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的牛排是不是非常有嚼劲(西方人几百年前的牛排鄙视链)(1)

前两天,我们发了一篇文章:在北京最时尚的西餐厅里吃牛排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这原本是一篇很普通的探店推文,但粉丝们的留言,却十分精彩——我们在文末设置了一个互动话题,“你第一次吃牛排的经历”,看到大家的回答,瞬间会心一笑,原来大家第一次吃牛排的经历,都大同小异↓

@牵牛花

第一次吃牛排是2010年吧,在一个很高档的西餐厅里,很局促的,不知道该左刀右叉还是左叉右刀,悻悻的跟着身边的人学,太紧张了,后来吃得多了,想起第一次吃,觉得自己很可爱,哪需要讲究那么多呢,牛排最科学的吃法,其实是用筷子夹起来大口吃啊~

@Fred

我是70后,从小就爱吃爱做饭。记得上小学5年级的时候,看香港TVB的电视。电视上有吃牛排的情节。就缠着我妈要吃牛排。那时北京只有很少的几个餐厅能有牛排,但肯定不我能光顾的。有天家里买了牛肉,就学着电视里的样子,切了一片。放在油锅里炸!几乎全熟。然后,用一把水果刀当餐刀,用个勺子当叉子。放到了一个搪瓷到小盆里,装模作样地吃了一回牛排。味道已经记不清了,但那份满足依然记忆犹新!

@有鸡蔬菜

我所在的城市刚刚有牛排馆,我第一次去吃。我觉得自己对西餐文化毫不了解,于是呼叫一个主管来,向她咨询牛排及西餐礼仪,结果,她还没我懂得多。大家哈哈大笑,包括主管和服务员。

@刘佳

第一次吃牛排是初三的暑假,那应该是个纪念日,去的是广安门的必胜客。那时候,土鳖的我根本不敢轻举妄动!

从牛排的熟读到刀叉的使用,大家是如此介意自己吃牛排时候的礼仪,生怕出一点错,就会失去整个世界!

不就是一顿饭吗?为什么吃牛排和吃兰州拉面时,大家的心理和感受却大相径庭。

接下来我们尝试找寻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

资料显示,食用牛肉的习惯最早形成于欧洲中世纪时期,当时,猪肉和羊肉是平民百姓的食用肉,牛肉则是王公贵族们的高级肉品,尊贵的牛肉被他们搭配上同时享有尊贵身份的胡椒及香辛料一起烹调,并在特殊场合中供应给贵族们,以彰显其尊贵身份。

而我国古代看重耕牛,几乎不大吃牛肉(游牧民除外),近代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列强在中国各地建立起租界,西餐才开始在中国出现并普及开来,在当时,诸如牛排类的西式宴席被人们称为“大菜”。

正宗的牛排是不是非常有嚼劲(西方人几百年前的牛排鄙视链)(2)

也就是说,从牛排诞生开始,就自带“象征高贵身份”的基因,几百年后的今天,以牛排为代表的西餐,已然形成了十分成熟的礼仪,而人们在陌生的、成熟的礼仪和文明体系面前,难免会展现出害怕、尊敬的情绪。

尊敬,是出于对成熟文明的尊敬,就好像我们自己家里很脏乱,东西随处丢,但我们到了某个爱干净的亲戚朋友家,就会自然而然的收起自己随处丢东西的坏习惯,这是一种坏习惯对好习惯的尊敬,无关乎金钱、地位,只是单纯的,不想去破坏某种美好罢了。

这和吃西餐时害怕出错,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别人的礼仪、讲究实在是太成熟,如果我们贸然打乱别人成熟的礼仪,就好似在破坏某种圣洁的存在,于心不忍。

这个原因是一个方面,关于【我们为何如此介意自己吃牛排时候的礼仪】这个问题,另一个大胆的分析是——我们的自卑感在作祟。

为什么要为一种食物而自卑?这不是很荒谬吗?

