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青藏铁路开通整整十周年的日子,今天咱们不谈建设只聊自然,小新带你一起屏息欣赏青藏铁路敬畏保护的那片自然和那份美......
这样的景象美到窒息
列车在青藏高原上疾驰,铁路的不远处,时有成群的藏羚羊、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悠然自得的觅食,对往来穿行的列车“视而不见”。
有关报告显示:“青藏铁路通车十年来,没有对青藏高原生态、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觅食、迁徙和繁衍造成影响”。
国务院从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建设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里程最长、绿色环保的高原铁路,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原始、独特而脆弱,这里是黄河、长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5大水系的发源地,也是藏羚羊、藏野驴、雪豹等国家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6摄氏度,植被破坏后很难或根本就无法恢复。
在这样一个生态极为脆弱的地方,要建成一条纵贯高原腹地长达1142公里的铁路,沿线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非常脆弱,途经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草原等自然保护区,其建设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也难怪外国专家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永远到不了拉萨”。
青藏高原,离天最近的地方,人类生存困难,植被生长也是极为艰难,每一株植物都非常珍贵。建设者来到高原之前,就被告知“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不允许我们犯任何错误”。环保也就成了他们最重视的一项工作。
这么一项巨大的工程,无疑会对青藏高原的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做好青藏铁路路基和取弃土场的植被恢复与再造工作,尽可能减少青藏铁路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就成了建设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生态环保型铁路的关键课题。
在高原的五年建设历程中,作为“天路”的主要施工单位——中国中铁四局在环保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施工条件最为艰难的地区创造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成功范例,这也被称为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重走青藏线”,重温难忘岁月。看到铁路路基边坡上的依然是“绿意浓浓”,原来的取弃土场已是生机盎然。蓝蓝的天空,碧绿的青草,矫健的藏羚羊在铁路下的动物通道里自由穿行,我们当年近乎严苛的环保要求和不懈努力,在今天有了回报。
忆当年青藏高原环保轶事青藏高原的植被很难生长,绿植更是“稀罕之物”,放眼望去,层峦之间能见到的绿色很少。高原的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6摄氏度,植被破坏后很难或根本就无法恢复。青藏铁路在环保项目上的投资超过20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左右,这在全世界单项工程用于环保的投资中是相当罕见的。
呵护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者在限定好的区域内施工。
我们在施工前,就明确划出了“红线”:“不得破坏一草一木,不得随意取弃土,不得到河里钓鱼,不得随处丢弃垃圾”。
规范整洁的施工现场和项目驻地。
为了在路基边坡上能看到绿色,局指挥部和各项目部搞起了“科研”,买来羊粪和草籽等,与土搅拌在一起,关起门来做试验,希望能在青藏高原上孕育出绿色。
施工前,组织藏族群众将施工区域内的草皮植被移开,施工完成后再将草皮移回原地。
经过反复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长出了绿色。这“科研成果”随即被推广到项目管段,在多个地方的边坡种植草木,过了一段时日,边坡上的绿草慢慢长出来了,原来光秃秃的边坡经过妆点之后,让人爽心悦目。
重走青藏线,途经当年施工区域,新旧图片对比。虽已过了十年,生态脆弱的高原,存活下来的植被并不多。
对植被的爱护如此用心,对动物的爱护更是无微不至,青藏高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雪鸡等随处可见,保护好这些野生动物,也是保护青藏高原稀有物种的重要环节,员工都很自觉的加入了保护动物的行列。
牦牛在施工沿线觅食,对施工人员毫无畏惧感。
藏羚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经常在施工区域和公路、便道附近出没,每当遇到羊群经过,车辆会主动停下,等其全部经过后再发动汽车离开。这种“礼遇”成了默契之后,藏羚羊对我们的到来毫无惊慌之意,悠然自得的穿行在道路上。在铁路施工时,遇到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迁徙和繁衍,施工人员均采取远离等候、撤离及暂停作业等保护措施,以免惊扰野生动物。
翱翔在工地上空的斑头雁。
列车疾驰在雪域高原。
青藏铁路通车至今,环保工作一直没有松懈。铁路通车十年后的今天,青藏铁路沿线绿化长度已达675公里,绿化面积约560万平方米,约占总里程的31%。中科院专家在青藏铁路通车后,对全线进行了动态监测,监测结果发现:青藏铁路建设采用的主动保护冻土方式,有效减缓了多年冻土融化速度,铁路对沿线土壤的环境影响不明显,未改变植被基本类型,也未发现外来物种的入侵,同时对野生动物的生活未造成明显影响,称得上一条名副其实的“绿色天路”。
内容来源:中铁四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