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紧接上期)

上期聊到刘备得到益州,荆州这边却出事了,孙刘联盟并没破裂,荆州会出什么事呢?这就得回到江东,从孙权说起。

第八节 孙权得交州

孙权没能取得益州,却得到了交州,也算是一个补偿吧。

东汉时交州辖南海、苍梧、合浦、郁林、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包括今广西、广东和越南北方部分领土。

汉末天下大乱,交州刺史朱符被当地造反的土著人杀了,朝廷派张津为交州刺史。此人原为袁绍门客,曾受袁绍之命劝说何进诛杀宦官。张津又被部将区景杀害。

荆州刘表想谋取交州,趁机派零陵人赖恭代张津为交州刺史,派吴巨(就是刘备当阳惨败骗鲁肃说要去投奔的那位)代替史璜为苍梧太守,和赖恭一起赴任。

朝廷(曹操)知道这些变故后,担心交州被刘表侵占,就直接下诏将交州七郡交给时任交趾太守的士燮,任其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士燮为刺史期间,一直奉贡朝廷,后被朝廷升迁为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

三国蜀魏关键之战(前三国乱世群雄)(1)

曹操为何要将交州七郡交给士燮呢?

士燮,苍梧广信(今广西省梧州市)人,少年时期游学京师,师从颍川人刘子奇学习《左氏春秋》。后察孝廉,补为尚书郎。守父丧后举茂才,任过巫县令,后升迁为交阯太守。

士燮为人大器宽厚,礼贤下士,许多北方士人为逃避战乱前往交州。士燮对《左传》颇有研究,作了很多注解。北方名士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都对其赞誉有加,认为他不光学问好,还善于从政,处于天下大乱之时,还能够保全一郡的和平安宁达二十多年。老百姓不失业,逃难的人有所依靠,都是他的功劳。

原交州刺史朱符死时,士燮正在交趾太守任上,趁机表弟弟士壹领合浦太守,次弟徐闻令士黄有(此两字合为一字)领九真太守,幼弟士武,领南海太守,成为交州最大势力。

曹操远在北方,对交州鞭长莫及,担心刘表势力进入交州,于是就顺水推舟将交州七郡交给事实上的交州霸主士燮统领。

士燮乐于在交州作“土皇帝”,“出入鸣钟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威风得很,并无北向争雄之义。

三国蜀魏关键之战(前三国乱世群雄)(2)

孙权早就有夺取交州之心。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借荆州给刘备,西线无战事。北方曹操正忙于征关中马超、韩遂等,无暇南下。孙权抓住这个时机,任步骘为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领兵南行。

第二年又追封为持节、征南中郎将,全权处置交州事宜。

步骘进入交州后,先发制人,斩杀阳奉阴违的苍梧太守吴巨,消除刘表在交州的势力,同时也是杀鸡给猴看,威慑士燮兄弟。

这招确实管用,士燮赶紧派儿子士廞到江东为入质,孙权以其为武昌太守。士燮、士壹的其他儿子都任为中郎将。士燮兄弟从此归顺孙权。

孙权取得交州后,引发相邻的益州郡动乱,益州大姓雍闿等杀了刘备任命的太守正昂,与士燮取得联系,要求归附。步骘派人“宣恩抚纳”,埋下了后来(蜀)汉南中四郡骚乱的根源。

步骘因功又升为平戎将军,封广信侯。士燮也由左将军升迁为卫将军、封龙编侯;士壹为偏将军,都乡侯。

三国蜀魏关键之战(前三国乱世群雄)(3)

士燮每次派人去觐见孙权时,都奉献“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明珠、大贝、流离、翡翠、玳瑁、犀、象之珍,奇物异果,蕉、邪、龙眼之属,无岁不至。”士壹也进贡数百匹马。

这些香料、海产品、热带动植物、水果等在当地就是些平常东西,可在江东却是稀罕物件,更主要的是这是臣服进贡的象征,孙权自然高兴,都一一写信答复,厚加宠赐。

交州从此成为孙权的附庸,接受孙权的封赐,向孙权朝贡,但实际权力还是在士燮兄弟手里,相似于明清时朝鲜、越南等国家与中原帝国的朝贡关系。一直到吴黄龙三年(231年)孙权灭掉士燮家族,交州才完全成为吴的国土。后面还会讲到。

顺便交待一下士燮的后事。士燮死与黄武五年(226年),享年九十岁,这在当时是罕见的高寿。除了生前受到袁徽、荀彧等名士的赞誉外,死后也受到后人敬仰,特别是受到越南民众的敬仰。

越南民间相传在晋朝末年林邑国侵犯交州时,林邑人曾发掘过士燮的坟墓,见其面色如生,大为惊骇,因此以之为神,立庙供奉,号为“士王仙”。在越南陈朝时期,于陈重兴元年(1285年)、重兴四年(1290年)、兴隆二十一年(1313年),被追封为善感嘉应灵武大王。

越南史官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之三·士王纪》记载:“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士王始。其功德,岂特施于当时,而有以远及于后代,岂不盛矣哉!”士燮对汉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功莫大焉。

