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是傩堂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傩戏的先祖傩舞粗扩洒脱,吭奋有力,刚柔并坚;从滚、翻、跌、跃、打同存,到头、手、脚、腰、臀并举以及挥手杨鞭,提刀跨马,逎劲有力,请神许祖,驱实纳祥,虔诚逼真,都可在它的舞姿中体会出喜怒哀乐,扬善怨恶的真实情感并由傩舞而引出了傩堂戏,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傩戏之乡德江县?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傩戏之乡德江县(德江土家族傩舞概况)

傩戏之乡德江县

傩舞,是傩堂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傩戏的先祖。傩舞粗扩洒脱,吭奋有力,刚柔并坚;从滚、翻、跌、跃、打同存,到头、手、脚、腰、臀并举以及挥手杨鞭,提刀跨马,逎劲有力,请神许祖,驱实纳祥,虔诚逼真,都可在它的舞姿中体会出喜怒哀乐,扬善怨恶的真实情感。并由傩舞而引出了傩堂戏。

傩堂戏中,为驱逐鬼疫,消灾纳吉所进行的傩事活动中所唱的歌叫傩腔,所跳的舞叫傩舞。在香烟燎绕,庄严肃穆的傩堂中,三声号角以后,端公先生(傩戏掌坛师)戴头扎、穿法衣,束法裙,舞着牛角牌带,摇着师刀卦子,伴着单调的锣鼓点子,唱着傩腔,跳出各种古老的舞步。当傩舞起跳时,端公法衣飘荡,法裙翻飞曼声徐行,若恋若慕,电旋风转,柳杨跪拜,真入其神,时而吹跳,时而歌舞,酬神娱人,古朴舞姿,其乐无穷。

由于傩堂戏分师教流派,“端公舡神,各师各教”的传说,傩舞也就体现其中了。土家族的师娘教的傩舞步法轻盈灵巧,舞出一种女性的“扭妮”味,无疑是反映了母系社会的某种先民意识;茅山教的傩舞步法则略显粗旷雄劲大方有力,颇有阳刚之美。但不论何种师教,在傩舞中都存在大同小异,只是各地傩戏班由于民族风貌的差异,在舞步上的师承规距都各自发挥了各自的风格和艺术特色。傩舞的步法常用有以下十多种:四方步、推磨步、跪行步、捣摆步、靠脚小捣步、梭子步、八子步、丁字步、跺步、搓步、碎步、矮子步以及虎跳、旋转、筋斗等,这些舞步都不同程度反映到数十个傩舞中:如三盘角号舞、马鞭舞、铺傩舞、牌带舞、茶盘舞、踩九洲、立楼舞、卦子舞、执旗舞、造钱舞、交标舞、领牲舞、小山舞、地盘舞、报虎舞、风箱舞、梅山舞等,通过以上步法,真实地再现远古时代初民们生活形态,民俗风貌以及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进取精神。

所以傩舞具有极为丰富的感染力,在德江县各山村广为流传,已成为德江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由于傩舞的步法都比较原始,简朴、拘谨,无论在舞中的一进一退都有一定的师承规矩,故德江境内傩戏班的傩舞也有不同,如稳坪方位傩戏班的傩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其舞步灵巧大方,旋幅度大,活动场地宽,他们不只拘谨在傩堂的竹席上跳,可根据情节在傩堂中进退左右,超越竹席而跳。而潮砥方位傩戏班的傩舞则严守其师承规矩,他们的傩舞只能在傩堂中的一铺竹席上跳,无论何种舞蹈,都始终保持在竹席上旋转穿插,而不踩出席外。无论何种跳法,傩舞其目的正如近代学者王维国先生所言:“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古代之巫为傩,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在明嘉靖《思南府志风俗篇》记载:“疾病则信巫屏医专事祭鬼魂”。这些专事祭鬼的巫在当地人称为“巫师先生”、“端公先生”、“舡神先生”、“傩戏先生”。而巫师端公为驱鬼逐疫,消灾纳吉所进行的仪式活动总称为傩戏,所唱的歌叫傩腔,所跳的舞叫傩舞。

总之古老而深奥的傩堂戏中的傩腔和傩舞是值得研究的艺术体裁,使古老的傩舞发挥艺术之精华,占领当今的艺术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