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孙春梅

笔名沙鸥,克山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在《中外交流》等国家级刊物公开发表多篇论文,多次担任金太阳教辅丛书的副主编、新课标大语文教辅丛书的编委,作品散见于“新课标大语文”等公众平台。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杨文慧 / 责编:左佐

审校:张婷/ 美编:马云

周立波山乡巨变什么时候写(小说精读周立波)(1)

【编者寄语】

“废除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要一场暴风骤雨。”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就在解放区的广大农村广泛地开展起来,虽然跌宕起伏、艰辛复杂,但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此时,作家周立波亲身经历的结晶--革命经典小说《暴风骤雨》应运而生。

小说以东北地区的元茂屯为社会背景,广大农民赵玉林、郭全海等人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以集体的智慧发动群众,让其知晓利害得失,从而冲破封建罗网,与旧思想、旧观念彻底决裂,完成自身与他人的觉醒、抗争与成长成熟的过程,展现敢闯敢干敢为先的革命壮志豪情;郭全海带领农民继续赵玉林等人的未竟事业,进行锄奸反特等斗争,不断巩固胜利果实,并带头参加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暴风骤雨》真实地、艺术地记录着那时代现实的一刻刻,那历史真实的一幕幕,可谓时代写照,风靡一时。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

苏醒的黑土地——土改的暴风骤雨(节选)

>>>社会环境描写,稳抓毛泽东思想精髓--“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声势浩大,为土改运动提供深厚的背景。

周立波

前情介绍:郭全海,母亲早亡,父亲在“粮户”韩老六家“扛活”时,因生病被活活冻死。郭全海长大后在韩家“吃劳金”(当长工)。赵玉林牺牲后,他成为元茂屯土改运动新领头人。他在工作队支持下很快恢复了“贫雇农当家”,组织、领导农会清算地主的剥削账,查挖地主隐藏的财产……分“浮财”,丈量和平分土地,使元茂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①郭全海回来的时候,刘桂兰也才刚回来。正愁着要怎么告诉郭全海她怀孕了的消息,郭全海就推门进来了。瞅着刘桂兰正在发愣,他说:

②“你还没有睡?”

③刘桂兰没有回答他的话,反问他道:

④“叫人好找,倒是上哪儿去了?”说着,怕他冷,忙把炕头的火盆移到他身边,郭全海拔开火盆里的热灰,点起烟袋,他抽着烟,瞅着刘桂兰的脸上欢喜的气色,先不提参军的事,他手扶着小烟袋问她:

⑤“马喂过没有?”(心理、动作细节描写,女人怕男人冷,移火盆过去;男人怕搅扰女人的欢喜,先不提参军之事,表现出二人心有灵犀,情感深厚,为后文别离的哀伤做铺垫。)

⑥刘桂兰笑着回答道:“忘了喂了。”郭全海噙着小烟袋,起身往外走。他要去喂马,刘桂兰说道:

⑦“暖和暖和再去嘛。这死人真是,牲口就是他的命。”(语言描写,嗔怪的语气,“骂人”的话语,有着农家的独特风貌;脱口而出“牲口就是他的命”,足见女人对男人的了解程度,注定的难舍难分。)郭全海确实爱马。他从不用鞭子抽马。对这怀着身孕的青骒马他分外爱惜。他再困难也喂它点豆饼,不管怎么冷的天,半夜也要起来喂它一遍草。他说:

⑧“不得夜草马不肥。”马干活回来,浑身出汗,他就要牵着它遛遛,先不叫喝水,免得患水病。马圈里打扫得溜干二净,还搭着棚子,挡住雨雪。凭着他这么细心地侍候,马胖得溜圆,干起活来,气势虎虎的。

>>>情节开端:回家时,夫妻相敬,各揣“心事”。

⑨如今要走了,他要再去喂一回夜草,摸摸它那剪得齐齐整整的鬃毛。一迈出门,张望着马圈,星光底下,牲口不见了,他慌忙走近马槽边一瞅,欢叫道:

⑩“你来,你来,快出来看呀,马下崽子了。”

⑪刘桂兰正在火盆里给郭全海烧土豆子,听到这话,撇下土豆,跳下地来,光脚丫子跑出来,只见小马驹子躺在它妈妈的后腿的旁边,乱踢蹄子,挣扎要起来,可是老也起不来。(衬托手法,爱屋及乌,女人也如丈夫般心疼马儿,体现农人的善良淳朴;“撇”“跳”“跑”等可知速度之快,足见女人对家里大事小情的关心关爱。)郭全海跑进灶屋拿出个破麻袋,蹲下擦干它身子,用手掐断它的脐带,抱它起来,用棉袍的大襟小心地兜着,就往屋里走。刘桂兰也跟着进去。夫妇俩抱着小崽子,放在炕上。两口子一面揩擦着小马崽,一面唠着家常嗑。(衬托手法,难得的温馨画面--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后文上战场做铺垫。)刘桂兰说:

⑫“正赶上送粪,它坐月子了。你看这咋办?”

