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解释因为双方统帅部的战略思路不同简单说就是:毛泽东要人,蒋介石要地在战争的具体目标上,共产党这边,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国民党这边,以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星球大战2 前线2攻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星球大战2 前线2攻略(决战2-怎么判定一场战役的输赢)

星球大战2 前线2攻略

《决战》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解释。因为双方统帅部的战略思路不同。简单说就是:毛泽东要人,蒋介石要地。在战争的具体目标上,共产党这边,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国民党这边,以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

花分两朵,各表一枝。咱们先来看看,蒋介石这边。

国民党为什么要夺取地盘?有很多原因。比如,毕竟是当时代表中国的政府,丢掉地盘,就是丢掉面子,国际国内的观感不好。

但是,不仅如此,蒋介石要地盘,也是有他军事上的考虑的。

1947年,他有一份讲话稿,是在军官训练团的一个会上讲的:

“大家要知道,现代作战最紧要的莫过于交通,而控制交通就先要能控制都市,因为都市不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一切人才物资集中之所,而且在地理形势上,一定是水陆交通的要点。我们占领重要都市之后,四面延伸,就可以控制所有的交通线。交通线如果在我们控制之下,则匪军即使有广大的正面,也要为我所分割,所截断,使其军队运动的范围缩小,联络断绝,后勤补给都要感到困难,终于处处陷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所以匪军不能占据都市,实在是他们致命的弱点。因此我们作战的纲领可以说是先占领据点,掌握交通,由点来控制线,由线来控制面,使匪军没有立足的余地。”

同一年,蒋介石还有一段话:

“现代战争和古代已大不相同。现代交通工具进步,兵员运动迅速,政府有飞机、火车、汽车和坦克,调动方便,流寇绝无隐蔽容身之地,怎么能存在?大家要知道:过去时代的流寇,只有两种本领:一种是负隅,凭借险阻,顽强抗拒;其次是流窜。……但现在的情形却完全不同了。交通如此发达,武器如此进步,无论什么险阻,经不起飞机的轰炸,无论流窜如何迅速,赶不上火车汽车,所以流寇是无法存在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如果当时是现场受训的一个国民党青年军官,听听蒋委员长当时这番话,是不是会感觉很有说服力?蒋介石相信陈诚的方案,几个月可以消灭中共,可不是纯粹的狂妄啊,他是有思考,有依据的。

但是,蒋介石这个想法是有问题的。为啥?因为三个我们很熟悉的字:根据地。有根据地,就不是流寇啊。实际上,中共党内还有反对“流寇思想”的传统,从1929年开始,就明确提出这个思想。有了根据地,什么效果呢?内部团结,士气高涨,可以高强度秘密行军啊。

咱们用台湾那边的史料来看这个问题。这位,郝伯村,当过后来台湾地区的所谓“国防部长”和“行政院长”,2020年才去世。他是军人出身,对解放战争那段历史,下过一段苦功研究。

郝柏村写道:“共军轻装,夜间机动能力特别强,尤其在长期控制区内,共军虽退而地方政权仍在;国军在新占领区,无法建立有效持久之地方政权,故共军无论大部队或小部队,均有钻隙机动之能力。”蒋介石那套“由点来控制线,由线来控制面”的战略设想,讲起来仿佛头头是道,其实完全脱离实际。

好,我们再来看共产党这一边:战争目标是要人。这既是指要根据地,要民心,也指的是要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所以,解放战争刚刚开打的时候,双方的态势特别有意思。双方各自奔自己的目标而去,各得其所。

举个例子:

1946年,全面内战后不久,苏中地区同南京和上海隔江相望,是双方战斗十分激烈的地区。

国民党军在这个地区的军事指挥者、第一绥靖区司令官的李默庵回忆道:

“在苏中的七次作战,粟裕称‘七战七捷’,消灭蒋军六个半旅。当时,我部上报损失,在五个旅左右,约有四万人。有不少官兵被俘后,加入了解放军的队伍,我们还损失了不少武器装备。但是,由于双方作战目的不一样,各自评价也不一样。我当时奉命作战目的主要在于收复地盘,以占领城市,驱走解放军,维护占领区的安全。所以,尽管损失了一些部队,但最终收复了盐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保障了浦口至南京的铁路以及长江下游的交通,解除了解放军对南京政府的威胁。从这点上看,我部队达到了作战目的。由于我指挥的部队较多,损失一些,也算正常,南京政府从来没有怪罪我什么。”

