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宏喜 曾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参赞,外交部领事司司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国驻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纽约大使衔总领事,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读了吴钟华同志写的《南太不了情》很受感动,情不自禁想提笔说说心里话。

01

老吴于1963年入外交部,在礼宾司工作12年,然后出国工作,之后国外国内轮换,在驻巴基斯坦卡拉奇总领馆、斯里兰卡大使领馆、国际司、对台办、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过。1989年被派往驻斐济大使馆工作。1990年3月前往基里巴斯任临时代办,一人筹建并主持大使馆工作,1992年8月31日任满回国。

回国后干部司把他分配到我们领事司。他在司里工作勤奋负责,为人朴实无华,不张扬自己在基里巴斯的那段了不起的经历与工作成就,仅同办公室的同志聊过他在基里巴斯的经历,但其他处的人,包括已是司领导的我,当时并不知道他在南太的那些感人事迹。

外交风云亲历记(读外交回忆录南太不了情有感)(1)

◪ 吴钟华代办所写回忆录——《南太不了情》

退休后,他写了回忆录《南太不了情》一书及若干文章,这才使大家比较全面地了解与认识他。原来他在基里巴斯任临时代办时,是一个人建起大使馆,又一人执掌大使馆,创造了绝无仅有的一人一个大使馆的外交奇迹。过去只有他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很难想象今后还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说是绝无仅有是符合事实的。

虽然他实际上在领事司也就两年,但他是作为领事司的人员退休的,所以我们还经常保持联系。他的名字赫然列入《领事司离退休干部通讯录》上,我认为这是领事司的光荣。原来,英雄模范人物不光是在上级公布的名单中,有的默默无闻许久,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共事,甚至相识多年。像这样的同志,我们要记住他,学习他,向他致敬!

02

1989年5月,吴钟华被派到驻斐济大使馆工作,驻斐济大使兼任驻瓦努阿图和基里巴斯大使,我国未在这两国岛国开设大使馆。他到馆三个月即8月份,就传来台湾方面拉拢瓦努阿图的消息,于是大使就派他一人到瓦了解情况,他完成任务,挫败了台方的阴谋。11月,又传来台湾“特使”允诺提供4架飞机,拉拢基里巴斯政府。大使再派吴钟华只身前往基里巴斯,挫败了台方的又一阴谋。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煽动利用我国内发生的1989年政治风波,企图在外交上孤立我们,台湾蠢蠢欲动,阴谋拉拢南太小国。

为稳固南太外交阵地,驻斐济大使馆紧急派遣吴钟华到基里巴斯建立大使馆,这是对他的信任。他果然不负重托,平时言语不多的他,单独作战,展示出对国家的无限忠诚,超常发挥出自己的一切聪明才智,打出一片天,牢固地守住了我国的这个外交阵地。

但他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极端孤独,超出了我们平常人的想象。半年多没有人同他说中国话,没有理过发,没有蔬菜与猪肉吃,只能吃鱼虾,有一次差点断粮。找房子建馆,采购建材、竖国旗杆、会计记账,对外活动包括联系、打请帖、烧菜宴请等等,对内对外一切都自己动手,一个人顶好几个人地干活,所有困难劳累都不在话下,有时晚上累得抬不起两腿上床。

外交风云亲历记(读外交回忆录南太不了情有感)(2)

◪ 吴钟华代办的夫人(右五)教当地妇女做菜。

有一次累得病倒了躺在床上四天,他煮一锅饭、烧一壶开水放在床边,把电话拉到床头。他从未向大使提过什么要求,但这次他向大使提出,希望近几天每天下午四点左右给他打一次电话,这种情况下,他是多么希望有人同他说句话啊,所以提出了这个要求。正如驻斐济徐明远大使所言:吴钟华是个“拼命三郎”。

后来吴夫人舍弃在北京的工作、老人与两个孩子,作为编外人员,奔到小岛国与他同甘共苦,并肩作战,帮了他的大忙。她为使馆工作立下功劳,是位好样的随任夫人。他们夫妇两人出色地开展工作,直到任满回国。

吴钟华之所以能胜利完成使命,最重要的诀窍就是通过他自己的优秀工作表现,正确执行我国的外交工作和对台工作方针政策,有效地执行我国对基里巴斯的援助,帮助驻在国解决实际问题,扩大了我国的影响力,赢得了驻在国政府和人民的信任。

他想方设法结识总统与政府各部门官员,真诚与他们交朋友,自己烧菜宴请他们,向他们介绍我国的情况与外交政策,使他们增进了对我国的了解与友谊。他对当地官员和民众十分尊重与热情,拿自用的中药为官员与民众治病,演绎了“赤脚医生”与“赤脚病人”(当地人都是赤脚)的有趣故事。他深入到当地的村子里进行友好活动,与他们一起欢庆起舞,引起轰动,离开时全村人为他送行,每家都按当地古老风俗送他一份简单礼品。

外交风云亲历记(读外交回忆录南太不了情有感)(3)

◪ 吴钟华代办与平民总统塔巴依。

他与总统塔巴依关系非常好,总统到首都之外的各岛常邀请他同往,把他介绍给当地人。在吴钟华离任时,总统率所有官员、朋友都出席了离任招待会。外交部常秘代表政府讲话说,在首都塔拉瓦岛上,没有一个人不认识吴先生,没人不知道吴先生一个人是怎样工作的。

