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最终,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十日,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了。

(成就了袁世凯的夺权之路)(1)

最终,这场起义在革命党人的领导下,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清王朝的统治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当时,溥仪尚且年幼,朝政大权都掌握在隆裕太后手中。她为了打压革命军,点名让陆军大臣荫昌率兵讨伐。晚清时期,清政府的军事力量主要是北洋军和新军。此次起义是新军挑起的,因此清廷只能靠北洋军来收拾残局了。于是,荫昌率领着清廷仅有的北洋军队开赴前线,同立足未稳的革命军展开激战。

荫昌虽然深受隆裕太后的信任,但是,北洋军队是袁世凯一手调教出来的,并不买荫昌的账。在统帅和士兵不是一条心的情况下,清军在前线是节节败退。很快,湖南、陕西、江西接连宣布独立,败报像雪花一样向隆裕太后飞来。隆裕太后无奈之下,便想要重新起用赋闲在家的袁世凯。但是,摄政王载沣极力反对请袁世凯出山,理由是怕袁世凯拥兵自重,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

(成就了袁世凯的夺权之路)(2)

看到袁世凯有复出的希望,素来与袁世凯交好的军事大臣徐世昌,马上站出来保举袁世凯,并拉着奕劻、那桐等人一起向隆裕太后进言。面对载沣的反对,那桐信誓旦旦地说:“我愿以自己的性命来保证袁世凯的忠心。”载沣听了更加生气,当即把那桐怒斥了一顿。在平常的时候,徐世昌和那桐等人是断然不会公开和载沣作对的。但是,那桐料定非袁世凯不能稳定局势。

因此,他不但不向载沣服软,反而以辞职相逼,更加坚持了自己的意见。看到几个大臣相持不下,隆裕太后也是没了主意。几天之后,撑不住的载沣只好同意让袁世凯先担任湖广总督。不料,身在老家的袁世凯早已将时局看的清清楚楚。值此危急时刻,自己又岂是一个总督就可以打发的?面对朝廷的任命,他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始终不肯入京做官。

奕劻知道袁世凯的野心不小,于是,主动出面劝说载沣,让他给袁世凯一个更大的官。载沣看到革命党人不断逼近京城,再不敢对袁世凯抱有任何成见。他满口答应了奕劻的请求,直接将前线的海军陆军全部交给了袁世凯。任命下达之后,袁世凯只是嘿嘿一笑。在他看来,朝廷越着急,自己越应该冷静。拖得越久,自己能够获取的利益就越多。于是,他以足疾为由坚持不出。

(成就了袁世凯的夺权之路)(3)

前线打的热火朝天,朝廷乱成了一锅粥,但是,关键人物袁世凯却用脚上有病的理由推辞,这真是让载沣哭笑不得。奕劻见袁世凯还是这个态度,认定是清廷的诚意还不够。他再次劝说载沣,建议让荫昌去请袁世凯,以此来打动对方。袁世凯两次拒绝自己任命,直闹得载沣下不来台。本来,他是绝不会再跟袁世凯打交道了。可是,听到凤山将军被革命党炸死的消息后,载沣感到这次清政府真是危在旦夕了。

而且,长江流域已经大半落入了革命党的手中,除了让袁世凯率领北洋军进行抗争,清廷实在是无路可走。思索再三,载沣决定放下朝廷的面子,让荫昌去项城请袁世凯。到了这个地步,袁世凯才觉得时机已到。他懒洋洋地接过荫昌的兵符,然后,慢吞吞地来到京城,接受了清廷的任命。重掌军权后,袁世凯并没有迅速出兵,而是不断地向隆裕太后上书,要求修改国家宪法、削弱皇族实力、开国会等等。

载沣见袁世凯堂而皇之地染指政权、军权、财权,心中也是一叹。可是,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任何能力去限制袁世凯了。在袁世凯如愿以偿地当上内阁总理后,这才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革命党上。他先派心腹大将冯国璋和段祺瑞去前线迎敌,想要探探革命党的虚实。很快,冯、段两员大将在前线连战连捷,由黄兴率领的革命党人只能撤退。而此刻,由张勋率领的辫子军也成功地攻入了南京城。

(成就了袁世凯的夺权之路)(4)

可以说,最终的局势还是在袁世凯的手下彻底逆转了过来。但是,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并不想简单地打赢革命军。在他看来,即使自己获得了全线胜利所得到的也不过是清廷的赏赐。就算是给自己封侯拜相,那也无法满足自己对权力的渴望。于是,他执意不派兵支援张勋,而且给冯国璋和段祺瑞下达了暂缓前进的命令。在袁世凯的谋划下湖北的战局一片焦灼,南京也很快便宣告失手,落入了革命党人的手中。

袁世凯见局势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中,于是,便开始了自己的夺权之路。

他装出一副担忧的样子来见隆裕太后,没说几句话便跪在玉阶上痛哭流涕,极力宣扬革命党的可怕。隆裕太后吓得六神无主,以为革命党很快就要打进京城来了。看着隆裕太后惊慌的样子,袁世凯继续恐吓道:“臣对法兰西的历史有所了解。之前,法兰西的国王就被革命党送到了断头台上,如果他早早地顺应时代的话,何至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隆裕太后听完之后泣不成声,忙问袁世凯能否保住她们母子的性命。袁世凯见火候已到,赶忙劝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早早退位,以此来保住皇室的尊严。为了令太后心动,他还开出了很多优待清朝皇室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每年给皇室三百万两银子、不废除宣统皇帝的封号、保护清朝历代皇帝的陵寝、保护皇族的资产等等。但是,这都要建立在清廷同意共和、同意退位、同意废除年号的前提下。

(成就了袁世凯的夺权之路)(5)

隆裕太后对袁世凯的条件基本都答应,唯独在每年的三百万两银子上较起了真。在隆裕太后看来,这些钱财是远远不够花的。因此,她强硬地要求多给些银子,否则,就绝不退位。对于这一要求,袁世凯自然是满口答应,将每年给皇室的拨款改成了四百万两银子。隆裕太后对四百万两这个数目非常满意,于是,便下达了退位的诏书。就这样,清王朝在一场类似交易的讨价还价中结束了。

隆裕太后下诏逊位后,毕竟心中难以释怀,郁郁寡欢,终至染病。到1913年,隆裕太后的“万寿日”(生日),在御殿接受朝贺之时,见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专使梁士诒,用外国使臣觐见的礼节祝贺;宗室王公大臣多半回避,不肯入贺,殿上不过寥寥数人,抚今追昔,悲痛不已,以至其一病不起。最终,于同年2月22日在长春宫薨逝,享年46岁。当时军政纷纷致电名义尚存的清室,对隆裕的病逝表示了哀悼。

参考资料:

【《近代重大历史事件——武昌起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袁世凯的历史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