对同一个结局,双方的估计竟有这么大的差别。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山东战场。

1947年2月,国民党军以重兵进攻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这是蒋介石十分看重的目标。陈毅的华东野战军以一部分军队伪装主力进行几天抵抗后,放弃临沂。蒋介石非常高兴。事实上,华东野战军主力悄悄地隐蔽北上,集中优势兵力,在莱芜地区一举包围李仙洲部。三天内,歼灭五万六千多人。

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听到消息后说:“五万多人,不知不觉在三天就被消灭光了。老子就是放五万头猪在那里,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光呀。”

但是,即使是这样,双方对于形势的评估还是不一样。

1947年底,毛泽东在会议上说,20年来没有解决的力量对比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毛泽东指的是人的问题。但是几天之后,也就是1948年1月1日,蒋介石的新年文告说:

国军在战略上已经达成了他最大的任务:第一是共匪首脑部所在地之延安的占领,第二是沂蒙山区的肃清与烟台海口的收复。大家都知道延安是共匪盘踞十年以上的政治中心,沂蒙山区是共匪军械制造和军需物资储藏的总库,而胶东半岛上的烟台则是共匪海上唯一交通补给线;但是国军凭着忠勇牺牲的精神,达成其在地形上最险阻和在作战上最艰难的目标,终于克复了延安,肃清了沂蒙山区,最后更收复了烟台,对共匪积年所经营的窠穴,所储备的物资,所凭借以号召全部匪军的首脑部次第加以摧毁;从此共匪的所谓政治中心和神经总枢是丧失了,他所借以生存的经济据点是失陷了。他对外交通的最后海口也断绝了。国军所付的代价诚然巨大,但是所预期战略的目的却已如期完成。

你听听,双方还是各得其所。蒋介石要地盘,毛泽东要人。

更极端的例子,当然就是延安了。

1947年3月19日,胡宗南二十五万人攻占延安。毛泽东决不硬拼,断然决定撤出延安。相当多的干部想不通。撤出前,毛泽东向部分领导干部说:

“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

毛泽东这段话,不仅讲了一个名言警句,而且透露了一个重要的秘密:占地盘的一方,总是要花力气守地盘的。只要你开始守,这个指头就伸开了,除了等着被切掉,就不可能有其他命运了。

对,从1946年到1948年,国民党从进攻的拳头变成固守的指头,然后被一根根地切掉,这种事,到处在发生。

请注意,听起来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其实,在这个棋盘上,同时有四笔账在发生。

第一笔账,国民党军队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得投入资源去统治。不是派一个县长去就行的。当地没有统治基础的话,就得派干部,派不出治理的干部,就得派兵。那宝贵的野战军队,就变成了守备军队。

全面内战爆发后,也就是1946年内,就迫使差不多半数的兵力改任守备。活棋变成了死棋。

第二笔账,一旦守备,就变成了孤子,特别好被集中力量吃掉,毛泽东的那个战略正好起作用。请注意,这不是后来总结的。1946年9月16日,毛泽东就向党内作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

第三笔账,是士气的账。毛泽东讲得明白,这种打法,全歼敌人,我方的士气就越打越旺。而且还能速决。速决的意思,就是不仅能把想吃掉的那一坨吃掉,还能把赶来增援的那一坨也吃掉。1948年的开封战役是很典型的例子。

第四笔账,别忘了,解放战争是内战,不是以肉体消灭为目标的。我们上中学的时候,上历史课讲到解放战争这一段,经常看到“歼灭”这个词,请注意,歼灭指的不是杀死,而是指把敌人的人转化为自己的人,接受投诚、改编也算歼灭。所以,歼灭敌人一万人,我们这一方就增长一万人,差距就缩小了两万人,这个速度就厉害了。

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知识点。你想,在战场上,国民党军队被歼灭了,或者投降了,马上对队伍进行整编,再拉上战场,就是一支骁勇善战的共产党队伍。这个比例不小啊。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有120多万人,到了三大决战前,发展到280多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兵力翻了一倍多。哪儿来的?其中当然有大量翻身农民参军,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国民党俘虏兵和起义部队。你不觉得,这也很奇幻吗?怎么做到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