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不是性格的缺陷,它只是性格的一种。你要允许有一些人,有安静的青春。 ——毛不易

在纪录片《零零后》中拍摄了16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在这里面,有两个性格类似的孩子——辰辰和一 一,她们的性格偏内向,在幼儿园里就喜欢独自玩耍,游离在小朋友们之外。

十年过去后,两个女孩的生活状态却差别很大,13岁的一一能够享受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也能独自一个人玩耍,而14岁的辰辰却越来越抑郁寡欢,整个人小心翼翼,对世界充满戒备。

为何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有心理学家说,生而为人,我们都有两个最基本的诉求:活出自我,以及在人际关系中被对方看见。

一 一的妈妈一开始就看到孩子的性格是偏内向的,它觉得性格无关好坏,一一的行为表现很正常,也正是因为妈妈的这种接纳态度,所以3岁的一一在被问“为什么你总是一个人玩”时会说出“我就喜欢这样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有权利这样”。

内向到底是好处还是缺点(也是一种难得的优势)(1)

而辰辰的妈妈完全忽视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一直专注于把孩子打造成自己理想的样子,希望孩子外向一点。在镜头面前,妈妈表现出来的都是对辰辰的否定,准确来说,没有听到她正面夸奖过辰辰。孩子喜欢编程,可妈妈觉得孩子本来就内向,担心孩子学了会更加呆板,可是事实上孩子在编程上有天赋。

内向到底是好处还是缺点(也是一种难得的优势)(2)

也正是因为两个妈妈对于孩子的不同态度,一个活出自我,一个紧闭心门。

那这两个孩子的妈妈为何在行为表现上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在对内向者的认知上面出现偏差,一一的妈妈认为内向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好,而辰辰的妈妈却害怕孩子内向影响以后的成长和发展,于是从小就开始纠正。

或许从小我们就经常听到父母说,内向的性格在社会上很难生存,因为不够圆滑很容易被人欺负。

看着身边外向的朋友,能和刚认识的人打成一片,你肯定也会羡慕他们的性格。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像辰辰妈妈一样认为内向性格是一个缺点,别人一说你内向,就貌似在揭你短处一样。

歌手毛不易曾经在一个采访里面谈论了关于自己性格的问题,他说:内向不是性格的缺陷,它只是性格的一种。没有必要强迫自己改变性格,希望大家能够坦然地接纳自己的性格

在《内向一点儿,不好吗》一书中,作者帕特里克·金也告诉内向者:你不必学着讨好,也不必迎合众人,认可自己的优势,即便内向,你依旧可以活得酣畅淋漓。

内向到底是好处还是缺点(也是一种难得的优势)(3)

帕特里克·金认为内向者与外向者只不过是心理模式不同,你可以把外向者看作两个小孩,一个需要和其他小朋友玩才能开心,一个自己玩也能很开心。

它们有优劣势之分吗,没有,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无非是你看待的角度不同罢了。

既然都一样,那内向者有自己独有的优势吗?当然有!

首先,内向者的快乐自给自足。因为内向者喜欢独处,所以它们不依靠别人也能很快乐,它们不会担心无聊没有事情干,它们喜欢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它们的内心更加丰盈。

第二,内向者善于自我反省、理性思考。内向者往往都是极好的聆听者和思考者,它们不像外向者一样喜欢主导环境,它们更倾向于适应环境。也正是因为它们善于适应环境,所以它们常常不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在开口前,它们会权衡利弊,做好周全考虑,规避犯错。即便犯错,它们也会及时自省,找到问题所在。

第三,内向者更高产。内向者喜欢独处,乐于隐居,而隐居的环境是有助于高产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它们可以全神贯注的持续工作,也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更好的规避风险。历史上的很多成功人士也都是内向者,比如比尔·盖茨、奥黛丽·赫本、·史蒂夫·乔布斯等,它们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让自己成为走向成功。

第四,内向者更倾向于深度联结。很多时候我们和他人沟通并不是需要他人的建议,只不过是想倾诉一下,而内向者可以说是极好的倾听者,而这种倾听状态会激发说话者继续说的深入一点,同时因为聆听,内向者可以关注到别人没有关注到的一面,它们会更加关心他人,这样也能促进对方将话题深入下去,所以人们更愿意与内向者进行深入沟通,而外向者喜欢大家一起聊天,虽然看起来关系不错,但都只能做浅层次的交流,根本不能深入。

这四个优势完全打破了人们对内向者的偏见,原来内向者也也很多可贵的品质和优势。所以不要因为内向的性格而自卑,天生我才必有用,你要自信一点,理直气壮的做一个内心的人。

当然说到了优势,自然也逃不开缺点。

在社交场所,很多内向者总是感觉到很累,一方面他们不善于和很多人交流,另外一方面他们不知道如何驾驭这种社交场合。可是身边的人不知道内向者的想法,它们只会觉得内向者太高冷了,难以接近。

那如何让内向者保持好的社交状态呢,书中提供了几个tips:

1、4:1提问法

人们都喜欢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所以你可以问一些能够体现你兴趣的问题。不管别人怎么回应,你记住一定要问它4个问题,问完后,再分享下与自己相关的事情。这种方法可以让别人把注意力转向谈论自己身上,而不是你身上。

比如在谈论桌子,你可以问:你在哪买的、花了多少钱、什么材质的、买桌子的用途是什么等等,多问细节问题,这样对方会认为你对其有兴趣。

2、闪电战对话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和对方进行互动,但又不知道要互动多长时间,这时内向者往往很焦虑,就像一列车不知道终点在哪。

我们可以借助“闪电战”对话,集中20分钟进行短暂的爆发性对话,极力地去参与,表现出对另一个人的浓厚兴趣。

这样做无非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和对方不投机,浪费了20分钟,那总比磨磨唧唧的社交节省时间。第二你对对方聊得很不错,你也很享受和对方的聊天。

可以说这两个结果对你都有好处,所以不妨在社交陷入沉默状态时爆发下,说不定有不一样的惊喜。

3、建立社交目标

在进行社交活动之前,想一下你的社交目标是什么,当你带着一个明确的社交目标,就会更关注于当下更重要的事情,这样就能极大到底减少你在社交中的不适感。

4、做好退出计划

前面提到的3个技巧都是聚焦于内向者如何充分投入社交互动中,可是有时候,内向者真的支撑不住想要离开,但又希望这个举动不会让他人觉得很无礼,针对这种情况,内向者可以提前做好退出计划:

这些方法相信很多人用过,在书中作者有详细的步骤可供你参考,你可以试着比较下自己的做法是否得当。

在《内向一点儿,不好吗?》这本手掌大的小册子中,作者还提供了几十种贴合生活场景的方法策略,方法简单易上手,即学即用。书中语言也通俗易懂,诙谐有趣,让你在愉快的阅读体验中汲取到满满的正能量。

总结:

每一种性格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不必刻意地去迎合某种性格,顺势而为,内向者也能开辟自己的一片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