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除夕到年初一,只要打开手机,收到的各种微信祝福就会“嘀嘀嘟嘟”跳出来不少人还以各种好看的图片为基础,PS上自己的新年祝福发给亲友们,成为电子版的贺年卡,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拜年趣话完整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拜年趣话完整版(收发微信祝福时)

拜年趣话完整版

从除夕到年初一,只要打开手机,收到的各种微信祝福就会“嘀嘀嘟嘟”跳出来。不少人还以各种好看的图片为基础,PS上自己的新年祝福发给亲友们,成为电子版的贺年卡。

辞旧迎新之际互相拜年,这一习俗中国古已有之,但最初的贺年卡出自于古代官吏的名帖,则并不为很多人所熟知。从官吏名帖,到贺年卡,到今天的微信祝福,见证了技术的发展和时代变迁。

【贺年卡源自于古代官员名帖】

拜年常用的贺年卡,早在宋代就已出现。古代官吏都是文化人,他们有自己的名帖或者叫帖子,和现在的名片有些类似。不过,今天人们的名片通常用于陌生人之间的交流,官吏们的名帖却往往是代替一种专用信札。一般来说,官员让下属找人办事,得拿着自己的帖子去,证明此事的确是某某所托,名帖是一种身份证明。后来,这种名帖被用到拜年仪式上,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贺年卡。

原来,古代车马不便,官员们要在新年走亲访友拜年,难免有跑不过来的时候。实在来不及亲自登门拜访,官员就拿出自己的名帖,在上面写上问候、祝贺的词句,派下人送到亲友家里,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飞帖流传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近代出现了邮驿业务,收发信件有了相对稳定的时间,邮路也越来越多,由飞帖演化而来的贺年卡、贺年片开始出现,并且有了专门印制这些商品的机构。

也许有人会问,古代也有驿站,为什么当年不用驿站送飞帖?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民俗专家薛理勇的解释是,当年的驿站主要用于传送重要的军事情报、官员奏折等重要信息,邮件抵达的时间不确定且费用昂贵,一般人通常用不起这样的“服务”。

现在,稍微上了些年纪的人,对早年贺年卡盛行的景象仍记忆犹新。一到年关前后,来自亲朋好友和一些联系单位的贺年卡,便如雪片一样飞来,上面通常有人们的手写寄语。有人收到的贺年卡特别多,索性用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五颜六色相当喜庆,又满载着亲友们送来的祝福。

伴随技术的发展,时代变化也越来越快。电话普及以后,送贺年卡的就少了许多;到微信出现,实体的贺年卡更是少之又少,只剩少许有奖明信片还维持着生命力。现在,人们习惯于微信送祝福,有的是群发,有的是一对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祝福。比起早年写贺年卡要花时间、花邮票钱,现在的微信祝福相对少了一些味道,但仍不失为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贺年形式还会不断变化,并不断有新的发展。

【古人看年规戏,今人看贺岁片】

逢年过节,吃好玩好。新年之际,上海地区一直有看年规戏的习俗,过年出门看戏是一种时尚。

当年,上海有许多同乡会馆、同业公署,影响大一点的会馆、公署,都会在过年前商定邀请专业演出队伍献演。 许多会馆、公署都有戏台,露天戏台也不少,这些演出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既有面子又够热闹。年规戏可以从正月初一一直演到正月十五,天天都有戏看。

后来电影院、专业的剧场逐渐发达,由民间组织的年规戏就少了。不过,如今流行的贺岁片,与年规戏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计划经济时代,不少单位过年时会发电影票,票子通常是3张连座,就是鼓励人们和家人一起看场电影。一到新年,通常是各个剧场演出最繁忙的时候。新年期间播出的电影片要吉祥、热闹,也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从而形成了贺岁片。

中国人过新年,少不了的一大风俗是宴请亲友。早年人们是几家人聚在一起,在家里做饭。经济条件好了,餐厅多了,上馆子成了家常便饭。关于过年宴请亲友,上海有个挺好玩的俗语叫“拷甏底”。这里的“甏”,指的是酒坛子。江南地区时兴喝黄酒,自然是一坛一坛的。到了过年后面几天,东西吃得差不多了,酒也喝得差不多了,到了要“拷甏底”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春节即将结束。当然,也有人用这个词来自谦,表达自己家里备的酒菜有限。

现在,各地都有一些不同的年俗流行。在上海,前些年外环以内没有禁放烟花爆竹时,最热闹的年俗应该非年初五迎财神放鞭炮莫属了。其实,在重农轻商的古代中国,迎财神并没有现在这么隆重,除夕时千家万户的鞭炮声,是春节时放得最响的。

但上海向来商业比较发达,早年春节时一些大的店铺、商场统一休市3天,到了年初四就开市了。对商家来讲,财神很重要,又传说年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从年初四晚开始,上海迎接财神的炮仗声就此起彼伏,一度比除夕的鞭炮声还响。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也是农耕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型的一个特征。

新年来临,人们总是会有一些美好的愿望和祈求,所以处处要讨口彩。年三十大扫除,到了初一这天最好就不要再扫地或者倒垃圾,即使要扫地也是从外往里扫,讲究的是“财水流进不流出”。现在,这个意识已经比较淡薄。愿望美好,但不愉快的事情还是会发生,怎么办?中国人也有足够的智慧,用各种方式给自己“解套”:过年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碗,要说“碎碎平安”(岁岁平安);买了炮仗,希望放得响亮放得高,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意思。但万一出现哑炮怎么办?来一句“闷声大发财” ,也就一笑而过了。

栏目主编:李宝花 文字编辑:李宝花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李宝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