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学报》

构建与学术的桥梁 拉近与权威的距离

美国公共图书馆分布图(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地图收藏室)(1)

琳琅满目的地图收藏品。

地图在中西方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83年9月来到中国后,出版了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图。清康熙年间出版的《皇舆全览图》是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主席2014年访德期间,德国总理默克尔赠送给的礼物就是一幅1735年德国人绘制的中国地图。笔者于2015年到2016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工作,出于对地图的兴趣,专门参观了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地图收藏室。

纽约公共图书馆是美国最大的公共图书馆,馆藏1647万册,其中图书410万册,期刊2万种,手稿、地图、图片等共有1000万件。该图书馆的地图收藏室位于图书馆一层著名的“117室”,2005年纽约市花费500万美元对之进行修复,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地图收藏室。胡夫斯塔尔大学的一位英语教授说:“如果公共图书馆是纽约的一个圣地,那么地图收藏室就是至圣之地。”

该地图室始建于1898年,其收藏的地图包括从16世纪至今、从美国到全球的地图,跨越了雕版时代、牛皮纸时代、手绘地图时代和计算机制图时代。其中最早的一张地图是1545年的,描绘了南、北美洲的形状。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的测量成果目录在此编列成册,可以详细查阅。除了美国的,室内还藏有各国地图集,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化城市地图集甚至有多语言版本。关于中国的地图产品也十分丰富,除了1909年的《杭州—南京—芜湖—上海》航摄图、1936年的《北平历史地图集》,还能检索到1900年出版的《中国及其现实危机——访问日本及朝鲜笔记》中的中国地图。截至2015年底,该地图室已收藏了超过43.3万张地图、2万本地图集,以及与制图学相关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类图书资料,同时收藏有一些佐证地图历史的文化类资料。这些藏品和资料为地图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西方地图编制者除了突出地图本身的工具性功能外,更把地图作为宣传和教育的载体。笔者曾看到美国DK书局出版的《世界历史地图集》,与其说它是一本地图集,不如说是一本历史书,地图只是用来寓教于“图”的工具。比如在介绍俄罗斯时,图集用地图标示了其1600年至1914年间如何利用战争将领土扩张到中亚和东北亚;在中国元朝版图旁,图集给出了一段评述,大意是元朝的多次西征客观上使中国文化传播到了中亚和欧洲,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地图室中自然少不了中国元素,关于中国的地图也是被浏览和借阅较多的地图。然而,由于历史和政治等原因,西方编制的中国地图往往存在问题。比如在地图室里3个较大的地球仪上,关于中印边界,就把属于我国的领土标注为“印度声称主权”,将东北标注为“满洲”。英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图集》中将钓鱼岛标注为“尖阁列岛”。这些不正确、不规范的地图,恰恰反映了西方世界对中国认识的片面和扭曲。当然,一些图集也利用地图讲述生动的中国历史、政治和文化故事。例如一本1998年英国苏富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与现代地图集》,装帧精美,资料丰富翔实,其中古代地图部分是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负责编译的,选图和用语规范、准确。这样的地图为世界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真实中国的一扇窗,也将中国推向国际舞台展示自己,有力提升了我国国际形象。

为提高服务质量,该地图室不断增加数字化服务内容,在线提供部分地图免费下载,其中包括2万多幅1660年至1922年期间的地图,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来源:中国测绘宣传中心 )

更多精彩内容:

权威 | 专业 | 学术 | 前沿

微信投稿邮箱 | song_qi_fan@163.com

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测绘学报」,关注我们,长按上图二维码,关注学术前沿动态。

进群请备注:姓名 单位 稿件编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