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过大年#

一到春节

桌上山珍海味,桌下零食瓜子

每天就是逛吃睡

每逢佳节胖三斤健身过节成时尚(每逢佳节胖三斤)(1)

等过完年一看

哎呀,肚子上的游泳圈怎么又厚了一层?

每逢佳节胖三斤健身过节成时尚(每逢佳节胖三斤)(2)

诚然,即使知道“每逢佳节胖三斤”,可是因为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赘肉往往会趁虚而入,导致发胖。

赶紧来看看春节六大不良饮食习惯,您是否也有“中枪”呢?

重口味

大过年的,尤其是在我们湖南,大鱼大肉必不可少,一眼望过去便是“漫山遍野”的辣椒。

每逢佳节胖三斤健身过节成时尚(每逢佳节胖三斤)(3)

“重口味”一般指重油重盐重辣,由于刺激食欲,会让你不知不觉吃更多的主食。生活中,每人每天食用烹调油应该不超过25克,盐不应超过6克。

清淡的烹调方式不仅更能够帮助肠道吸收消化,还能帮助辨别食材新鲜与否。因此,过年也不要把嘴惯成“重口味”,多食白灼、蒸煮、凉拌的菜色才是真理。

猪肉摄入过多

目前,猪肉仍是我国居民的主要动物性食物,有统计表明,猪肉占总肉量的40%以上。

过年大快朵颐猪肉也是必不可少的,小明同学表示:在我们乡下,和年味一同到来的是对面山头响起的杀猪声... ...

每逢佳节胖三斤健身过节成时尚(每逢佳节胖三斤)(4)

但同鸡、鱼、兔、牛肉等其他动物性食物比较,猪肉所含的饱和脂肪酸、总脂肪和胆固醇较高,并含有较高的能量,摄入过多可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风险,故应降低猪肉的摄入量,适当提高鱼、禽、蛋的摄入量。

喜食零食,蔬菜摄入不足

过年了,家人朋友们围坐在火炉前,嘴巴没停过,桌上的零食点心倒是换了一茬又一茬,不知不觉中体重也跟着直线上升了。

零食美味可口,同时使人心情愉悦。但零食好吃应适量,不能影响正常食欲,尤其尽量不吃高脂、高糖、高能食物如: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烧烤食品、奶油蛋糕等。若长期食用含糖量过高的食物(糖果、甜品、饮料等),会提高身体的血糖水平,这会促使身体产生过多的胰岛素,影响到脂肪的燃烧。

过年,也是实现“水果自由”的最佳时期,车厘子、柚子、砂糖橘、桂圆等水果目不暇接,适量食用水果能够为机体补充丰富的维生素,改善消化功能,但摄入过多也会造成上火。

每逢佳节胖三斤健身过节成时尚(每逢佳节胖三斤)(5)

有的朋友用水果代替蔬菜,但桂圆、红枣、榴莲等水果的热量也比较高,这种饮食结构容易造成高糖、高脂肪、高盐、高能量,但缺乏膳食纤维及矿物质等,这也是引起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为了健康,在过年期间也要尽量保持饮食均衡,可保证蔬菜水果摄入量,控制油、盐的使用量,降低慢性病发生率。

粗粮不足,细粮有余

有些人为了追求口感和风味,认为大米、面粉越白越好。

其实,米、面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绝大部分都存在于种子的皮层和谷胚内,加工得越精细,营养成分损失得越大,升血糖速度越快。长期过量地吃这些精细的米、面,容易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每逢佳节胖三斤健身过节成时尚(每逢佳节胖三斤)(6)

粗粮由于加工简单,口感有些粗糙,但营养价值较高。它保留了更多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适当增加粗粮如燕麦、玉米等的摄入,有利于血脂、血糖和体重的控制。

三餐不规律,晚餐过饱

春节到了,对于很多上班族和学生党来说,是“每天睡到自然醒”的好日子。于是,很多人经常早餐基本不吃,午餐马马虎虎,晚餐大开“吃”戒,才算对得起委屈了一天的胃。

每逢佳节胖三斤健身过节成时尚(每逢佳节胖三斤)(7)

殊不知,这种不规律的做法最伤身,会增加患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还会增加消化道的负担,大脑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导致失眠、多梦而影响睡眠。

因此,早中晚餐一定要按时吃,晚餐一定要适量,约“七分饱”,以脂肪少、易消化的食物为宜,不宜太丰盛。

饮水不足,大量饮酒

春节期间,桌上也经常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饮料,大家如果口渴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以饮料代水。但可乐、雪碧、芬达的含糖量是11%,超过了西瓜、苹果、柑橘等很多种水果,一听350毫升的可乐所含的能量等同于一片面包、一个玉米或250克水果,非常容易导致肥胖。

过年也少不了大大小小的酒局,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这是一种纯热量物质,每克酒精可提供大约7千卡的热能,远远超过主食的产热量。

这也是为什么长期饮酒易导致摄入热量过剩而产生肥胖的缘故。建议成年男性和女性每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和15克。

饮料中的酒精同样会导致身体脱水——水分将从肾脏流失,并妨碍大脑的水分供应系统,使脑细胞进入脱水状态。酒精易使人上瘾,让人感到抑郁。酗酒的人,最需要补充水分。

因此,水是不能被饮料和酒精所替代的。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每天至少应该喝6~8杯水,相当于1500~2000毫升左右。

(编辑ZS。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陈安妮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