也许今天的人们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不再给吴钟华多派一个或几个人员呢?当时我们国家的实力远远不如现在,由于经费不足,驻外人员的编制和经费是严格限制的,但凡有一点点可能,怎么能忍心让我们的外交官去过鲁滨逊式的日子呢?吴钟华知道国家的困难,体谅国家,愿意吃任何苦,但国家交给的任务必须完成。我们当年的外交官都有这个胸怀。

吴钟华把这个难以完成的使命完成了,许许多多当时的我国外交官都是用这种精神去完成工作任务的,只是吴钟华的日子更艰难,他遇到了别人没有遇到的特殊情况。我想,只有在我们党领导和教育下才能培养出吴钟华这样的优秀外交官,没有其他国家的外交官可以做到这些,所以他能携夫人在极为艰苦的地方单独取得成功。

外交风云亲历记(读外交回忆录南太不了情有感)(4)

◪ 吴钟华代办在中国驻基里巴斯大使馆升国旗。

吴钟华所写《岛国三年苦辣酸甜》一文最后的结语原话是:“岛国三年,苦辣酸甜,什么是甜,苦就是甜,我无怨无悔。当我要结束在基里巴斯的工作时,我才真正体会到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苦恋。再苦再累,我也舍不得离开我为祖国亲手创建的我国最小的外交阵地——中国驻基里巴斯大使馆。离开的那天早晨,我最后一次升起使馆的五星红旗。离开使馆,我双眼还盯着五星红旗。登上飞机,我闭上双眼,思绪万千。祖国,我为你,在天涯海角,献出了一千多个日夜年华。现在我回来了,可以说,我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老吴最近还多次对我说:“我的书是用心写的,那三年实在是太难忘了,我对南太真是‘不了情’,现在一想起来仍然心情激动,什么是甜,苦就是甜!”

03

《南太不了情》不仅是老吴个人的回忆录,也是一段传奇外交的历史记载。在档案馆里可以查到他的工作报告,但里面不会提及他遇到的艰难困苦与内心的深度孤独等等内容。他的回忆录成为这段历史的真实记录,可以作为一段关于南太外交工作的历史书去阅读。

外人总以为外交官西装革履、觥筹交错,不会想到还曾有一位外交官在遥远的一个小岛国经历过鲁滨逊式的日子。其实在中国外交官的过去经历中,出生入死乃至献出生命、身上留了23年的子弹等等都大有其人,与妻子儿女长期分离、无法尽孝,更是不在话下的事情。今后仍会遇到出生入死、牺牲个人、排除万难的情景。应该将我国外交官的这些英雄事迹告诉国人,《南太不了情》可以作为新一代外交官与向往外交职业的年轻人阅读的教材之一。回忆录、历史书、教材三位一体,弥足珍贵。

04

外交官这个群体中,更多的是无名英雄。吴钟华退休时是副司级,在国外担任的最高职务是一秘级临时代办、副总领事,在国内未担任过领导职务,在外交部级别职务比他高的人很多,知道他的人不多。

南太远离大陆,都是很小的群岛国家,一般不会成为世界关注的国际问题和外交斗争的热点。吴钟华那段经历,如果不是他个人写回忆录,外人不可能知道。退休后他的回忆录曾被社会关注报道过,比退休前有些名气了,但名气仍然不能算高,所以他基本上属于 “无名英雄”那一类人物。无数的无名英雄在党的英明领导下,成就了我们的伟大事业,这样的无名英雄值得歌颂传扬。

能出现吴钟华这样的无名英雄不是偶然的,在外交部这样的人很多。这要从外交部成立之日说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那一天,外交部与之同日而生,周恩来被毫无争议地任命为总理兼外交部长,他以自己的身教和言教,精心建设培养我们的外交队伍,要求所有外交人员“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不管职务高低、官大官小皆是如此,官越大他要求得越严。在他的带领下,我国的外交队伍很过硬,落实了毛泽东所教导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求,所以能无往而不胜。

吴钟华本人与同一代的外交人员,很多人都见过甚至近距离接触过毛泽东、周恩来,他们把毛泽东的话与周恩来的十六字牢记在心,落实到行动上,是周恩来在外交部的传人。吴钟华具有时代特点,代表了他们那一代人。

05

读了《南太不了情》使我十分感动,阅读中多次流泪,受到极大教育和启发。老吴的文字水平很高,读来使人兴趣盎然,书中关于海外的风土人情、著名建筑、奇闻轶事可以丰富读者的不少知识,但价值最高的内容还是他在基里巴斯的那一段艰苦工作。

我与老吴属于同一个年代,他的那些表现我做不到。首先我的外语不过关,如何单独去开展工作?老吴可以做到的,我做不到,即使我的外语过关,也不敢吹牛能像他那样在南太工作得那么出色。所以他是我的榜样,我应该向他学习。虽然我们都退休了,但他当年的那股精神,是我们一辈子都不能丢的。

祝愿吴钟华同志及夫人家庭幸福,健康长寿!

八十岁退休外交老兵 张宏喜

2021年11月7日

-End-

文字 | 张宏喜

图片 | 《南太不了情》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