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内部演讲,5分钟的视频流传到了网上。因《中国诗词大会》走红的康震,瞬间就变成了“康锡进”、“帝制复辟者”兼“不要脸的文盲”。

此前,孙绍振教授批评康震曲解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没能引起太大反响。而这一次,知名教授丁启阵痛批康震曲解杜甫的《石壕吏》,“比郭沫若更进了一步”,“不知道在侮辱谁的智商”,影响显然大得多了。

石壕吏康震(康震因解读石壕吏引争议)(1)

这大概是因为,上一次康震解读李白的诗,算是在“吹捧”李白,而这一次解读杜甫的《石壕吏》,却有“曲解”杜甫的情况存在。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康震在一个讲座视频里面说:(《石壕吏》里面的老人)三个儿子战死了两个,老太太仍然愿意做出牺牲。意思就是说,杜甫写这首诗是在歌颂老妇人的爱国精神,而不是在同情她的家人被“抓壮丁”

丁启阵认为:过去郭沫若批杜甫时,只是怀疑他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太少”,有为“石壕吏”掩饰的可能。但是,康震似乎觉得杜甫写这首诗时,没有对老妇人产生同情。

于是,在一夜之间,各大社交媒体的“大字报”铺天盖地。大量的文章都在狂批康震对杜甫名作的“暴论”、“逆向解读”、“哗众取宠”,以及对体制的“抹黑”。

看到这儿,我不禁想重申我的观点:论掐架,自古以来都是杜甫的粉丝最强。

一、康震的“《石壕吏》新解”

这件事的起因,是前不久有人把康震在“名师成长大讲堂”的一段演讲视频传到了某个社交媒体里。然后被网友发现了,引发了一场风波。

石壕吏康震(康震因解读石壕吏引争议)(2)

这一次的“名师成长大讲堂”,看上去是一个面向“中学校长”的培训课程,所以理论上应该是不对外公开的。

康震在这堂课上说:《石壕吏》这首诗表达了一个非常鲜明的价值观,就是当国家和民族遭遇重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的老百姓还是会毅然挺身而出的。

他的这种解读,让许多人感到非常吃惊。因为我们一直把杜甫这首诗,理解成对封建时代酷吏的批判,以及对百姓深切的同情。

不过,这一首诗的解读一直存在争议。因为杜甫写《石壕吏》的时候,是唐朝一位低级的官员。从他的另外几首诗来看,他对唐军征兵的行动其实是支持的。

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到底是站石壕吏的立场,还是“老妇人”的立场呢?

石壕吏康震(康震因解读石壕吏引争议)(3)

丁启阵教授提到:他在少年时代看过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在这一篇文章中,郭沫若批评杜甫是站在“士大夫的立场”去同情普通的人民。

理由大概是,杜甫写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里的“寒士”,“肯定不包括农民”。

所以石壕吏“抓壮丁”的时候,杜甫并不是站在“老妇人”的立场上。并且他身为唐朝官员,还有为石壕吏“掩饰”恶行的动机和可能。

老妇人家的儿媳妇为什么没有动作?这显然是不科学的。石壕吏一定是针对儿媳妇采取了强制措施,所以杜甫故意不写。

不过,郭沫若只是在质疑杜甫的同情有多少,他并没有完全否定这首诗是在表达同情。而康震的提法,完全是否定了杜甫是在同情老妇人。

石壕吏康震(康震因解读石壕吏引争议)(4)

看上去,他是把杜甫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理解成了“矛盾心理”和“歌颂”了。在家国民族遭受危难的时候,连老妇人都肯挺身而出。反倒是那家的老头子最不爱国,还连夜越墙逃走,思想觉悟太低!

二、杜甫对人民的感情是“同情”还是“歌颂”

基于上述看法,丁启阵列出了七条理由,证明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就是对人民的同情。康震之所以会误读这首诗,是因为他“严重缺乏常识”。

杜甫对石壕村里发生的事情,不应该只是存在内心的“矛盾”而不同情。并且杜甫很明确地用文字表达出了他的“同情”,而不是内心的“矛盾”。丁启阵列出的七点内容,大致是说:

杜甫是一位“奉儒守官”,遵从儒家思想的诗人。他的终极人生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而儒家孟子也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可见,杜甫对为君者的要求很高。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使身为官员,杜甫仍然会选择站在普通人民的立场看问题。

并且杜甫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是其一贯的作风。他不是一首诗这样,而是绝大部分的诗都这样。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解放后,杜甫被称为“人民的诗人”。

石壕吏康震(康震因解读石壕吏引争议)(5)

对于《石壕吏》这首诗中老妇人的行为,历朝历代的诗评家都认为,老妇人从军是无奈之下的“急智”。也就是说,老妇人是被逼而非自愿的。硬把她的行为说成是爱国精神的体现,这是在侮辱谁的智商?