三国蜀魏关键之战(前三国乱世群雄)(4)

第二十七章 曹操西征关中

第一节 求贤令与自白书

建安十五年(210年)春,曹操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惊世骇俗之事,即颁布第一次求贤令。

人才是治国之宝,为国求才,理所当然,历代帝王都曾颁布过若干求贤令,为何要对曹操的求贤令另眼相看推崇备至呢?因为曹操的做法与其他帝王截然不同。

其他帝王求才标准是德才兼备、忠正高洁、品行皆优,更加注重的是道德品质。这个标准至今仍然如此,而曹操则只注重才能,“唯才是举”。只讲才能,不讲道德,其惊世骇俗之处就在于此。

各位读者什么时候看到过国家公布的求贤令中白纸黑字地写着,收受下属金银贿赂,和嫂嫂通奸的人,只要有才,都可以出来做官。难怪曹操后世遭到那么多文人的非议,就凭这一点,这些道学家永远也不会原谅曹操。

其实曹操并不是刻意地标新立异,还是基于现实形势做出的决定。

要想迅速解决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必须要有大量的人才,如果继续按照原来的规则标准按部就班地选用人才,既耗时,又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找到那么多符合标准的人才。

再加上诸侯之间对人才的争抢,加重了人才流动、分散的现象。汉末时君择臣,臣亦择君的现象迫使各路诸侯放宽对人才的要求,宽容和包容人才的道德瑕疵。

曹操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早在建安八年(203年)五月下达的“论吏士行能令”中就明确提出“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观点,唯才是举和这个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三国蜀魏关键之战(前三国乱世群雄)(5)

曹操有个最值得学习的的地方,就是不图虚名而失实利,一切以务实为准绳。许多人做不到这一点,特别是以好面子图虚荣著称的国人,更难做到这点。各位读者应该对此深有体会,为虚荣而攀比,为面子而说不出“不”字来的事情比比皆是。

到年底,曹操又发布了一道令,就是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相当于曹操对自己前半生做的一个总结,从中既能看到曹操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也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

公示一下曹操的个人总结,看看他是怎么评价自己的。

曹操从举孝廉说起,此时年少,也不是什么知名人士,这时的人生目标是做一个好的郡守,建立名誉,让世人知道自己。所以才有在做济南相的霹雳手段。结果得罪了十常侍,担心给家里带来祸害,以生病为借口辞官。因为还年轻,就暗下决心,隐居二十年,等到天下太平,再出来做官。

回到家乡后,在谯东五十里建起房屋,打算秋、夏读书,冬、春打猎,不问世事,杜绝宾客。谁知事与愿违,被征为都尉(因西北边乱朝廷征曹操为骑都尉),迁典军校尉,这时的人生目标是想讨贼立功,得到封侯,做到征西将军,死了以后可以在墓碑上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人生就此满足了。

董卓之乱时,兴举义兵。那时本来可以征召许多兵,但经常会有损失,不想要那么多。为什么呢?兵多胆子就大,想法就多,如果与强敌争斗,就会开启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只有数千兵,后来到扬州招兵,也不过三千人,这是受到自己当时设立的人生目标的限制束缚。

三国蜀魏关键之战(前三国乱世群雄)(6)

做兖州牧时,招降黄巾军三十多万。当时袁术想称帝,宫殿服饰都弄齐备了,两个老婆还在争夺皇后的位子。有人劝袁术立即登基称帝,公告天下,袁术说:“曹公尚在,不行啊”。后来我抓获其四员大将,俘虏其士兵,使袁术发病而死。

袁绍占据河北时,兵势强盛,我确实不敌,只是想到投死为国,以义灭身,可以名垂千古,结果侥幸打败了袁绍家族。

刘表自以为是汉宗室,包藏奸心,我又将其平定。

以上是曹操讲述自己前半生的宦海沉浮,接下来曹操极力表明自己没有篡汉自立之心。

我身为宰相(汉三公均可称为宰相。宰相非丞相,曹操时为三公之一的司空),作为人臣,已经达到富贵的顶点,超过了我自己的期望。假设国家没有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

有些人看到我现在很强盛,我生性又不信天命之事,就私下里品评我有不臣之心,我心里对此十分担忧。

齐桓公、晋文公之所以到今天仍能得到世人的赞许,是因为他们虽然实力强大,但仍然尽心敬奉周室。以前乐毅投奔赵国,不忍心图谋燕国。胡亥要杀蒙恬,蒙恬有实力造反也不愿造反。我每次读到描写这二人忠诚的书,都会怆然流涕。

从我祖父到我、到我的儿子,已经超过三代受朝廷恩惠。我并非只是对你们说这些事情,也经常对妻妾这样说,要让她们知道我的心意。我曾对她们说:“等我死后,你们都应当改嫁,把我的这片心意传递出去,使大家都知道。”

三国蜀魏关键之战(前三国乱世群雄)(7)

