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6年顺治三年,26岁的施琅随郑芝龙降清。三年后的1649年顺治六年,29岁的施琅背叛了清廷,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

1652年顺治九年,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了施琅,施琅借故杀曾德而得罪了郑成功,郑成功诛杀了施琅父亲与弟弟。由于亲人被郑成功杀害的大恨,又过三年的32岁的施琅,对郑成功恨之入骨,死心塌地投靠清朝,又一次投入了清朝的怀抱。

康熙王朝施琅(施琅降清为何康熙皇帝)(1)

面对反复无常的施琅,清朝是怎么处置的呢?其实处理办法很简单,那就是雪藏他几年再说。

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被雪藏5年之久的施琅,也就是36岁的时候,随清定远大将军济度进攻福州,被授予同安副将的职务。

又被雪藏6年,1662年康熙元年,42岁的施琅升任为福建水师提督,遣军击败郑经进攻海澄的军队,并上书清廷将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

1668年康熙七年,孔元章赴台招抚失败后,施琅即上《边患宜靖疏》。

1669年康熙八年,施琅又上《尽陈所见疏》,强调不能容许郑经等人顽抗,盘踞台湾,而今把五省边海地方划为界外,实行禁海政策,使得东南地区赋税缺减,人民生活愈加贫困,必须速讨平台湾,取消禁海恢复地方上的经济,才能增加赋税,使得民生得以安定,海疆可以安稳。

康熙王朝施琅(施琅降清为何康熙皇帝)(2)

施琅主张收复台湾的建议,没有受到清廷高层的重视,以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驰驱制胜,计难万全为借口,而被束之高阁。

1669年康熙八年,49岁的施琅被裁其水师之职,留京宿卫,再次被雪藏十三年。这个阶段施琅的内心其实相当焦虑,想起当年被郑成功斩杀的父亲和弟弟,施琅差点觉得自己有生之年不能报仇了。但他仍然矢志收复台湾报仇,在府内耐心等待朝廷起用,实现自己的意愿。在京之日,他密切注视福建沿海动向,悉心研究风潮信候,全面掌握台湾海域知识,最重要的是对康熙的重要阁僚和国家运转机制有了很好了解,为自己收复台湾的理想奠定了政治基础。

康熙王朝施琅(施琅降清为何康熙皇帝)(3)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乱后,62岁的施琅复任福建水师提督之职,加太子少保衔。

从1655年顺治十二年到1675年康熙十四年,施琅夫妇生育了8个儿子。施琅的妻子是清东阁大学士署兵部事黄锡衮的妹妹。而福建总督姚启圣的妹夫是黄锡衮。也就是说施琅的大舅哥是黄锡衮,而黄锡衮的大舅哥是姚启圣。也就是施琅和姚启圣是姻亲关系。

从上述的经历,可以看到,这个施琅进入大清朝以后,虽然积极表现,但是大清朝对他始终不重视,原因有两个。

康熙王朝施琅(施琅降清为何康熙皇帝)(4)

一是清朝正采用郑成功叛将黄梧提出的非军事手段即禁海政策,全面封锁台海。动用武力的时机尚未成熟。

1930年,著名历史学者谢国桢钩沉史实,作《清初东南沿海迁界考》:“然迁界之事虽发于清人,而实动议于郑氏之降将,而迁界首功祸及五省者,首推黄梧。”平海五策,不是天性歹毒之人想不出来,清廷后来竟一一执行。(谢国桢的《清初东南沿海迁界考》,收录于氏著:《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37-269页。)

黄梧为人刁滑,原是郑成功的部下,因其为人机智,颇受郑成功赏识,委以中权镇左营副将。郑成功无比信任黄梧,却遭到后者的背叛,1656年顺治十三年,郑军兵退,乃与副将苏明叛降满清。

康熙王朝施琅(施琅降清为何康熙皇帝)(5)

1662年康熙元年,黄梧向清廷建议“平贼五策”,内容包括:一、长达20年的迁界令“迁界禁海”,自山东至广东沿海二十里居民强行内迁,断绝郑成功的经贸财源;二、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三、斩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北京菜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四、挖郑氏祖坟;五、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

黄梧背郑降清之后,向康熙帝献上迁界禁海之策,害死沿海数十万百姓,但也对台湾郑氏造成了致命的封锁和打击。

1675年康熙十四年十月,郑经攻克漳州,把那个献《平贼五策》已于1673年去世的黄梧,开棺鞭尸,报了祖坟被挖,全家被杀的一箭之仇。

康熙王朝施琅(施琅降清为何康熙皇帝)(6)

二是施琅的大儿子施世泽,就在延平王郑成功长子郑经手下工作,康熙皇帝不放心。施琅长子施世泽生于1655年顺治十二年,施琅被征入京时,施世泽随家眷入京,侍候于施琅身边。1671年康熙十年,施世泽奉父命返回福建完婚,并留在故乡经营产业,同时接济施琅在京的各种开销。

1673年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乱爆发,郑军攻占泉州,施世泽未能及时逃脱,被郑军挟持。郑经闻听施琅之子被俘,立时喜出望外,下令授予其女宿镇之职。施世泽唯恐连累到施琅和在京的家人,坚辞不从。

康熙王朝施琅(施琅降清为何康熙皇帝)(7)

郑氏集团向来视施琅为心腹大患,早在1666年康熙五年,郑经集团中的核心人物洪旭就告诫郑经:施琅“素抱韬略,心怀怨恨,水务地方谙熟,必能自请东征。当勤训练操演,一旦有警,便可御敌。”洪旭死后,郑经把他的话作为金玉良言,铭记于心。

于是,阻止施琅出任清军将领并率兵攻台,成为他的最大问题。施世泽被获,当然是如获至宝,若施世泽任郑将,则施琅必将受清廷疑,也就难于获率兵征台了。但是,如果若杀了施世泽,则更增加了施琅之仇,也会让施琅因此获得清廷信任,有机会出任水师提督。

事实证明,郑经的“反间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姚启圣多次举荐施琅而不成,就源于此。

(那么,姚启圣是怎样推荐施琅,得到康熙皇帝认可,请看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