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割让契丹的地区(后唐灭亡石敬瑭称帝)(1)

后晋(936年-94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三个朝代,从后晋高祖石敬瑭936年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个皇帝,总计12年。为与司马氏的晋朝相区别,又别称为石晋。

后晋的开国皇帝沙陀人石敬瑭是后唐开国的功臣,他曾经多次在危难中救护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和明宗李嗣源。李存勖和李嗣源都十分器重他,李嗣源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后唐建立后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今山西),石敬瑭成为当地军民最高指挥官。

石敬瑭在河东政绩很高,而且生活清廉,很受当地人的欢迎。但李嗣源死后后唐内部互相倾轧,石敬瑭受李从珂的猜忌,因此渐渐产生了反唐的计划。当李从珂决定将石敬瑭调离河东时,石敬瑭决定反唐,不用李从珂的清泰年号,以明宗年号称长兴七年。

石敬瑭在河东的兵力不足以抵挡后唐的进攻,因此石敬瑭决定求救于契丹。作为条件,他同意割让燕云十六州(此十六个州,属今河北和山西)给契丹,并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在这种情况下,耶律德光决定帮助石敬瑭。

契丹和石敬瑭的联军打败了后唐,攻入后唐首都洛阳。后唐灭亡,石敬瑭称帝,国号晋,史称后晋。依据五行相生的顺序,后唐的“土”德之后为“金”德,因此后晋以“金”为王朝德运。后晋移都开封,并按约将16州让给契丹。并向契丹称儿皇帝,契丹封其为“晋帝”。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为辽国和金国后来对宋朝长江以北地区的威胁打开了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