我这些话都是肺腑之言,但如果要我放弃兵权,回到我的封地武平侯国去也不行,为什么呢?因为担心交出兵权后被人迫害。我这既是为子孙着想,又因为我若被害会危及国家,所以我不得图慕虚名而处于祸乱之中。

以前朝廷曾经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推辞了,没有接受,现在打算接受,并不是要以此为荣,而是想让他们成为我的外援,为了万世安危。

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可为。我有什么德行可以享有封地四县,食户三万的待遇啊!天下动荡,我不能让位,但封邑的土地,可以退还。我现在将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柘(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苦(今河南省鹿邑县)三县二万户归还给朝廷,只保留武平的一万户。

曹操这些话很直白吧?我对国家有功,要我交出兵权来是不可能的。以前我没要朝廷给我儿子的封赏,现在我要。要来的目的是壮大儿子的力量,让他们做我的外援。儿子有了封地,我就不用那么多了,退回三县二万户吧。

“让县自明本志令”娓娓道来,朴实无华,声情并茂,值得一读。

果然,第二年,朝廷封曹操三个儿子为侯:曹植为平原侯,曹据为范阳侯,曹豹(即曹林)为饶阳侯,各食五千户。曹操让来让去,实际上只损失了五千户。

各位读者是不是发现了里面没有曹丕?确实没有。因为按惯例长子要继承父亲的爵位,所以没有曹丕。为了明确这一点,献帝紧接着命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开府设立自己的工作班子,但曹丕是否就因此成为正式继承人还未可知,夺嫡之争还会在曹操的几个儿子中发生。

三国蜀魏关键之战(前三国乱世群雄)(8)

第二节 关中混乱

建安十五年(210年)冬,铜雀台在邺完工,后来又作金虎台、冰井台,后世号为邺西三台。《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刺激孙权说“铜雀春深锁二乔”,纯属子虚乌有,那时铜雀台还未开建呢。

建安十六年(211年)正月,一个叫商曜的人占据太原大陵(今山西省文水县东北),反叛曹操。曹操派征西护军夏侯渊、横野将军徐晃带兵平叛。夏侯渊、徐晃迅速平定,残忍屠城。

此前,司隶校尉钟繇请求曹操同意他以讨伐张鲁为名,带三千兵入关,实际目的是想以此恐吓关中各个割据势力,胁迫他们给曹操送人质来确保安宁。

这个方法是否可行,曹操没有把握,就让荀彧去征询熟悉关中情况才从关中召回任尚书的卫觊的意见。卫觊明确反对,认为关西诸将都是武夫突起,没有称雄天下的志气,只是求得眼前的安乐而已。

朝廷只要给他们封侯加爵,让其安心享乐就行。只要没有大的事变,不必担心他们会出什么乱子,以后可以慢慢收拾他们。

以征讨张鲁的名义兴兵入关的办法行不通,反而会打草惊蛇。张鲁在深山之中,道路不通,怎么征讨?这些人一定会起疑心。一旦惊动了这些人,他们可以凭借险要的地势和众多的部众与我们为敌,这样的话,局面将很难收拾。

丞相仓曹属高柔也反对钟繇的行动,认为只要派出大军,马超、韩遂就会觉得是针对他们的行动,就会煽动造反。应该先平定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今陕西中部地区),只要三辅地区平定了,汉中可以传檄而定。

卫觊、高柔的意见十分正确,曹操最初也认为不错,可惜没有采纳,因为当初派钟繇出任司隶校尉时就明确将关中事务全权交给钟繇管理,不予干涉,因此就同意了钟繇的提议。

三国蜀魏关键之战(前三国乱世群雄)(9)

不出卫觊、高柔所料,钟繇刚开始进军,关中关西就一片大乱,各路势力纷纷反叛。以三千兵入关能干什么事情?不知道钟繇是怎么想的,自然也无力平叛,只好向曹操求援。

曹操非常后悔没有听从卫觊的意见,立即让刚平定太原大陵的夏侯渊从河东出军,与钟繇会合,想法平定叛乱。派徐晃屯住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安抚河东。因徐晃是河东人,曹操给了他个很大的恩惠,专门赐给他牛、酒,让他用来祭祀先人。

关中马超与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韩遂等十方割据势力全部反叛,推举韩遂为都督,十万人马屯聚潼关。韩遂部将曾被曹操表为犍为太守的阎行奉劝韩遂不要起兵,韩遂不听。

可能没多少人知道阎行(后改名为艳),这是位名震西北的猛将,其武艺不逊于马超。他是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市西)人,字彦明。少年时就跟随韩遂,强健有名。建安初年,韩遂与马腾翻脸互相攻击,阎行与马超对战,用力过猛将长矛折断,就用断矛击打马超脖子,差点把马超给打死。

紧接着曹操又派安西将军曹仁为帅,率领夏侯渊、徐晃、钟繇等人一同平乱,同时告喻诸将:“关西兵精壮强悍,大家固守阵地,不要出去与他们交战。”

三国蜀魏关键之战(前三国乱世群雄)(10)

既然是去平乱,为什么又不让将领带兵出战呢?不出战怎么平乱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