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的腾腾一直都是别人家孩子,成绩全班前三不说,人缘还格外好。
几家人一起出去玩,不管同龄的小伙伴玩什么,他都会先照顾一会优米这帮小布丁。但我发现这孩子喜欢看妈妈的反馈,妈妈心情好,他便去找同龄人玩,但凡妈妈表现出任何不快,他都会乖乖肩负起大哥哥的责任。
其他几个妈妈笑问腾妈,是不是提过让腾腾照顾弟弟妹妹?腾腾妈却说,自己压根没说过,这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知道看人脸色。幼儿园老师说,有些小朋友午睡哭闹,只有老师拍着才能睡着,腾腾却说:“老师很辛苦,很累,不用拍我”,但大眼睛里是满满的渴望。
上了小学后,这种情况更甚。同学没带文具,哪怕舍不得,腾腾也会主动借给同学;有次更可气,老师作业留了一张试卷,腾腾明明写完了,但好朋友梓豪没写,交不上。他竟然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梓豪,最后还因笔迹被班主任抓包,请了家长。
班主任告诉腾妈,执教十多年了,腾腾应该是他碰到最会看脸色的孩子。有时候课堂上提问,一眼瞟过去,腾腾哪怕不会也会举手,有几次没答上来。事后班主任问为啥举手?孩子说,他以为老师看他是希望他能主动回答问题。
这种事情还有很多,班级值日人手不够,老师稍微面露难色,腾腾就会主动承担;班级运动会,有些项目没人报,老师正在发愁,腾腾就会主动站出来。
虽然这种“及时雨”的性格帮老师、同学救了不少急。但班主任却说,太关注别人的脸色,对孩子并非好事。
孩子太会看脸色,很可能是“讨好型人格”对班主任所言深表赞同,生活中不乏会看脸色的孩子,他们情商高、会来事。但像腾腾这样,过分会看脸色的孩子却着实让人有些心疼了。他们有时宁可牺牲自己,也会满足别人。
你知道嘛?在心理学上,这些孩子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陷入“讨好型人格”的陷阱。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太”考虑别人的感受。他们会过度地关注他人情绪,压抑自己的需求,或者通过察言观色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观点是由心理学家萨提亚提出的,她对孩子的人格有个分类,分别是:讨好型、指责型、打岔型、超理智型、表里一致型。这几类孩子对应5种不同的人格模式:
- 讨好型:经常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压抑自己的需求迎合他人。
- 指责型:常常忽略他人,习惯攻击和批判,擅长推卸责任。
- 超理智型:极端客观,非黑即白,只关心事情是否正确,经常逃避个人情绪。
- 打岔型:永远抓不住重点,不懂得直接回答问题或经常文不对题。
- 表里一致型:表现出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是一致的,常常以开放的沟通姿态和他人沟通。这是萨提亚最提倡的人格模式。
从人格分类来看,“讨好型人格”其实并不是一种健康的人格特征。过分讨好会让孩子迷失自我,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为了迎合他人,刻意去伪装,从而失去自我。
会看脸色孩子,其实是件挺可怕的事会看脸色的孩子,会忽略自己
碰到过一个大一女孩,父母离异的她从小就特别会看别人脸色。刚上大学,有个男生对她感兴趣,没事带带早餐,帮她占座,自然而然两人走到了一起。在一起后,女孩才发现男孩并没有她想的那般好。大男子主义不说,脾气还特别暴躁,稍有不对就对女孩破口大骂。
一次,因为女孩剪了个男孩不喜欢的发型,两人大吵一架。男孩打电话过来骂她,没做错事的她竟然对着电话道歉了1个小时。即使最后自己气到发抖,都没敢跟男孩说:我生气了!
讨好型孩子就是这样,他们太过关注别人的眼光和意见,经常会压抑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忽略自己的情绪。
会看脸色的孩子,很容易两面派
邻居家小志只有5岁,但奶奶对他的评价却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小志家妈妈强势,爸爸温和,父子俩凑在一起打打游戏、踢踢球很惬意。每次只要父子两在家,小日子过得就像活神仙。但只要妈妈加入,小志就开始被迫“鸡娃”。
这导致,小志见妈妈永远都是那副斗志满满的模样,各种钢琴、跆拳道、英语无间隙练习。而到了爸爸那,则完全摆烂,抱着游戏机不撒手。
会看脸色的小孩子真的很敏感,也很聪明。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人,对于慈爱宠溺的一方撒泼撒娇,对于严厉的一方讨好卖乖。时间一长,很容易学会投机取巧,欺软怕硬。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为讨好型人格?怎么摆脱呢?当然,并不是所有会看脸色的孩子都是讨好型人格,也有可能孩子就只是单纯的对环境敏感。那要怎样判断孩子是“讨好型人格”呢?可以对照以下几条看看:
- ❶不会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和指令。
- ❷很少去求助和“麻烦”别人。在他们眼里麻烦别人就约等于给别人找茬,会浑身不舒服。
- ❸太过注重别人的想法,经常以别人的事为先,自己的事常常被打断。
如果孩子出现这几种表现,家长就要重点关注一下孩子的性格养成了,我们会建议:
首先,3岁之前,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3岁前是孩子安全感和性格养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父母的爱,会变成孩子对抗外界的“心理营养”。
只有在“爱”中长大的孩子,才不会关注别人是否爱自己,也不会委屈自己讨好别人。所以,3岁之前多拥抱、亲吻、鼓励孩子,尽可能多地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其次,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意识,学会说“不”。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不敢拒绝别人,其实就是没有边界意识。所以家长要从小教会孩子识别“你、我、他”,区分“你的、我的、他的”,强化孩子的边界意识。当孩子不想玩的游戏、不想分享玩具,完全可以拒绝。
最后,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多参加一些竞技类活动。
儿童行为研究者发现,孩子每天持续30分钟以上竞技类活动,有助于增强自信,培养攻击力,还能提高孩子的抗压力。
体育运动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在运动中孩子们会学会与人相处,也会知道什么是良性竞争,懂得人际交往中的感受和规则。学会与人相处,才不会过分讨好别人。
最后想说,如果孩子特别懂事,很会看脸色,真的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相反很有可能会是“讨好型人格”,我们没必要为此而沾沾自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