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描述以己度人的(斯人是人)(1)

语文教材上的“斯人”与“是人”争得个天昏地暗、不亦乐乎,但至今各说各理,不辨正误。

孟子原文用的是“是人”,大多数不同版本的古籍基本都如此,这个差不多有了共识。

但地域范围这么广、年龄跨度这么大、男女老幼人数这么多的都认为自己背诵的是“斯人”,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有各种解释:时空线说,曼德拉效应说,墨菲定律说等。权威部门有的考证古籍,有的作了说明,有的引申释义,有的不屑于解释,虽然有的跑了题,但意思都是说教材与古籍一致,始终都印的“是人”,背成“斯人”的都记错了。

但“斯人”派不认账,我也记得当年背诵的就是“斯人”。上周吃的啥早点,我可能记不清楚,但少年时背诵的许多知识,到现在依然记忆清晰,丝毫不谬。

结论只能有一个,教材的确有过“斯人”版。

要弄清楚非常简单:把建国以来印有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语文书翻出来一查不就一清二楚了吗?!

老百姓手头不大可能有,细心保留的也就是自己或儿女上学用的课本,零零散散,不成系统。

人教社和各级教育部门及其相关教研室、资料室、图书馆应该收集、保留历年来印行的不同版本语文教材。五、六、七、八十几个年代,充其量也就四十来本语文书。翻一翻、查一查,应该不难。到底有没有“斯人”版,这个事只能由他们自证清白。

古人是怎么描述以己度人的(斯人是人)(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