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著名作家季羡林的一生,也是如此。

他与妻子相敬如宾,后来却两地分居长达31年。

生活的不完美,往往会使大多数人走上极端。

而季羡林没有如此,在他这里,不完美才是人生。

季羡林的绯闻(季羡林与妻子分居长达31年)(1)

一、敬重但疏远

季羡林非常渴望家庭的温暖,可轮到自己的婚姻时,却充满了遗憾。

他的一生,与家人团团圆圆的日子屈指可数。

他与妻子彭德华相敬如宾,后来却两地分居长达31年。

分居多年,是因为季羡林不爱她吗?

答案是否定的。

季羡林的绯闻(季羡林与妻子分居长达31年)(2)

只是,季羡林对她的爱,是敬爱。

夫妻之间的敬爱,哪里有亲密二字可言呢?

相敬如宾,太疏远了。

没有爱情的婚姻,哪里会有激情。

在季羡林写的《寸草心》里,谈及彭德华,他深切地说道:“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彭德华没有多少文化,年幼丧母的她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与季羡林结为夫妇后,她也是默默为家庭付出,无怨无悔。

她的脾气很好,是长辈眼里的好媳妇,子女眼中的慈母,季羡林眼中的贤妻。

1929年,她和季羡林在父母的安排下结婚。不过一年,季羡林就离开了家。中间横跨许多波折,直到1962年,彭德华才搬到北京与他同住。

从结婚,到住在一起,相隔了31年。

季羡林的绯闻(季羡林与妻子分居长达31年)(3)

二、 参透缺失

除了与彭德华的婚姻有不尽人意之处,季羡林与儿子的季承的关系,也不是很好。

1992年,彭德华去世,因为丧葬费纠葛,两人完全撕破脸。

季羡林常年在外,对妻子、儿女的陪伴,都十分缺失。

因此,季承对父亲的态度,一直很冷淡。

季羡林的绯闻(季羡林与妻子分居长达31年)(4)

季羡林年少时的不完美,一定程度地上演在他的儿女身上。但他太身不由己了,个人的力量太渺小,永远无法做到十全十美。

季羡林晚年之际,与儿子的关系越来越差。

到后来,连续13年,两人都没有相互联系见面。

直到季羡林97岁,两人才重归于好,最后季承一直陪伴着他,直到生命的最后。

不完美的人生,才会凸显幸福的珍贵。

季羡林的绯闻(季羡林与妻子分居长达31年)(5)

季羡林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独自行走多年,他早就参透了个中道理——“不完美才是人生”。

季羡林留学欧美期间,曾爱上了一个外国女子。但因为极强的责任心,他选择了快速脱身。

即使他对彭德华只有敬没有爱,他依旧记得他作为丈夫的身份。

婚姻不美满,他也坚决不背叛婚姻。

季羡林的绯闻(季羡林与妻子分居长达31年)(6)

三、年少离家

每一个出色的作家,经历都十分复杂。季羡林婚姻的不完美,一定程度上与原生家庭有关。

他晚年的时候,曾这样说起自己的早年经历。

“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

普通人6岁时,在父母的庇护下,无忧无虑。而季羡林,显然很少享受过这样的温情。

他6岁离开父母,去的虽然是亲叔父那里,但依旧是寄人篱下。叔父对他有偶尔的好,但始终隔着遥远的距离。

季羡林叔父很注重对他知识的培养,在学问功课上面,他有着不可动摇的严厉。在他的影响下,季羡林获得了终身受益的学习态度。

季羡林的绯闻(季羡林与妻子分居长达31年)(7)

但叔父的教育,却不完整,那就是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在每个人的成长中,都极其重要,如若缺失,也将是整个人生的缺失,一生的遗憾。

而季羡林的遗憾还不仅于此,他的母亲过世之时,他没有在身边,并且8年之久,他也没有机会回家看望一次。

人是群居动物,特别是归属感强烈的中国人。

季羡林的绯闻(季羡林与妻子分居长达31年)(8)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往后余生,季羡林都十分重视家庭的原因。

因为一开始的缺失,他终身都在寻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