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初心创未来的剪纸作品(传承心手合一剪纸艺术)(1)

刘静兰设计的窗格剪纸

铭初心创未来的剪纸作品(传承心手合一剪纸艺术)(2)

刘静兰在制作剪纸

11月8日,从北京传来消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公布首批“大国非遗工匠”认定名单,内蒙古非遗传承人刘静兰入选。

刘静兰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内蒙古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包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面对这些荣誉,刘静兰认为“这是对包头剪纸的肯定”。她依然是那个痴迷剪纸的“剪花人”,她要做的是把这门心手合一的艺术传承下去。

荣获“大国非遗工匠”称号

11月12日,记者在刘静兰剪纸工作室见到刘静兰时,头发已经花白的她正在手把手教一名小徒弟学习剪纸。

今年10月初,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发函给刘静兰,邀请她参加全国首批“大国非遗工匠”认定申报工作。刘静兰对记者说:“大国非遗工匠必须是中国工艺类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才能参评,这两项硬指标让我知道这项评选难度很大,而且包头市符合评选资格的只有我一人。但由于我忙于教学和创作,女儿女婿知道后,‘强行’帮我整理资料投递出去。”一个月后,看到全国仅有300多人被认定为“大国非遗工匠”,其中很多都是对非遗传承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自己也成为其中一员,刘静兰感到很幸福。

1955年出生的刘静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头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她出生于乌兰察布市商都县高勿素乡,七八岁时跟村里的一个婶婶学剪纸。过年给家里剪窗花,她总是剪烂。母亲鼓励刘静兰说过年贴窗户上有个红气儿就行,但是倔强的她不甘心,非要剪出个样儿来。刘静兰说:“那时候一把小剪刀,几张红纸,是我童年最大的乐趣。小时候没钱买红纸,我就跑到外面去捡被大风刮下来的对联拿回家,把上面的糨糊抠掉,然后剪成拉手人人、翻跟头人人、老鼠爬杆、人人骑马等图样,贴在墙上自娱自乐。”

剪出人间烟火

刘静兰18岁时在家乡任大队妇联主任,19岁任民兵连长,20岁任公社党委副书记。1982年,刘静兰结了婚。女儿出生后,她随丈夫调到了包头市。1985年,包头市市化工系统在刘静兰工作的包头市第一化工厂举办职工书画展。作为工作人员,刘静兰帮着布展时看到几幅剪纸作品,此时她才知道剪纸原来是一门民间艺术。在老文艺工作肖师傅的帮助和鼓励下,刘静兰找出半张红纸,用了一天时间剪出一幅《蝴蝶牡丹》,并参加了展览。她没想到,这幅剪纸作品竟然获得了一等奖。意外获奖,唤起了刘静兰的剪纸记忆和梦想。她回家翻出小剪刀,重新开始了剪纸。刘静兰说:“当时为了剪纸能有新突破,我慕名找到时任包头市第九中学美术老师的兰尚濂,表示要从师学画。没想到兰老师建议我:‘你剪纸最可贵的地方就是淳朴,如果学习绘画,就失去了自己剪纸的风格,还不如回去好好研究农村的窗花’。”听了兰老师的话,刘静兰开始大量搜集窗花,还照着枕巾、门帘、脸盆上的花样剪花。期间,她创造性地剪了喜花、生肖花、寿花、团花、灯笼花和以夫妻子女属相为题材的“全家福”。

刘静兰的创作灵感源源不绝,工艺也越来越精湛。

在传承中创新

刘静兰的潜心钻研和对剪纸的痴迷,换来了艺术上的成就。

刘静兰介绍,在她创作的所有作品中,她比较喜欢《十二生肖》,这幅剪纸是在1996年创作的,从构思到剪裁共用了3个多月,用了4种颜色,每幅生肖图都惟妙惟肖,由3个小图组成,可以看到和此生肖的相邻的两个生肖,中间配以寿、万、水波等剪纸纹样,融合连接,使每个生肖图和整幅剪纸浑然一体。

刘静兰说:“每一幅剪纸都有丰富内涵,并不是看起来漂亮那么简单,在不断创作和学习民间文艺理论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民间艺术要想发展好,必须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刘静兰最满意的剪纸作品是1999年创作的《吉祥草原》。这一作品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获得了“山花奖·民间工艺金奖”。据刘静兰介绍,199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包头市文联组织文艺工作者到达茂旗草原采风。当时的碧草蓝天,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广阔的大草原让她为之震撼,她决定用剪纸将这些元素展示出来。两年后,她创作出了《吉祥草原》,并装裱起来,一直摆放在她的工作室中。

刘静兰的许多作品还被制作成为邮票、小型张、首日封等广为流传。据刘静兰介绍,2002年,她带着自己的作品去中国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找老乡刘老师,希望得到指点。没想到,刘老师看了刘静兰的剪纸后,觉得她的作品构思奇巧、颇见新意,尤其是剪纸“羊”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图样。于是将她的剪纸作品推荐给了“癸未年”即“羊”年邮票的设计者,随即被采用。

面对获得的诸多荣誉,最让刘静兰难忘的是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为她的剪纸作品赋诗。当年6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上,来自全国的剪纸、皮影、木板年画、刺绣等几大项的民间艺术家在此展示作品。“我剪了一幅《凤戏牡丹》,取了牡丹和凤凰吉祥如意的寓意。第二天温家宝参观了作品展,并且勉励大家要把我国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随后,我把自己剪的《凤戏牡丹》赠送给了温家宝。他非常和蔼可亲,为我的作品赋诗一首:姹紫嫣红牡丹开,良辰美景新秀来。”刘静兰回忆。

传授剪纸技艺

在与外界的沟通过程中,刘静兰不断地学习、收藏整理民间艺术,让自己的技艺日臻成熟。

2004年,刘静兰的丈夫因病去世,她一度从悲痛中无法自拔。为了安抚刘静兰,女儿在离家很近的包头花苑租了一个6平方米的摊位,希望她通过剪纸忘却悲痛。在这里,刘静兰除了搞创作,还会受邀参加一些展览或者比赛,剪纸技术也越来越纯熟。2005年,刘静兰参加了第三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再次获得金奖。

2015年,刘静兰在花苑又租了一个30平方米的摊位,作为自己的工作室,主要用来教学传承,同时也潜心钻研个性化的设计,满足越来越多“私人订制”的需求。“现在我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更多有兴趣的人接触和学习剪纸技艺,传授技艺是我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一份责任。”刘静兰说,目前有8名学生在向她学习剪纸,其中有小学生、初中生,最小的5岁,最大的24岁。

刘静兰还经常受邀去高等院校传授剪纸技艺,她也愿意和年轻人交流剪纸心得,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剪纸,走近民间剪纸。

11月16日,刘静兰将启程去北京,参加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于17日在北京举行的“大国非遗工匠”证书颁发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