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对后人的影响(周礼消失千年不)(1)

周公姬旦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周礼》

一、周礼产生的背景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亲率战国三百乘,虎贲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在牧野之战中,一举击败商朝,纣王在朝歌的鹿台自燔而死。周朝正式代商统一天下。

为了吸取殷商周边诸侯国叛乱的教训,以周公为首的西周初期统治阶层,决定大封亲族子弟与王臣到全国各地为诸侯,以屏卫周朝京畿。这直接确立了宗法制与分封制两大制度的绝对核心地位。

然而,想要维持这种人为定制的制度,并非易事。

因此,为了使周朝自上而下各阶层甚至他们的后代,都能够世世代代尊奉宗法制,分封制,周公姬旦在成周洛邑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册封天下诸侯,宣布各种典章制度。

《尚书大传·康浩》:周公居摄三年,制礼作乐。

周礼对后人的影响(周礼消失千年不)(2)

洛邑

二、周礼的目的:用周朝的新法维护周人的统治阶级的利益

周礼主要以周朝统治者的标准来规范下属臣民与诸侯封国及其后代延续,并通过制度的形式推广到各个不同等级的统治阶级中,以达到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加强周人血亲联系,维护当时宗法制等级秩序的目的。

简单来讲,就是周朝人借鉴商朝人及以前的礼法制度进行改革,创制而成新的礼法制度,以维护周朝统治者利益为核心目的的一整套法规、制度。

周礼对后人的影响(周礼消失千年不)(3)

殷商青铜器

三、周礼的作用:规范自上至下各阶层,使之井然有序

在周公姬旦的主导下,创建了一整套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将周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通过潜移默化,规范人们的行为。

即: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这句话的意思是:周王建立国都,辨别国都所在地的方向(延伸意为万民要知道谁才是最高统治者——周王),确定宗庙、朝廷所在的位置,主次有别划分国都和郊野和边界,进行建设经营。分设百官,作为天下民众有所取法的榜样。

周礼对于维护周朝统治起到至关作用。可以说,除了军队以外,礼的作用是最大的。

一个有力实证就是周平王东迁之时,由于实力受到极大削弱,周天子已经不拥有绝对的军事实力。但是并没有被自己的臣属和封国势力所推翻。而是被其所属诸侯国继续尊为共主,“统治”天下。这段时期,就是春秋,虽然此时周天子已经式微,但是在各时期的霸主监督下,众诸侯并不敢明目张胆有违礼制。

周礼对后人的影响(周礼消失千年不)(4)

周公庙

四、周礼的崩坏:承认三家分晋的既定事实,即承认其对宗法制的僭越

《资治通鉴·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把晋国魏斯、赵籍、韩虔三位大夫封为诸侯。这是《资治通鉴》的起始。那么,为什么司马光将它作为起点呢?

我们熟知历史的可能清楚,通鉴记载的这一事件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家分晋”。历史上,把这一年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点(另一说是公元前453年)。尽管赵、魏、韩三大家族早在50年前就将中原大国晋国瓜分完毕,但是,这次周天子的分封,算是彻底认可三家分晋的事实,也意味着周礼遭到实质性崩坏的开端。

周礼对后人的影响(周礼消失千年不)(5)

晋阳

五、周礼对后世的3大影响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春秋战国,周王朝分崩离析,没过多久,周礼又恢复了自己的勃勃生机。因为周礼的整个体系实在太过实用,不仅成为封建社会构建上层建筑不可或缺的利器,还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大而无其外,小而无其内,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3点:

1、百官制度成为国家机器运转的基本形式

论起周礼的最大的一个影响,就是后世历朝历代的百官制度。

像《周礼》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对天、地、春、夏、秋、冬6官的设置,基本被后世持续使用。比如隋朝据此设立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户部)、都官(刑部)及工部;唐朝是在尚书省下,设立六部,宋代直接继承唐制;元、明、清三朝虽对尚书省有所增改,但对六部大体都采取延续。

而其中的天官部是专门负责治理国政之官。其中权力最大者称大宰,或冢宰,是六官之首,百官之长,辅佐王者统治天下,类似后世的宰相、丞相。

周礼对后人的影响(周礼消失千年不)(6)

百官

别小看百官设立与分职的威力。没有这个,其结果就是另外一场景象:

在西汉刚建立那会儿,国家没有礼制定鼎,很多大臣因为出身草莽,加上皇帝刘邦也是小混混出身,大家在大殿上十分随意。有人喝醉了酒,在皇帝面前争功,大嚷大叫,你争我吵,不服气者甚至拿剑击柱,整个一个车祸现场。

