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动词适当形式填空解题技巧(分清实词轻松应考)(1)

考试通研究院李毅红老师

一、【浑浊 混浊】

浑浊:是指“水或空气有杂质、不纯洁”。如如这杯水很清澈,那杯水显得浑浊。

混浊:第一个意思跟“浑浊”相同,另一个意思是比喻社会环境黑暗、肮脏。

①令我安慰的是,河水无处不在,无论是清澈的还是浑浊的,无论是平缓的还是湍急的。

②在如此混浊的环境里,他竟然能出淤泥而不染。

③移除发生病变混浊的晶体,然后用人工晶体替换它们,这种技术已经存在超过半个世纪。

【例1】①因为滞后,后发优势至今仍有足够的_____空间,帮助中国制造在和美国制造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②我们讲建立一个带给人民幸福的体系,这个信念我们______。

③另一个时代的尘埃在这里沉淀,仿佛是无形的,但当你伸手去摸的时候,它们又像是溅起了_______泥浆的泥塘。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发展 深信不疑 混浊 B.释放 深信不疑 混浊

C.释放 坚定不移 浑浊 D.发展 坚定不移 浑浊

解析:C第一空考察搭配。文中搭配主语名词为“后发优势”,释放后发优势为常见固定搭配,即表达后发优势发挥作用之意;若用“发展”,整个语句应表达为“由于拥有后发优势,经济至今仍有长足的发展空间”,故第一空排除A、D两项。

第二空考察近义成语辨析。“深信不疑”一般用于表达对于别人告诉自己的时期表示充分的相信,毫不怀疑;“坚定不移”意为(立场、主张、意志等)非常坚固稳定,毫不动摇。文中“我们将建立一个带给人民幸福的体系”的信念是一种自我的信念,而非他人告知,且这种信念非常坚固,毫不动摇。故可排除B项。

第三空考察近义词辨析。“混浊”与“浑浊”均可表示水或空气含有杂质,不纯洁,不明澈;区别在于“浑浊”一般用于水中有固体或者沉淀,而不清楚,相对应用偏向科学具体,而“混浊”更多用于空气或者社会,相对更抽象一点。句中用来修饰“泥浆”这一具体事物,用“浑浊”也更为合适。故正确答案为C。

二、【遏止 遏制】

遏止:着重于“止”,使停止,不再进行,结果要么被阻止,要么继续发生。对象常是来势凶猛而突然的重大事物。如战争、进攻、暴动、潮流等。

遏制:着重于“制”,压制住、控制住,不使发作,或不使随便活动,其结果有可能还是会发生。对象常是自己的某种情绪(喜怒哀乐等),有时是敌人或某种力量。

①事实上,外交中永无止境的私下对话最终有效遏止了战争和冲突。

②她牙齿咬得“格格”作响,眼里闪着一股无法遏制的怒火,好似一头被激怒的狮子。

③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没能_____(遏止/遏制)住对方凌厉的攻势,痛失奖杯“。

【讲授说明】选“遏制”,因为“遏止”既然已经表示停止,就不能再有“住”搭配。

【例1】2007-云南.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没能______住对方凌厉的攻势,痛失奖杯。

②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______,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A.遏制 不耻 B.遏止 不耻

C.遏止 不齿 D.遏制 不齿

解析:D第一空中,“遏制”是指尽量控制事件发生,但结果有可能事件还是发生,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减缓或减轻;“遏止”是尽量阻止事件发生,结果要么事件被阻止,要么继续发生。因此“攻势”用“遏制”更恰当。第二空中,“不齿”是难以开口;“不耻”是不感到可耻。“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当然是为正人君子所不齿。故正确答案为D。

【例2】今日之传统社会,被现代化____着前进,说摧枯拉朽毫不为过。现代化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几千年的文化也不过是螳臂一只。这个进程惊心动魄,不可____。现在,常见的情况是,人们一边破坏传统,一边想尽办法挽留。尤其是物质上,以今天中国的财力,原地____一座古村,不费吹灰之力。但是,房子修好了,关于古村落,人们又能知道什么?他们走进去,看看四周的风景,再出来。