⑬郭全海说:

⑭“跟人换换工嘛,叫它多歇几天。这会子小户谁家没有马?在早,大财阀家的牲口多,马下了崽子,歇一个来月,比人坐月子还要娇贵。小户人家的马,下了崽子,才十来多天,就得干活,大的没养好,小的没奶吃。我们只顾说话,忘了它妈了,你快去添点高梁,再整点豆饼,叫它吃着好下奶。”(对比手法,忆苦思甜,用小户人家的马,相比大财阀家的牲口所得的待遇,衬托出其主人的生活状况,满眼辛酸泪,谁解其中味?)

⑮刘桂兰出去一阵,回来的时候,郭全海正在梳理小马的黄闪闪的绒毛。刘桂兰上炕,东扯西唠。她含笑问他:“头回你说爱吃地瓜,我问老田头要了些籽种,给你种一点,如今有了地,咱们爱吃啥,就种点啥,不像早先……”(神态、语言描写,每一块土地都经历过暴风骤雨的土地改革后,实现耕者有其田;言为心声,女人正沉浸在这自己拥有土地,爱吃啥就种啥的无限喜悦之中;对比却悲从中来,反衬这眼前的幸福--夺回土地、当家做主,来之不易,倍感珍惜。)

>>>情节发展:回家后,夫妻助力,马儿下崽。

⑯郭全海没有吱声,光顾抽烟袋。刘桂兰又说:

⑰“杨树枝枝上都长上了小红疙疸,有些还冒了花苞。小猪倌送你一根木头,说是狗奶子木。”她说着,伸手从炕席底下,掏出一根二尺来长的焦黄的树根。“这是狗奶子木头,能治病,能去火,小猪倌还说:

⑱“用这木头磨做筷子,菜里放了毒药,筷子伸进去,就冒烟。”他说你斗争坚决,反动派心里有你,不定放毒药药你,得加点小心,送你这个磨筷子。”(描写符合二人的性格特点,想以狗奶子木“测毒”,洞见革命形势依然严峻,反动派依然猖獗;同时体现群众革命意识很强,精诚团结,提防反动派,时刻“严阵以待”。)

⑲郭全海笑起来说道:

⑳“哪有这事?狗奶子木熬药能去火,那倒听说过,哪能试出毒药来?别信他孩子话了。”

㉑刘桂兰还唠了一些山里和地里的闲嗑,郭全海想要说话,但是又不说,刘桂兰忙问:

㉒“你是咋的呐?”

㉓郭全海寻思,总得告诉她的,就简捷地说:

㉔“我要参军去。”

㉕刘桂兰心里一惊,抱在怀里的小马驹子放松了,她问道:“你说啥呀?”(心理、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惊”为始料未及而感到突然,“放松”是心惊的失落与冲击,“说啥”表示完全不相信,想着要确认,方引出下文一连串的反问。)

㉖“我要报名参军去。”

㉗刘桂兰凑近他问道:

㉘“你骗我是咋的?”

㉙“骗你干啥?我跟萧队长说了。”

㉚“他能答应你?”

㉛“怎么不答应?”

㉜“农会的工作能扔下?”

㉝“大伙另外推人呗。”

㉞刘桂兰知道这是真的了。她嘴上说:“好,那你去吧。”心里却酸一阵,两个胳膊软绵绵,抱着的小马崽子,从她怀里滚下来,摔倒在炕上。一滴冷冷的水珠掉在它的晃动着的长耳丫子上,接着又一滴。它不知道这水珠是妇女的别离的眼泪。(正面描写,从自身的语言上的一再确认,到心理的一阵酸楚,再到动作上的瘫软,暗示出内心活动,女人由不相信到相信的过程,呈现难于割舍的情感;侧面描写,从刚出生的小马驹角度,拟人化去写它不解妇女流泪,以无情衬有情,泪珠是冷冷的,内心亦是冰冰的,推动情节向别离方向发展。)

㉟郭全海把小烟袋别在腰里,过来替刘桂兰脱下棉袄,扶她躺下,低声说道:“别哭,你一哭,我心就乱了。参军的人有的是,打垮蒋匪,我就回来的。萧队长说:‘蒋匪快垮了。’”(社会背景交代,蒋匪不过是垂死挣扎而已,革命胜利在望。)

㊱刘桂兰还是哭泣着。郭全海往年打胡子的那股劲头又涌上来了。他心一横,骂起来了:

㊲“你哭啥,要扯腿吗?要当落后分子吗?”

