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教习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题(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1)

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题(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2)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专题

考点01 理解情感

【考点说明】: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领域里的一朵奇葩,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课标》对古诗词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

1. 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并能理解运用。

2. 阅读古诗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3. 领悟并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形象。

4. 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5.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的赏析就是对其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的评价、鉴别和赏析。其重点是:

1.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其意境和作

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题(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3)

者的情感谢;

2.会赏析其语言,如从遣词、用句、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

3.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的比较中,从用韵、节奏、音调三个方面去品味其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近两年来,各地古诗词考查与《课标》对接日趋紧密,发生了三个变化:

一是考查范围由课内逐渐向课外延伸;

二是由对一般性识记和理解的考查转向以欣赏能力为重点的考查;

三是由单一的客观性选择题转向以主观性表述题为主的多类型考查。特别指出的是,对古诗词的赏析,要注意创新题型的解答。

中考创新题型一般有:深层感悟型、自主分析型、延伸综合型、比较赏析型等。

具体解答时,应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从关键词语、诗句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仔细品读、辨明题旨(试题重点)、纵横联系(课内外知识)、前后比较(语体风格)、结合要求(试题问题)、多向思维(逆向、发散)、选准角度(准、新、小、巧)、审慎作答(满足试题各项条件),反复检查,订正修改。

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题(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4)

【考点突破一】:

品味情感

(一)考点概述:

常见考查方式:结合关键词句分析作者情感;与其他诗词比较分析作者情感的异同。

变式提问: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诗歌的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第三联多角度写出了诗人的悲苦,请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

4.“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二)知识梳理:常见诗歌情感类型

<一>诗歌按思想内容分为哪几类?

按内容分类:怀人思乡诗、忧国伤时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闲适隐逸诗、借物寓理诗、赠友送别诗······

<二>常见的思想感情:

【怀人

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题(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5)

思乡诗(含羁旅行役诗)】

1.“怀人思乡诗”一般与三类人相关:飘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离妇。

2.“怀人思乡诗”特有的一些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等

3.“怀人思乡诗”抒写的主要情感: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

4.“怀人思乡诗”抒写情感的方式: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赠友送别诗】

1.文字特征:一般会出现“送”、“别”、“赠”等字样。

2.意象: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杨柳”、“行舟”、“劳歌”、“长亭”等词语;

3.情感: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别后的孤寂和思念以及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豁达乐观的胸襟等。

4.手法: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心理刻画。

【边塞征战诗】

1.意象: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塞下”、“边城”、“烽火”、“羌笛”、“关山”、“月”、“大漠”“胡琴”、“孤城”等词语;

2.情感: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

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对统治者的抨击,希望朝廷恩惠早日到达边关。

3.手法: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

合、虚实相生。

【田园山水诗】

1.意象: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

2.情感:或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是对乡村人民热情好客,朴实民风的赞美、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

3.手法:或融情于景,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白描,或渲染,或动静结

合,或远近结合,或视听结合。

【咏史怀古诗】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

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

4.手法:古今(今昔)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

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思想感情:感

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题(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6)

慨时光易逝,盛衰无常的感慨;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6.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忧国伤时诗】

1.意象:秋风、杜鹃、烟雾、云山、冬雪、残红、菊花、落叶、江流、夕阳、

风雨、雁、酒、泪等。

2.思想感情: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②反映离乱的痛苦;③同情人民的疾

苦;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⑤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⑥年

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3.手法:借景抒情,借事抒怀,对比映衬,虚实结合, 渲染烘托,比喻象征,

用典等。

【生活杂感诗】

内容:

①对青春易逝、时光不再的伤感(如:晏殊的《浣溪沙》),

②对仕途失意、知音难觅的苦闷(如:李白的《行路难》,

③对告慰平生、欢愉人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④对忠贞爱情、诚挚友谊的赞美(如:李商隐的《无题》)等。

2.手法:借景抒情。

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题(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7)

【闲适隐逸诗】

1.内容:主要是指因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和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而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2.意象:田野山林、清风明月、松竹梅兰、蓬门柴户、榆柳桑麻等。

3.情感:平和安宁的氛围,悠闲详和的心态;美丽的乡村风光,浓郁的生活情趣;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热爱。

(三)方法指导: 把握诗歌情感的具体方法

(一)看标题,抓题眼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①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

②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③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如《春夜喜雨》 。

(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还有些是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那是在降低你阅读的难度。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

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题(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8)

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

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题(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9)

想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为“情感关键字”。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

如《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又如《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

(五) 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意象与情感

月亮:思乡 、思亲;人生的圆满、缺憾;幽静、美好

杨柳:离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菊花:高洁、隐逸

梧桐:凄凉悲伤

浮云:漂泊

杜鹃:凄凉、哀伤

鹧鸪:悲凉

鸿雁: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

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题(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10)

感 、指代书信

【典型题例】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2分)

2 .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漂泊游子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情感。或:漂泊游子的客愁与乡思。(3分)

【解析】 理解本诗的情感需在理解诗歌大意之后抓住诗中的关键词“秋思”“断肠人”来品评作者的思乡漂泊之愁,也可通过品评诗中意象“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的特点,感受诗人内心的孤寂思乡的愁苦之情。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答案】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解析】理解词人情感需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品评关键词“家万里”“归无计”理解词人思乡难归之情,结合 “燕然未勒 ”相关典故:汉代大将窦宪大破敌军,于燕然山上刻石记事的历史理解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功业未成的复杂情感。

篇幅有限,点击扩展链接查看全部内容。

资料下载地址:http://www.51jiaoxi.com/doc-55599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