依次填入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推动 遏止 仿造 B.裹胁 阻挡 重建

C.裹带 停滞 模拟 D.裹挟 遏制 复制

解析:D第一空考词语释义。根据文段语境,摧枯拉朽:枯、朽:枯草朽木。 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此处有“被动前进”之意,且根据后文可知应为消极色彩。“推动”多为积极色彩,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故排除A项。“裹胁”有胁迫之意, 1.用胁迫手段使人跟从[做坏事] 。也作裹挟。2. 如借力量、权势、暴力或恐吓等手段约束、控制或支配而动摇个人的意志或欲望。用来描写“现代化”使用不当,故排除B项。C项裹带,携带。第三空考词语释义。“模拟”指对真实事物或者过程的虚拟,此处无虚拟之意,故排除C项。“复制”意为仿照原样品制造,符合文段语境。故正确答案为D。裹挟1.[形势、潮流等]把人卷进去,迫使其采取某种明确的态度 2.同裹胁。

三、【法制 法治】

法制:名词,法律制度。

法治:名词或动词,依法治国的思想、方法。

①没有诚信的坚强基石,法制便犹如是建在沙土上的高层建筑。

②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

【例1】一些法学学者缺乏对______在技术层面展开的研究,只是从表面上对儒家传统治理方式的批判,喜欢大的宏观理论而厌倦所谓的雕虫小技,这是对法律人集体经验和智慧的______。

依次填入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法制 漠视 B.法制 敌视

C.法治 漠视 D.法治 敌视

解析:C。第一空,法制:指法律制度;法治:指依据法律治理国家,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念和方法。由“儒家传统治理方式”可知,文段谈论的是治理国家的方式,而不是法律制度。故第一空填“法治”,排除A、B项。第二空,漠视:冷淡地对待,不放在心上。敌视:当做敌人看待。由“厌倦”一词可看出, “敌视”一词程度过重,“一些法学者”并非将“法律人集体经验和智慧”视为仇敌,只是看轻、不重视而已,因此“漠视”更为恰当。故正确答案为C。

四、【篡改 窜改】

都有改动的意思。

窜改:中性词,对文本、文件、成语、古籍等的改动。常常指错误地改易、变更。

篡改:贬义词,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历史、理论、政策、学说、精神、指示、经典著作(的精神)等,常用做假的、错误的、取代或曲解真正的、正确的东西。

① 剧本第二段的文字被窜改了。

② 南京大屠杀是铁的史实,历史是任何人也篡改不了的。

【例1】1.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______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 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______疾病。

3. 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______了。

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组填入横线中:

A. 窜改 驱除 融解 B. 篡改 祛除 融解

C. 窜改 祛除 溶解 D. 篡改 驱除 溶解

解析:B“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经典、理论政策等进行改动或曲解,而“窜改”仅指改动、删改,题干中的对象是“日本侵华历史”,所以用“篡改”比较贴切。

“驱除”后面跟的一般都是人或动物,或较为抽象的事物,如“驱除恐惧”,而“祛除”一般多为和疾病相关的事物,题干中的对象是“疾病”,故用“祛除”。

“溶解”指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而“融解”有融化、消除的意思,题干中对象是“她那满腔怨恨”,因此用“融解”。

【例2】他擅自______了报表上的数据,现在被查出来,他被判有期徒刑十年,真是______。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篡改 自作自受 B. 窜改 自作自受

C. 窜改 自食其果 D. 篡改 自食其果

解析: D“窜改”指文字上的改动;“篡改”不限于文字,且手段卑劣。文段中描述的是一种不道德的事件,因此应用“篡改”,排除B和C。“自食其果”指自己犯了罪,自己承担责任,罪有应得,“自作自受”则是指较轻的一种惩罚。从句子语境来看这里指的是一种较重的惩罚,因此“自食其果”较为恰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