㊳刘桂兰用手背擦干眼泪,说道:

㊴“我不哭,我不哭了。”

㊵但是不听话的眼泪还是像断线的珍珠似的,配对成双地往炕席上掉。她接着哭溜溜地说道:

㊶“我也知道,你去是对的,不用跟我说道理。我就是个舍不得。我要是男人,跟你去多好。”(语言描写,嘴上说“不哭”,但“眼泪还是像断线的珍珠似的,配对成双地往炕席上”掉泪,又“哭溜溜”表示舍不得,以至于想成为男人也要上战场,反映出她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侧面突现男人的优秀,以及两人的情感深厚。)

㊷郭全海打断她的话说道:

㊸“在家生产也当紧。咱们合计一下,家里还有啥活要干的,明儿开大会,我就报名了。”(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从犹豫到坚定地说出参军之事,反映出男人思考的成熟与想法的坚定,加之暖心的安抚--“在家生产也当紧”,突出男人做事周虑、顾全大局的一面。)

>>>情节高潮:在家时,丈夫话别,笃定参军。

㊹刘桂兰脑瓜靠紧他胸脯,黑发抵住他的下巴颏。她低声地说:

㊺“家里事倒不用惦记,咱们宗宗样样都有了。你这一去,不知有几年?”

㊻ “快了。蒋介石跟他的美国爸爸,都不抗打。一两年后,打垮蒋匪,就能回家。我准挣个功臣匾回来。”(对话描写,“蒋介石跟他的美国爸爸”折射出当时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大背景,为男人出征提供舞台。)

㊼“我不哭了,我再不哭了。”(反复手法,强调国家形势一片大好,在男人的影响下,她在思想和文化上的进步,女人看到希望,“不哭”是一种释怀,是一种支持,是一种幸福。)(结构严谨,以女人的“欢喜”开篇,以女人的“不哭”结束;人物描写惟妙惟肖,男人体贴入微、顾全大局,正是当时逐步成长为具有革命意识的基层干部的典型,而女人勤劳本分,顾家爱家,是后方村民先进的代表,二者都是爱党爱人民的好同志;以小见大,以朴实的文笔呈现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向上的民族精神。)

>>>情节结局:离家前,夫妻互勉,憧憬未来。

故事后续:最后为巩固胜利果实,新婚才二十几天的郭全海,率先报名,带头参加人民解放军,带动村里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去“保咱们贫雇农的天下”!南下作战,他们自此踏上解放全中国的新征程。

(节选自《暴风骤雨》,有删改)

注:小说《暴风骤雨》记叙东北地区元茂屯村民郭全海 1946 年到 1947 年间,继承前辈事业,带领农民进行土地革命、锄奸反特和对地主恶霸的斗争,并带头参加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的过程。

【知识建构】

//非虚构小说//

广义上说,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进行创作的小说,均可称之为非虚构小说作品。提到非虚构小说就不得不谈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该书以独特的写作视角将一出真实的灭门血案细致展开,尤其是对两名凶犯心灵状态的深刻剖析和犯罪背景的冷峻挖掘,以及文字背后的悲悯沉郁,令所有读者在拍案叫绝的同时无不唏嘘动容,这种非虚构小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文学创作的崭新形式,轰动读书界。与此同时,作者精巧的构思、耐人寻味的叙述,让读者完全沉浸其中,其可读性、现实性、思想性都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它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更开创了非虚构写作的新纪元。

用小说的形式,用文艺的笔法报道事实,其实并不是一件新奇的事。作家周立波,作为土改工作队的一员,参与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在元宝镇手不离笔,兜不离本”,并以这段经历为蓝本、以尚志市元宝村为元茂屯的原型地创作了轰动全国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暴风骤雨》以磅礴的革命气势、鲜明的阶级爱憎以及丰满的人物形象,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村暴风骤雨般的阶级斗争。小说分两部。第一部描写1946年7月,队长萧祥带领土改工作队进驻元茂屯,依靠贫苦农民赵玉林、郭全海等,帮助他们组织农工会,在与地主韩老六为首的反动恶势力的多次较量中逐步发员群众,最终惩处韩老六,消灭国民党土匪武装,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基层政权,为土地改革奠定基础。第二部从次年十月开始:元茂屯“干部调走过多,领导因此减弱”,坏分子窃占农工会,县委书记萧祥亲自带队重返元茂屯,果断地支持郭全海组成贫雇农团,主持清算工作,扭转出现反复的不利形势,使土地改革取得完全胜利,许多青壮年积极参军,以行动来保卫胜利果实。这部小说生动地记录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为夺取全国胜利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既有文学价值,更有历史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