然而,一方面大家都是开国功臣,刘邦又念旧,之前大家都随便惯了,也不好意思管。就这样,每天大臣们上朝跟逛菜市场似的。

但是长此以往,肯定也不是办法,于是,他找来学识渊博的叔孙通,为汉朝宫廷制礼。

后来,长乐宫建成,各诸侯王及群臣都来朝拜皇帝。那礼仪是:谒者引导群臣依次进入殿门,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摆设各式兵器,树立各色旗帜,当谒者喊“趋”,大家都小步向前快走,所有官员各入其位,凡是功臣、列侯及将军们都排在西边,以丞相为首的文官们都列在东边。大行令安排的九个礼官,从上到下依次传呼……

在这庄严有序的场面下,刘邦十分享受,感叹到: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好处啊。

周礼对后人的影响(周礼消失千年不)(7)

刚打败仗的刘邦

2、周礼与宗法制水乳交融的新产物——祖宗之法

其实,前文我们在讲到定制周礼的初衷时,已经言明:周礼的本质是什么?由周朝统治者制定的礼法规范。实际上,周礼本身就是一种宏大的祖宗之法,它没有某种内在的大道理,本质就是维护周朝的统治利益。

因此,后世的“明白人”便依此仿效。比如,汉朝版的“周礼”就是刘邦与诸臣的白马之盟:

第一,国以永存,施及苗裔;

第二,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即只要大汉存在一天,就有各位及子孙的酒和肉;非刘姓皇族不得封王,没有军功者不能封侯。

这条祖宗之法,被后代的汉朝皇帝们执行的很好,除了王莽与曹操,属于实在没有能力控制的特殊情况,剩下的近400年间,真没有几个异姓王出现。

周礼对后人的影响(周礼消失千年不)(8)

曹操

比较著名的还有北宋的赵匡胤,他留给后人的遗训是:

①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②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③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说是3条,其实是2条,即必须善待柴氏后人;不得杀士大夫及进谏之人。宋朝皇帝都基本遵循了此遗训。柴氏后人与南宋共存亡,而宋朝的士大夫,是历代最受重视的阶级。

当然,这些祖宗之法得以延续的前提是统治力量要够强,够长久。

这些祖宗之法配合百官制度及现有礼法,共同维护着国家机器的运转。既有常新常变之举,比如祖宗之法;亦有长久不变的内核,比如立嫡立长的宗法制与分设百官的制度。

周礼对后人的影响(周礼消失千年不)(9)

赵匡胤

3、累百世之风,成华夏独特基因——民俗礼仪

周礼既是封建统治的上层建筑,也是下沉到民间基层,渗透到城镇农村每一寸土地上的民风民俗。简单来说,流传民间的很多风俗,都是从周礼的百官分职的林林总总长期衍化而来。

比如以前大家族的族长制,三老,就很像天官里的大宰,可以说掌握一族的生杀予夺,毫不夸张。电视剧里,经常看到,在大族长的命令下,给族内某成员浸猪笼,在我国封建社会,这种事真的不足为奇。

还有婚丧嫁娶,通常会请相应的礼仪官,即后世的司仪,也是从周礼中的百官演化出来。

其实不止这些,在过去的大家族,以及现在的乡下,很多形形色色的特殊职位,俨然就是一个弱化的小国家。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这些礼仪风俗,正是由周朝的分封制下沉到全国各地的,比如分封的诸侯,虽然不比周天子,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加上周朝延续800年,这么长的时间,足以使人们从习惯变成风俗与民间礼仪。而这种风俗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改变,因此,虽历百代之久,很多礼仪与风俗,还能寻到周朝分封制的遗迹。

周礼对后人的影响(周礼消失千年不)(10)

写在最后

提起周礼,很多人可能会想:这早已是几千年前的陈年旧事了。与现代社会早已不相干。

其实不然。

周礼与现代社会中的法律法规,制度章程有着极紧密的联系,最突显的一条就是,我们现代的法规与章程,直接借鉴了周礼的法规细则化。像一些公司的章程,细则,制定之后,员工就有据可依,适当调整自身行为,时间一久,就会形成风气。

不要小看这一小小的创新。

如前文所述,规定本身可能并不具有某种“天经地义”的当然性,也会受到制定者,与大环境的影响,所以必须如此。说白了,规定本身并不具备先天的“合法性”,靠什么让它合法?一靠军队强制约束,再一个,就是靠个人行为规范的引导,世代相传,形成“祖制”或风气。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身边经常遇到的手机APP使用协议。是不是很像周礼?

周礼维护周朝统治者的利益,而APP上的使用协议,当然主要是维护APP开发者的利益,他们有意将一张A4纸就能讲清楚的条款故意扩展成一本厚厚的协议书,再以几乎肉眼看不清的字号,展现给我们看,他们的潜台词似乎在说:别看看了,别看了,快快点同意!

你说,周礼之用,离我们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