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合肥市有一条延乔路,与之并行的还有一条集贤路,“延乔路”是为了纪念陈独秀的为革命牺牲的两个儿子陈延年与陈乔年,“集贤路”是因陈独秀葬在安徽安庆集贤关,很明显是为了纪念陈独秀,这两条路没能汇合到一起,却都通向繁华大道。

陈独秀长子陈延年,陈独秀长子陈延年(1)

毛主席曾说过:“在中国,本来各种人才都很缺乏,特别是共产党党内。因为共产党成立还没有几年,所以人才就更缺乏。像陈延年,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确实如此,我们之所以过上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因为有无数的人才,无数的革命先烈披荆斩棘,他们应该值得我们铭记,比如说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

1898年,陈延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的南水关旧居,五六岁的时候,被祖母和母亲送到私塾读书,十二三岁进入新式学校上学,曾就读于安庆尚志小学和全皖中学。

当时正是中国革命的萌发时期,陈独秀为革命事业奔走于各地,与陈延年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十二岁那一年,父亲陈独秀与母亲高晓岚分道扬镳,与姨母高君曼走到了一起,陈延年与父亲陈独秀之间的芥蒂或许在此时就已经产生。

陈独秀长子陈延年,陈独秀长子陈延年(2)

1913年,陈独秀已经是安徽地区民主革命的领导者,这一年,陈独秀领导安徽地区的“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袁世凯恨得咬牙切齿,势要将陈独秀的三个儿子抓捕,于是便派心腹倪嗣冲前去陈独秀老家,幸好陈延年兄弟三人机智,翻墙逃走。

陈延年毕竟是陈独秀的儿子,基因上传承的他也渴望新思想,1915年,在向父亲表达自己的志向后,陈延年与弟弟陈乔年来到上海,当时陈独秀已是名动全国的大人物,新文化运动的领袖级人物,但陈延年兄弟独立自主,并没有寄希望于父亲,他们要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闯出一片天地。

兄弟二人在法语补习学校专攻法语,双双考入震旦大学,其实陈延年最开始信仰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无政府主义,还参加了参加了无政府主义组织“进化社”,1919年,陈延年兄弟二人在无政府主义者吴稚晖的帮助下,赴法勤工俭学。

陈独秀长子陈延年,陈独秀长子陈延年(3)

令人没想到的是,正是在法国这段时间里,陈延年的思想发生剧变,他与无政府主义决裂,正式投入到共产主义的怀抱。此外,陈延年还与赵世炎、周恩来等一起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3年,在中共党组织的运作下,陈延年与赵世炎被送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不久,陈延年由法国共产党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4年,陈延年回到国内,受组织派遣来到广东,当时周恩来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陈延年则出任区委秘书兼组织部长,中共“四大”之后,陈延年接替周恩来,成为中共广东区委书记。

诚如毛主席所说,陈延年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党的建设、党的团结方面贡献颇具,到1927年年初,广东党组织已拥有9000多名党员,是当时全国党员人数最多的地方党组织,周恩来曾说:“广东的党团结得很好,党内生活也搞得好,延年在这方面的贡献是很大的。”

陈独秀长子陈延年,陈独秀长子陈延年(4)

当时正值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面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陈延年与毛主席、周恩来观点一致,要进行坚决斗争,但是以陈独秀为为首的部分党领导人却坚持妥协退让的政策,陈延年对这种“右倾机会主义”深恶痛绝,即便这个人是自己的父亲,陈延年曾与邓中夏、张太雷说过,陈独秀的这种错误是会葬送革命的,还说道:“我是共产党,坚决站在党的立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妥协退让政策。”

1927年春,陈延年北上赴武汉参加党的“五大”,途中被任命为中共江浙区委书记,前往上海,谁知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陈延年改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当时上海正处于白色恐怖氛围之中,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共党员大肆抓捕,但陈延年还是不顾个人安危来到上海,致力于恢复和重建被国民党破坏的党组织。

陈独秀长子陈延年,陈独秀长子陈延年(5)

1927年6月26日,中共江苏省委成立于上海北四川路施高塔路恒丰里104号,谁知国民党军警突然包围了会场,陈延年不幸被捕。在蒋介石眼里,陈延年可是中共的“大佬”级人物,因此非常希望想从陈延年口中获得情报,但陈延年却说:“自从我参加革命起,就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中国共产党。你们休想从我这里得到一丝想要的东西。”

1927年6月30日(一说为7月4日),陈延年被押赴刑场,刽子手让其跪下,陈延年却说:“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最终,陈延年被刽子手压倒在地乱刀砍死,年仅29岁。

陈延年生前曾说:“我们的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上生出来的,更不是从海外飞来的,而是在长期不断的革命斗争中,从困苦艰难的革命斗争中生长出来的,强大出来的。”

这不正是他一生革命事业的真实写照吗?

陈独秀长子陈延年,陈独秀长子陈延年(6)

时至今日,合肥延乔路的路牌下,堆满了纪念延乔二兄弟的花束和卡片,有一张卡片上写着:“延乔路虽短,但尽头却是繁华大道。这短短的路途,却经历了一百年的艰苦奋战。这盛世,如你们所愿,这盛世,我们会是你们的双眼,替你们看遍。——中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