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家乡是在农村,那你有没有见过房间门口那个长方形的洞呢?这个洞里会供奉着各类神仙,比如厨房会供奉着财神,大门会供奉着门神等,每到逢年过节家中老人就会带着子女依次给每个神仙上香,虔诚地祈愿神仙保佑家里人吃饱穿暖,平安顺遂。因为这个小小的洞我第一次认识了神,而鬼则是从奶奶的口中得知的。

穿越千年的非遗之美(面具下你不知道的时空)(1)

“晚上要早点回家,不要走偏僻小巷,小心有鬼把你抓走”

“如果是夜半时分回家,有人叫你,千万不要回头”

这些话语是奶奶在家人晚归时常会说的话,而这些话语促使我对鬼这一事物有了初步的认知。

随着各种鬼神文化的出现以及影视剧的多样演绎,让我对鬼神之说既敬畏又好奇,而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武安傩戏来感受一下中国传承千年的傩文化。

武安傩戏

穿越千年的非遗之美(面具下你不知道的时空)(2)

穿越千年的非遗之美(面具下你不知道的时空)(3)

早期社会,人们因为无法抗拒自然界的各种灾害,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存在,这就产生了鬼神的概念。不光是普通百姓相信,连古代的最高统治者都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自己的权力是神授的,认为自己是神在人间的化身,因此各地依据自身的环境创造出了不同的祭祀仪式,以表达自己对鬼神的敬畏,而这些祭祀仪式中融合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形成了现今的中国傩文化,而傩戏则是傩文化的集大成者。

中国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在先秦时期就有了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武安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从此傩戏在武安扎根生长,它不断汲取当地优秀文化,融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形成今天独具特色的武安傩戏,成为武安对外的城市明信片,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穿越千年的非遗之美(面具下你不知道的时空)(4)

武安傩戏是将祭祀、对戏、赛戏和多种民间艺术形式集于一体的大型社火活动,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复合体。武安傩戏有迎神、祭神、送神等仪式。最为壮观的活动则是在过年期间,从正月十四开始,为期三天。迎神指龙王、白眉三郎与赤峰三郎。正月十五傩戏演出,分为蹋边迎神、村街“摆道子”、西场演出、南台抽肠、村街祝贺、下午演出、晚上演出七阶段,以《捉黄鬼》为主轴。《捉黄鬼》是一出哑剧,属对戏范畴。其角色有阎罗王、曹官、大鬼、二鬼、跳鬼和黄鬼。黄鬼是邪恶的象征。早期黄鬼是疫病、自然灾害的人格化形象,捉黄鬼体现了村民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社会安宁的美好愿望。现在主要指虐待父母的忤逆不孝者,通过“捉黄鬼”对人们进行尊老爱幼的孝道教化。正月十六祭祀虫蝻王和冰雨龙王,演出除《捉黄鬼》之外的对戏和赛戏。正月十七送神,活动结束。在演出和祭祀仪式中出现的掌竹,是我国宋金杂剧引戏人“竹竿子”在当今的遗存,有戏剧“活化石”之称。演出活动既有对人们进行孝道等伦理道德教化的作用,又表现了农耕社会的人们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社会安宁的美好愿望。

武安傩面具角色原始古朴,傩戏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当地人称“脸子”,是当地傩戏的重要标志。傩戏服装质朴简单,多是古装传统戏或神话戏曲中的服装。演出时形体动作示意性很强,只有念白,无唱腔,念白使用武安方言。剧目按形态分为四类:一是哑剧,如《吊四值》《吊四尉》等剧目,角色只有表演,没有唱词。二是《吊掠马》《点鬼兵》《吊黑虎》中,掌竹吟唱开场词和剧情唱词。三是在《捉黄鬼》《开八仙》中,角色有了少量唱词。四是掌竹消失,由唱做“两张皮”发展为唱、做均由角色自己完成,已经发展为成形的戏剧,如《岑彭马武夺状元》和赛戏剧目等。

穿越千年的非遗之美(面具下你不知道的时空)(5)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人们窥探先人生活轨迹的媒介,因为它人们看到了完整的中国仪式戏剧发展衍变中的四种形态,因为它人们认识到中国仪式戏剧的魅力,让更多的人们通过武安傩戏看到中国充满生命力的传统非遗文化,听到那流传了3000年的中国故事。

END

这周的非遗之旅结束了,我们下周再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