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期以来,一些职业被认为更适合男性或女性。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和就业观念的改变,以往男性扎堆的职业也慢慢有了女性身影。她们为许多“他职业”增添了“她色彩”。这些“另类”从业者有什么从业故事和心路历程?今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记者选取几个职业,带你一探究竟。

南国早报客户端三八妇女节特别策划●“他职业”中的“她色彩”

===========================================================================

人们眼中,舞狮是“力量”“威猛”的。在南宁,有一位在舞狮圈中“纵横江湖”30多年的“女狮王”——陈丽英。她在这个以男性为主导的行业中,用小小的身躯扛起大大的狮头,传统文化的薪火也在这高桩跳跃中根脉相传。

与舞狮结缘数十载

陈丽英带领的南宁龙狮群英会,训练基地位于南宁陈村的一个小小院落之中。没有活动的时候,神态各异的狮头、五彩斑斓的狮被,以及狮鼓、高台等道具,都静静地摆放在院子的空地上。陈丽英的日常生活,就是不断地整理和维护这些物件。尽管已经和它们相对了30多年,陈丽英依然是爱不释手。“我对舞狮的喜爱,言语没法表达,它对我而言,不是一个简单的爱好,而是一辈子无法割舍的感情。”

跳舞狮梅花桩视角(在高桩上起舞南宁)(1)

英姿飒爽的舞狮人陈丽英。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1989年,当时还在南宁市橡胶厂工作的陈丽英,得知厂里为大家组织了一项职工娱乐项目——舞狮。从小习武的她,怀着对舞狮浓厚的兴趣报名参加了舞狮队。一开始,陈丽英是冲着打狮鼓这个位置去的。谁知一顿操作下来,她发现自己总也把握不好狮鼓的节奏,反倒是身体很快就适应了舞狮的律动感。

“既然我有的是力气,自认也不比师兄们差,为什么不上场试试呢?”回忆与舞狮结缘的经历,陈丽英脸上总是带着一种陶醉的笑容。为一项热爱投入近半辈子的时间,在陈丽英看来这是值得的。

女性舞狮更显柔美

舞狮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点睛”“采青”“吐联”“梅花桩”……这些表演动作虽然看似简单,其实有着很大的危险性。尤其是上高台时,动作越精彩,难度也就越大,对舞狮人的力量和身体协调性要求非常高。即使是男性表演者,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对于女性而言,就更加吃力。

还记得有一年春节时外出表演,陈丽英担任的是“狮尾”。表演时,陈丽英不小心踩到了一颗没响的鞭炮,鞭炮炸开,她也因此狠狠地摔倒在地。为了不扫观众们的兴,陈丽英忍痛配合“狮头”完成了演出,事后才发现膝盖骨已经裂开。

跳舞狮梅花桩视角(在高桩上起舞南宁)(2)

陈丽英与师妹一同演出。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说起这些伤痛,陈丽英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她告诉记者,舞狮表演中,女性表演者因为力度不够,“狮尾”托举“狮头”时,需要借助桌子等道具作为辅助来完成整套动作。这对搭档的配合度要求也很高。训练时从高处摔下来,甚至摔伤,都是家常便饭。也正因为舞狮的力度不同,相对男性表演时的威猛雄壮,女性表演则多了几分柔美,让舞狮别有一番韵味,可将狮子的喜怒哀乐等各种神态表现得更细致。

传承发扬舞狮文化

现在,陈丽英是舞狮圈中坚持时间最长的“女狮王”,赢得了好口碑。“舞狮这个行业,赚不来什么钱。”陈丽英说,这些年来,她身边一起打拼的伙伴,来来往往,能够真正坚持下来的并不多。陈丽英自己也很清楚,能支持自己走到今天的,是她对舞狮那份不能用金钱去衡量的感情。

舞狮多年积累下来的伤痛,让53岁的陈丽英不能再登台表演了。令她欣慰的是,她培养了女儿继承自己的事业。如今,这位年轻的女孩已经开始带着舞狮文化走南闯北,甚至到国外进行文化交流。留在南宁的陈丽英,则继续带着团队从事着舞狮这项活动。

跳舞狮梅花桩视角(在高桩上起舞南宁)(3)

陈丽英与师妹合影。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3月3日这天,陈丽英的团队受邀前往南宁某地进行庆典表演。锣鼓声起,狮子欢快舞动,抖毛、眨眼、挠痒……整套动作惟妙惟肖,观众看得尽兴,喝彩声不断。台上表演的,是陈丽英的师妹,也是陈丽英带出来的一位女性舞狮人。尽管不能上场,站在外场打狮鼓的陈丽英依旧神采飞扬。对于未来,陈丽英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继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舞狮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跳舞狮梅花桩视角(在高桩上起舞南宁)(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