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所创立的道家学说——黄老学派,为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一支重要的学派在中国历史上,他被尊为“道家始祖”他提出的以道德、仁爱和谐为核心的思想,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之外,最具代表性的道家学派之一道家在中国的地位与作用,可以从道家文化中看出来道家的主要创始人老子是中国最早的一位哲学始祖,被尊为道祖他创立的思想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道德经无为之益解读?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道德经无为之益解读(道德经无为而治思想)

道德经无为之益解读

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所创立的道家学说——黄老学派,为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一支重要的学派。在中国历史上,他被尊为“道家始祖”。他提出的以道德、仁爱和谐为核心的思想,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之外,最具代表性的道家学派之一。道家在中国的地位与作用,可以从道家文化中看出来。道家的主要创始人老子是中国最早的一位哲学始祖,被尊为道祖。他创立的思想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老子,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价值引领

老子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价值引领,他把儒家所倡导的忠君爱国、尊师重道、自强不息等精神品质,运用到了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之中。这些理念对我们今天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倡导以仁爱、礼义等为核心的仁爱思想理念。这种仁爱思想将孔子“仁”的精髓发挥到极致,通过爱与仁德来引导人,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能够以德修身、以德立身。道家主张“无为”,在不争不抢中,达到“无为而无不为”。这种无为之道是道家思想中具有很大意义的一种境界特征。在道家看来,所谓“无为”并不只是一种观念上的“无为”,而是包括了一切行为之时所必须具备什么精神境界和修养标准,这正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自由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从老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家学派对传统文化意义非凡。比如老子对于儒家“仁义”所倡导到极致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学说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现实意义上的价值引领:这种价值引领将让中华文明更加成熟与强大!

1、关于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引领。

在道家看来,做人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要“无为”起来,老子认为人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做人最需要遵循的准则是什么。只有人始终保持这样的“无为”状态,才能够与自然相处到最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为学须为天下师”。在《道德经》中所倡导的仁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的仁义道德层面,而是更要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之中:只有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了才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经》中所倡导的仁德德行也是中华文明成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所以老子不仅是对儒家所倡导的人性精神道德思想进行了最深入、最彻底的价值引领,而且对中华文明自身也有着很大意义。

2、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引领。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非常精彩的论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内圣而修为,外王而治身,则无患。”“道”与“德”就是和谐发展的哲学方法。“道”是指自然万物,并运用它来指导人的行为;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关系;而“德”就是指一个人自身的德行以及道德修养标准。在老子的思想中,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关系。道家主张用“道德法则”来约束个人的行为习惯,使人能够“不为外物所诱”,使人能够在自我约束中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和个人利益最大化。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者,谓之不智;圣人不仁以百姓者,谓之鄙陋;众人不仁以君主者,谓之暴君;众人不仁以君主者,谓之禽兽;众人不仁以百姓者,谓之暴君;众人不仁而百姓智不足知者,谓之愚人”。我们今天要遵循“道”对自然进行治理;我们要遵循“德”对自然进行治理;我们要遵循“技”对自然进行治理;我们要在“智”对自然进行治理中达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关于政治、法律和道德问题的价值观引导。

从《老子》的角度来看,政治、法律和道德都只是对一些事物的外在形式,而不能解释本质。因此,老子认为:“道之为物也,亦必有以形之形。故无以物类,物之相从也。”(《道德经》第八章)其中有一个观点是:“以无为之道治天下”。老子在政治方面主张“君王之权大于天”,在法律方面则主张“以无为而治”。“以无为而无不为”正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思想理念。道家学说在这一思想体系中主张“无为而治”,这种思想理念可以让我们正确认识现实社会问题、明确地认识到问题所在。正所谓“法有大小、有度之”(《道德经》第八章)。

4、关于社会组织问题,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强烈责任感甚至领导力的人才,以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为目标,这对当代社会有着深远意义。

所谓“人治”,就是治理国家或地区。如果想要国家更加强盛,首先必须要有一批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的精英人才作为支柱和骨干力量,形成一种制度约束国家和地区,使国家和地区能够真正走向强盛。而其中所需要选拔的人才,除了有很高理论素养的之外,还必须要是一位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具有强烈领导力之人。这种社会组织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影响。老子认为,人类应该像自然界里所存在的动物一样学会“人肉”生存。在一个崇尚自由与平等而又充满和谐发展氛围内生活者会感到无比愉快并且心情舒畅。这是因为他们能以这种状态来看待世间万物。而反过来看,如果每个人都只知道“自私”、“小气”,那么就很难去实现和谐发展的目标和愿望并将个人私利与公共利益相结合起来。这样的话,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无休止的纷争之中并最终走向灭亡。

