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蒋、韩两家,后建苏家大院”,天津第一位武状元、中国最后一位被“发配”者出生地,孙中山为她题匾“民国贤母”,南开之父和共和国总理的故乡。

民国总理府邸(共和国总理出生地)(1)

清末,张久庵及其长子张伯苓(后排左)、次子张彭春(后排右)等合影

张久庵(1833—1908),名云藻,祖籍山东,雅号“琵琶张”,清代咸丰年间(1850—1861)移居天津河东,后受聘近代教育家温世霖私塾任教而落居宜兴埠,住宫后街南侧贩市胡同二号,俗称张家老宅院,一排青砖灰瓦北房,屋顶出檐出厦,四梁八柱,台阶上为木艺通走廊。。张伯苓(1876.4.5—1951.2.23),原名寿春,字伯苓,以字行,张久庵长子,在宜兴埠度过童年并在温氏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与发妻(邻居安氏女)即完婚于该房,惜过门仅5日因肺病去世。张伯苓离乡后,老宅转由宗亲住用,2013年后拆除。

宜兴埠因为临近天津卫(县)城而具有军事意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3),为防“英夷”和加强海防,天津县城乡一体编列保甲,唯宜兴埠自成一局;光绪二十四年(1898),慈禧太后要到天津秋季阅兵,清军的练军在宜兴埠南(今红星桥一带)大兴土木修筑阅兵楼;二十六年(1900),沙俄大尉亚罗斯拉夫·戈尔基侵占宜兴埠一周之久,妄图掩护联军借道淀北犯京;1912年3月,日、俄、英军一部侵占宜兴埠,进行所谓“维持治安”;1925年秋,奉军李景林部在宜兴埠阻击冯玉祥的国民军攻取天津;1936年10月、1937年4月、1942年秋,日本侵略军先后到宜兴埠“演习”、“建飞机场”和“清乡”;1948年12月国民党天津守军“火烧宜兴埠”,均给当地造成巨大劫难。英勇的宜兴埠人民不畏强暴,奋力抗争,维护了民族尊严和自身权益。

宜兴埠民心向上。清乾隆八年(1743),周八先生开办的塾馆已名声在外;咸丰同治年间,张久庵(著名教育家张伯苓的父亲)设馆授徒亦成绩斐然。其间有温长溥先后中道光癸卯科(1843)武举人和丁未科(1847)武进士、温长湧中咸丰壬子科(1852)武举人。1853年,温长湧中式癸丑科武状元,为天津市第一人。清末,温世霖及其母徐肃静倡立新学,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创办“佩贞”女子学堂、女子职业学校和幼稚园,又于三十一年在北仓人孙洪伊协助下创办普育女子学堂,徐肃静成为天津近代第一位女校长,孙中山先生为其题“民国贤母”匾。三十二年(1906),温世霖创办天津县民立第五小学堂(后多次更名,1990年始称第一小学);三十四年(1908),天津县建宜兴埠中等农业学堂(1925年毁于战火);1920年,宜兴埠天主教会创办教会学堂;1928年,温瀛士创办私立女子普育小学(1930年改称士范小学),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家国有用人才,仅“民五”小学民国期间的毕业生中就有7人成为大学教授!

民国总理府邸(共和国总理出生地)(2)

宜兴埠庞宝箸老先生讲述张伯苓及其父张久庵位于宫后街贩市胡同二号“张家老宅院”的故事

民国总理府邸(共和国总理出生地)(3)

宜兴埠镇文化工作者张锦发说:这所“张家老宅院”就要拆迁了!

民国总理府邸(共和国总理出生地)(4)

南开之父张伯苓位于宜兴埠宫后街南侧的旧居——贩市胡同二号。胡曰钢摄于2011年6月1日

宜兴埠文化积淀深厚。早在明永乐二十年(1422)就建有药王庙,为北辰境内最早传播道教文化的庙宇,后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9)至同治九年(1870)间改为碧霞宫,时为天津市与葛沽并列的两座碧霞宫之一。华鼎元诗:“香烟缥缈绣幡飘,琳宇重修益阔寥。林影河流回绕处,淋漓大笔费摹描”。描画了碧霞宫琳宇(道院)重修后的壮观。后经修缮特别是1920、1932年的增修,占地达到13340平方米,分前、中、后殿,且各有配殿,供奉神祇百余位,整日香客云集,成津门一景(1952年拆除)。另外,清代红阳教的传入(1731)及延续(1964年取缔)、永乐高跷会的建立(1857年左右)、永兴少林会的建立(乾隆、嘉庆年间)、庆乐少林会的建立(同治年间)、公善首局(水会)的建立(建于1896年,救火设施现存天津历史博物馆)、邮政代办铺商的开办(1908)、天主教堂的建立(1909)及延续(1962年拆除)、皮影剧团的成立(清末)以及民国年间境内第一口民用机井的开凿(1922)、温家花园的修建(建于1924年,现为天津市园林局宜兴埠花圃)、王伯辰私人电话的安装(1928)、足球队的建立(1935)、少年排球队的建立(1937)和京剧团的成立(1939)等,都对天津市的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