另外,杜甫支持唐军却反对“石壕吏”抓壮丁,本身一点也不矛盾。因为“石壕吏”的行为,在当时算是“超标执法”。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提到过,当时唐朝征兵有年龄限制,征的是18-22岁的年轻人。石壕吏却连老头、老太婆都抓,这显然是违规的。

面对石壕吏的如此的违法行为,杜甫当然可以痛加指责,并对老妇一家产生同情。

除了丁启阵,别的网友也指出,从杜甫在诗中的用词,也可以判断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杜甫写“石壕吏”的行为时,用到了“捉”、“呼”、“怒”等带有贬义的字眼,而描写被针对的老妇人的时候,却是又“啼”又“苦”。

石壕吏康震(康震因解读石壕吏引争议)(6)

春秋有“一字褒贬”之说,这是说孔夫子写《春秋》的时候,言简而意赅,只用一个字就表达了自己对人物、事件的立场。古诗更是这样,尤其是杜甫写诗,最讲究炼字,所以读他的诗不可以不仔细。

官吏一怒声威猛,不向贼酋向人民。杜甫对老妇人深切地同情,表达得还不够明显嘛?

假如要歌颂爱国主义精神,为什么不用杜甫“三别”中的《垂老别》呢?这一首诗描写了一个老人,他的子孙全部为国阵亡,毅然不顾老妻的劝阻,“投仗”出门上战场。

而且老人不是被逼的,是完全出于自愿。因为他少年时代曾经看过繁华的盛世,如今国破家亡,他心有不甘。

想要找到歌颂爱国主义精神的杜甫诗歌,随便翻翻就是。何必曲解《石壕吏》呢?可见,康震平时“不务正业”对这些经典都生疏了。

三、对杜诗的曲解背后是什么

古代诗歌用字极少,因此现代人解读古诗经曲会产生歧义。尽管如此,通过分析诗人本身的政治立场和情感倾向,结合创作背景,对诗歌的主要情感倾向还是能够弄清楚的。

石壕吏康震(康震因解读石壕吏引争议)(7)

从前网上对《石壕吏》的争论,大约集中在“石壕吏”的执法是否合法,老人逃避“服兵役”是否不爱国,以及杜甫吃公家饭,支持逃避兵役的行为,是不是“公知”行为等等

但是一千多年以来,从来都没有人怀疑过,《石壕吏》这首诗表达的是杜甫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

只有康震教授一个人认为杜甫不是在表达同情,而是在歌颂老妇人的爱国精神。于是有人非常气愤地说:这是康震本身没有“历史同情心”的表现。

有人从历史的角度指出:康震从前对《石壕吏》还有着另一种解读。和大家想象中一样,从前他把这首诗解读成:表达了对阶级压迫的批判,对底层百姓苦难的同情。

大概因为阶级压迫的提法过时了,所以他现在就换了一种提法。但是这种提法,目的性可能过于明确了。

石壕吏康震(康震因解读石壕吏引争议)(8)

有人从其他的角度指出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康震对古诗进行了“六经注我”式的解读。一切为他的身份和立场服务,根本不从实际出发,可以把圆形说成是扁平的,真是让人无语。

有人从潜在意识的角度指出康震脑子里面还想着“复辟帝制”。他居然把“石壕吏”这种不入流的,唐代官员都看不上的货色比成国家公务员,把他们的暴行比喻成是正当的执法行为。

在这一条点评下面,有近400多个点赞。于是,我们就看到康震得了一个外号——康锡进。

还有人从教育的角度指出:这一段演讲的受众,是一批“中学校长”。所以这个讲堂存在的目的,是培养教师。

这些校长们接受了康震的那一套解读,再去灌输给小朋友的是什么东西?我很担心将来我们的下一代,都会错误地解读杜甫的诗。

结语

五分钟的视频,引来网络大规模声讨。自从丁启阵下场开撕后,各种批评的声音更是全方位,遍地开花。不过,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网上已经找不到那个视频了。

石壕吏康震(康震因解读石壕吏引争议)(9)

假如丁启阵在文章中引用的康震发言是真实的话,那么对于《石壕吏》,康震的确是存在明显的误读。

不过,有鉴于丁启阵从前有过抹黑朱自清的《背影》,并对朱自清进行“人参公鸡”的奇怪行径。他讲的话,大家也不能全信。

另外,康震的这种误读,真的会影响到那一批“中学校长”,并且在将来一定会被灌输给我们的学生吗?我想这一点,还要取决于这个神秘的“名师成长大讲堂”主办方是谁。

但是,目前网上查不到这方面的相关资料。于是,这个“大讲堂”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收费的商业培训?

最后,我还是想膜拜一下杜甫粉丝长篇大论怼人的水平。毕竟单凭五分多钟的视频,换作是我,绝对不能骂得如此掷地有声,外加让人无法反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