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雍城是秦人的“圣都”,那么荟萃六国建筑艺术精华,凝聚天地渭河神韵,“表南山之巅以为阙”,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并为中国历代帝都建设树立样板的咸阳城就毫无疑问是“天下第一都”。

咸阳城作为秦国和统一后秦王朝的首都,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长达143年。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商鞅第二次变法,开始在咸阳建造宫殿,第二年,秦孝公正式迁居咸阳新宫。从此,原来仅是西周时一个小小乡邑—程邑的咸阳,一跃成为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秦始皇统一全国前后,又对咸阳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建。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秦始皇每消灭一个国家,就派人将该国家的宫殿图样描绘下来,动用大批劳力在咸阳北阪照样修建,由此形成了一个仿照的六国宫殿的专门区域。

陕西文物古迹(地下文物看陕西)(1)

秦咸阳一号宫殿复原图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秦咸阳城地跨渭河两岸,城市布局采用了不对称的建筑群体组合形式,因地制宜,依山势地形而修建城郭。咸阳全城的范围,以今咸阳柏家嘴和塔尔坡为东西区间,北起咸阳北阪的二道原腹部,向南跨过渭河,延伸至今西安西郊的阿房宫村和北郊的阎新村一带,大致包括了今天咸阳到西安之间的渭河区域。由于秦王朝仅存在了15年,咸阳城的扩建和重建工程实际上并没有完成,否则,咸阳城的规模当更加巨大。

秦都咸阳不但规模巨大,而且规划合理,既有供皇帝和各级官吏使用的宫城,又有供市民活动的大城,有广场,有街市,有作坊,还有美化环境和丰富生活的苑、囿等。就建筑分布而言,渭河以北集中了政治性的宫殿群——咸阳宫城以及“六国宫殿”群。咸阳宫是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处理政务和宴请百官的主要场所。

陕西文物古迹(地下文物看陕西)(2)

秦咸阳第一号建筑遗址位置图

渭河南岸分布着仿照天上双子星座的章台宫和兴乐宫,用于祭天的极庙(原名信宫),专供皇太后居住的甘泉宫(南宫),以及准备做新皇宫的阿房宫,等。许多各具特色的离宫别馆,风景优美的苑囿池湖,星罗棋布,散置于渭河两岸。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上林苑、兰池与兰池宫、宜春苑与宜春宫等。帝都的各大宫殿群之间都由甬道、复道、阁道相互连接,交通非常便利、安全。由于渭河横穿过整个咸阳城,为了方便南北岸的往来,当时在渭河上建有一座长三百八十步(合526.68米)、宽六丈(合13.8米)的大桥(横桥)将南北两岸连为一体。这些不但充分显示了秦始皇的惊人气魄,以及设计师的建筑想象力,同时也证明了整个咸阳城是按照“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天体结构来设计建造的。

陕西文物古迹(地下文物看陕西)(3)

矩形铜建筑构件 秦

陕西文物古迹(地下文物看陕西)(4)

方形铜建筑构件 秦

陕西文物古迹(地下文物看陕西)(5)

方形圆孔铜建筑构件 秦

陕西文物古迹(地下文物看陕西)(6)

龙纹空心砖 秦

陕西文物古迹(地下文物看陕西)(7)

2015年秦都咸阳城遗址宫殿核心区采集到一件石磬残段,东距已发掘的一号宫殿遗址约544米,超景深显微观察确认有制作及敲击痕迹。根据采集位置、同出遗物、形制特点等信息综合分析,确定其时代为战国晚期一秦,应与咸阳城北区乐府机构有关。

陕西文物古迹(地下文物看陕西)(8)

石磐 1.形状2.制作痕迹3.使用痕迹

2016—2017年, 在“咸阳宫”西的胡家沟地点, 进行了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遗址和4座古墓葬的主动发掘。此外, 在配合基本建设过程中, 司家庄秦陵周边以及一些平民墓区也有发掘。

