后果是什么(世上最可怕的事)(9)

但从魏明帝选择亲自坐镇长安指挥那一刻开始,诸葛亮一战定雍凉的想法就注定难以实现,再加上马谡在街亭没能堵住张郃的援军,让诸葛亮连完全占领陇右的想法都不能实现,好在诸葛亮能够始终保持冷静,在意识到战局已经开始对自己不利后,果断放弃已经占领了陇右三郡,才避免了被魏军全歼。

战争说到底仍是力量的比拼,弱者必须出奇谋,必须造声势,在保证自己能够在战场上占到便宜的同时,还要尽可能让对方内部出现问题;而强者只需不被战场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所迷惑,在关键时刻站稳脚跟,稳扎稳打,就能取得胜利。

实力弱的一方作战时要追求速战速决,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迅速解决战斗并消化胜利成果,而一旦战争开始向长期化的方向发展,大国强国的力量优势就会更好地发挥,胜利的天平也会朝大国强国的方向倾斜,关羽短时间内拿不下襄樊,长期战争就更拿不下襄樊;诸葛亮不能迅速拿下陇右,战事拖得越久就越拿不下来,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战时稳扎稳打的打法,就是因为这个朴实的道理。

某种程度上讲,对于小国弱国来说,偶尔一次的好运气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它会令弱小的一方错误地估计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整个战局的态势,一旦运气用光,便会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输个精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