不,当某种食物已经成为一种阶级象征时,自卑感就变得顺其自然了。

在上一个原因分析里,我们有提到,牛排从诞生之初,就象征着贵族的高贵身份,只有贵族才吃得起牛排,这已经形成一种潜意识。

就像在韩剧《请回答1988》里,只有正焕家会去吃牛排,甚至豹子女士会自己在家做牛排,大家都牛排贵,因为他们家吃得起。

但问题没有贵那么简单,如果仅仅只是贵,有钱了去吃不就行了,偏偏牛排自带着庞大的食物文化体系——牛肉分类、点餐顺序、餐桌礼仪、对熟读的掌握等等。

一个不常吃牛排的人吃起牛排来是费力的!

菲力牛排、肉眼牛排、西冷牛排,沙朗牛排、T骨牛排……哪种牛排对应牛的哪个部位,什么口味喜好对应哪种牛排会比较合适,哪种牛排对应哪一个熟读最为完美?

Raw、Blue、rare、mediumrare、medium、medium well、well done;近生、1分熟、3分熟、5分熟、7分熟、全熟,到底哪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口味、点餐的时候该怎么点才能装作不是第一次吃牛排的样子?

正宗的牛排是不是非常有嚼劲(西方人几百年前的牛排鄙视链)(3)

开胃菜、头盘、汤、主菜、甜品……不会点菜该多丢人?

到底该左刀右叉还是左叉右刀?

……

按道理,人们在面对一种陌生的食物时,不会吃或是不熟练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谁又能保证自己世界各地什么东西都吃过呢?

例如当我们到了草原,不会吃烤全羊时,并没有人会笑话你,而是耐心的教你该怎么吃,哪个部位比较合你口味等,你自己也不会感到自卑,学习吃烤全羊反而成为一件有趣的事。

为什么不会吃西餐、不会吃牛排就丢人了呢?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自己在吃西餐时出了错就会被别人笑话?为什么我们会因为没有常吃牛排感到自卑?

是的,不仅仅是贵的问题——西餐不仅把有钱人和穷人分割开来,更把有文化、有地位的有钱人和没文化、没地位的有钱人分割开了来,因此,吃牛排的不仅是有钱人,而是有文化、有地位、身份尊贵的有钱人,简而言之,吃牛排的人,是身在某个阶级的人。

所以当我们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左刀右叉还是左叉右刀、当我们天真的跟服务员点了8分熟、当我们压根儿就不知道西餐还有点菜顺序这一说时……丢人的感觉如洪水猛兽袭来,尴尬、狼狈,那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

而觉得丢人,本质上其实是在自卑,自卑什么?自卑自己穷吗?不是的,贫穷本身并不羞耻,比别人穷才羞耻,不会吃牛排,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穷,而是自己的阶级不如别人高贵!

当然,问题的重点在于,觉得丢人并不可耻,可耻的是那些因为别人不会吃牛排就看不起别人的人!

牛排,不过是一种食物而已,不过仔细想来,牛排真是一种可怕的食物,可怕到让人产生屈辱感,如果一种食物能无端将人引入鄙视链,那这样一种食物,就算再美味,也永远无法成为我心之所爱。

打个比方,在我们中间,如果有个人说自己喜欢吃牛排,那大部分都会觉得这个人在炫富,而不是尊重他的口味,觉得这只是一种平常的爱好,你看,牛排多可悲。

不如大街上的沙县小吃、兰州拉面,你是喜欢,就是真的喜欢,没有人会怀疑你的爱意。

好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去他妈的阶级、去他妈的左刀右叉、去他妈的1357分熟……说到底,1357分熟,只不过一种对应翻译而已,这世界没有永恒的固定答案,我就要2468分熟怎么了?

是国人自己限制了自己!遵循礼仪没什么不对,但入乡随俗也一样重要,最可怕的是,国人偏偏把一种温柔的礼仪,变成不温柔的阶级衡量标准。

也许人家外国人并不觉得吃西餐是一件多么彰显身份的事,西餐西餐,西方人的餐食,那不过是人家的日常,到了我们这里,怎么就变成身份的象征了?西方人几百年前的牛排鄙视链,我们到现在还甩不掉,是不是该反省一下自己了!

我说我要8分熟,你不再笑话我,我说我要用筷子吃,你不再鄙视我,这时,牛排才能真正变成一种食物。

正宗的牛排是不是非常有嚼劲(西方人几百年前的牛排鄙视链)(4)

正如一位知乎答者所言:不过就是块肉而已,煎的是牛排,又不是牛逼。(@李盆·知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