在近年的调查和勘探工作中, 发现在西部地区、北部地区遗存类型变化存在一些规律, 据此推测咸阳原海拔420米左右可能是咸阳城北至的“边线”之一。尤其重要的是在现高干渠以南、海拔420米左右存在的东西向的沟渠, 经勘探证实与汉成国渠窑店段由西向东的走向相抵牾, 这为咸阳城北界所在提供了新线索。在海拔420米以南, 自西向东依次有手工业制作、府库、官署、宫殿等不同功能的大型建筑40余处, 仅西部的聂家沟和胡家沟区就有14组建筑明确是与国家级府库和手工业制作有关。这些建筑规模宏大, 其中一组基址东距“咸阳宫”西墙26米, 平面呈长条形, 南北总长约142、东西宽约37米, 内部有三个单元, 外部东、南有夯墙和踩踏面。

陕西文物古迹(地下文物看陕西)(9)

秦咸阳城府库遗址发掘现场

从建筑的体量上可以看出, “咸阳宫”西部不仅是手工业生产场所, 还有官署管理机关。2016年发掘的府库遗址, 东西长约110、南北宽21米, 土木结构, 毁于烈火。出土了大量石编磬, 30余件残块上发现刻文, 内容为“北宫乐府”“乐府”及“右四”“八”“三”等数字编号,这些文字验证了2015年采集石磬的属性, 确定了秦置北宫并设乐府的历史事实, 同时对判断该组建筑的用途提供了证据 。这是秦都咸阳城考古中第一次可明确用途和名称的建筑遗址, 对研究咸阳城北区布局有重要的意义。

陕西文物古迹(地下文物看陕西)(10)

秦咸阳城遗址出土石磬残块

在秦代的宫殿建筑中,以阿房宫最负盛名。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感到咸阳人口众多,以前修建的宫殿太小,下令在渭河南岸修建朝宫。所谓朝宫,就是举行朝会、庆典及商议朝政大事之宫,也是帝王常居之宫。为了和秦王朝的万世帝业相称,朝宫的总体设计极尽宏伟之能事。作为朝宫前殿的阿房宫,东西长750米,南北宽116.5米,殿内举行宴飨活动时可以容纳万人就座,大殿四周是可容纳10万人的广场,广场四周竖有12米高的大旗。大殿之前排立着收缴全国兵器所铸成的12个各重24万斤、高达7.2米的巨大铜人,宫门口还设有一个防止不轨之徒的独特装置—磁石门。阿房宫工程仅进行了不到3年,便因秦始皇去世而停工,后秦二世胡亥又开工营建,但不到一年便因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而不了了之。阿房宫遗址在今西安市西郊三桥镇一带。遗址面积达65万平方米,其中仅一座前殿的台基遗址便高达10米。正是这巨大遗址所具有的磅礴大气和饱经岁月的苍茫、浑厚、深沉,才引发唐代长安才子杜牧的无尽感慨与联想,促使他写出中国文坛有关建筑物的第一名篇—《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虽有文学夸张,但阿房宫的雄伟壮丽、磅礴气势,显然是任何帝王宫殿都望尘莫及的。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关中后,放火焚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熄,据说阿房宫在这场劫难中被焚烧殆尽。于是,后世又有了“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感叹唏嘘。但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遗址内未发现火烧痕迹,或许当年那场熊熊烈焰并没有波及阿房宫。

陕西文物古迹(地下文物看陕西)(11)

阿房宫地区文物遗址分布图

陕西文物古迹(地下文物看陕西)(12)

阿房宫前殿的围墙(阿城)、阿房建筑布局示意图

陕西文物古迹(地下文物看陕西)(13)

葵纹瓦当 秦

陕西文物古迹(地下文物看陕西)(14)

四兽纹瓦当 秦

陕西文物古迹(地下文物看陕西)(15)

云纹瓦当 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