二、道家,是一种理想国的精神支撑与理论基础

老子提出的“无为”的政治思想,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一大特色。道家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精神独立,以人作为“治”治的主体。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政治伦理是构建理想国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国家与社会都要有一定规模的道德自律。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内心自觉遵守道德规范,那么必然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凝聚成一个精神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不会走向灭亡。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与追求,而这个价值与追求最终一定会带来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在这种理想国当中,也会出现一个像儒家一样有文化底蕴支撑的人作为领袖;也会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风亮节作为一个领袖;还会有一个有道德感与爱国情怀并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等等。

1、道家认为,有道才有德,德可以提升自己,有德可以使他人更好地发展。

有道,才有德;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不配位,必有祸患;德不配位,必有祸殃;祸乱之来,其所伏焉;德不配位,必有祸殃;祸祸之至,其所伏焉。这句话在道德上是非常贴切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主张道德、治国平天下的名言警句与经典。如“上善若水”(《道德经》)、“大道至简”(《道德经》)、“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子》)等等。其中“无为而无不为”更是成为君子处世之道。道德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多人之所以能够成功、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良好的行为准则、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

2、儒家倡导礼治,重视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而道家强调德性,注重培育高尚的人格与德行,这与儒家“致良知”的思想相符。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也强调道,在“仁”的基础上又强调“礼”,认为一个人只要遵守自己的行为规范,就是一个君子。因此,儒家重视礼治,也并不否认道德修养对政治稳定的重要性。儒家强调礼治之下必有民本思想。儒家也强调德性修养。在儒家看来,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方能实现礼治、政治治理。所以道德修养是实现政治治理的根本前提。

3、儒家倡导治国以“无为”为核心思想

孔子倡导的治国理念,为“无为”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孔子的治国思想,与老子的无为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孔子为什么受到老子的影响非常大而又非常推崇的原因。孔子的治国思想与理念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中国古代文明社会中,人们对“无为”之道最早体会、最有效的解释就是人不应该过于自大、膨胀和好胜,这样才能使人心有所归、身有所养、心有所安。孔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中国人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原则之一。

三、道家,以道德和道法治国为其核心内容

道法是道家治国之术,它也是儒家思想。儒家以仁义为治国之本,主张仁政。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主张修身养性,主张“无为而无不为”。这与道家“无为”观有所出入,但是又没有改变道家伦理道德。“无为”观与道家“无为”观又有明显差异。“无为”观认为人并不是事事都要尽善尽美。只有以“利”为目的时,才会达到“无为”状态,而当利欲满足后,就会失去“利欲”,失去做人的原则与道义。同时,道家对“无为”观的思想也在“无为而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无为并不意味着“不作为”

“无为”是说“无为于人”,而不是说“不作为”,对此我的看法与其他学者不一样。这里的“不作为”是指无所事事、不思进取、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当个人的“利欲”满足之后,他便会失去做人的原则与道义。所以“无为”并不意味着不作为。对于一个优秀的人来说,当他面临重大利益的时候,他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努力去做!所以如果是在不承担责任时“为”、有作为,那么他也会这样做。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能力承担责任的人来说,往往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样的行为不但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与荣誉,而且还会带来更多的麻烦与不顺!所以一个人在有能力之前一定要树立起积极、担当的心态,为实现自身价值去努力奋斗!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道家推崇“无为”不作为和“不作”的理念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作为意愿,但是这种意愿又很容易被人们所否定。道家推崇的做法就是“无为”的不作为,人们做什么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无为”很容易被人们的主观意愿所束缚。因此,在“无为”的基础上“不作”,才是人们应该努力做到的最好方法。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夫唯圣人之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用来形容圣人治理天下之术是最恰当不过了。老子作为我国古代道家哲学的创始人,通过老子对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升华,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主张,使得老子思想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无为”还强调要以“敬”为首实现道德上的“无为”

道教的敬天尊道思想是《道德经》中最为核心的思想之一。《道德经》的一章说:敬天地之正道,为生民立命。敬鬼神之神明,为善事而不辞。敬鬼神而不辞,是谓大敬;敬鬼神而不辞是谓大忠。道家认为人生以“敬”为先,以“敬”为贵;以“敬”为美、以“敬”为贵。这就使人形成了内心仁慈、内心安详、内心恭敬等一系列的道德观念。

4、“无为”观虽然没有完全改变儒家思想中“仁”的思想,但是却把“仁”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儒家思想主张“仁政”。虽然不能改变儒学基本思想中的“仁政”,但儒家提倡“仁”时对君主的称颂,对臣子的肯定,对百姓的关怀。比如“仁政”的“仁”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记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只有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道生万物。才能产生出一种可长久存在的状态。这与儒家学说中“天人合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道家以其人为代表的“无为”观与儒家思想中的“仁政”是相通的。儒家提倡仁政,道家提倡“无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