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央视名嘴李咏病逝的消息震惊了不少人。疾病的存在,让我们更珍惜健康。

事实上,虽然中国人总是对疾病和死亡充满忌讳和回避,但在“病”最初的造字上,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为其注入了哲学的思辨——宁光教授对此颇有研究。

宁光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内分泌代谢病学专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卫生计生委内分泌代谢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所长。长期与疑难疾病打交道的他,对于汉字也颇有研究。

院士健康知识 病从何来院士的解读是这样(1)

院士健康知识 病从何来院士的解读是这样(2)

来源: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

简化字盛行时,“病”曾简化为“疒”,但此简化不仅省略了“病”的音旁即“丙”,而且不及“病”更对称和美观,已弃而不用。

真没想到“疒”甲骨文时就有!是个象形字,若把“丬”横过来,就如同一个人躺在床上,而且还有3个点表示汗,其含义是一个因身体不适而大汗淋漓的人躺在床上!(图1)

院士健康知识 病从何来院士的解读是这样(3)

古人若非重病是不会躺在床上的,而当时的重病多为感染或传染病,往往高热,感染高热往往先寒颤后高热再大汗,后体温有所下降。有意思的是“疒”在甲骨文时代是读作“ne”的,这与寒颤时牙齿相碰同时喉咙发出痛苦呻吟何其相似!我猜想这就是为何“疒”的最初读音“ne”。那又为何又在"疒"之下加了“丙”呢?这更有意思了,“丙”原来是来源于鱼尾的象形字!(图2)

院士健康知识 病从何来院士的解读是这样(4)

为何要用鱼尾表示丙呢?很简单,鱼是大自然赐予古人的重要食物,而且鱼骨是可以较长时间保留的,因而可以做为近似的计数即“甲乙丙丁”的“丙”!为何是丙呢 ? 丙者三也,三与多是相通的,我猜想古人一定期望鱼多多益善,因而丙代表了古人的美好愿望。但是为何将“丙”做为病的偏旁呢?这要回到古人记录纪年的方法即天干地支上,所谓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做为纪年恰为 60 年,我们常将 60 年称为一甲子,就是取了天干与地支的第一个字“甲”及“子”。

回到“丙”,在天干中为第三位,《说文》解“丙位南方,万物炳然”,其意为光明、火和热的意思,因此,古人在“疒”之内又置一“丙”,既表示热和火又为音旁,故有了"bing"的发音。

所谓病,如上所述,为身体内在因素所致,所以与现在的“内科”疾病一致,那外科疾病呢?“疾”也!是由“矢”即箭伤所致,是外伤,因而是外科类疾病。所以古人在造字时,已经根据疾病类型将疾病分成了内科与外科。

不得不惊叹于古人在几千年前对疾病的认识已是如此深入,其分科时至今日仍被沿用。在疾病症状描述上,我们与古人何其相似!

西医也如此,疾病命名最初多以第一个描述疾病症状的人名后又以累及组织器官的解剖学位置命名,如“Addison's病"就是由Addison这个人首先描述,后发现是因肾上腺皮质受损所致,故又命名为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这种以首诊者名字和解剖学位置等的疾病命名体系近年正发生着明显变革,这主要是由于对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基因组学与临床的深度融合。

所谓的精准医学就是在分子机制上从新命名和分类疾病,并寻找更特异的治疗方法,如嗜铬细胞瘤主要发生在肾上腺髓质,但现已清楚由完全不同的基因突变而致,如VHL、SDHB等。VHL基因突变所致嗜铬细胞瘤与SDHB基因突变所致嗜铬细胞瘤,虽然临床诊断和处理几乎相同,但分子致病机制迥异,若有靶向药物,其治疗方法完全不同,所谓“同病不同机”

MEN1基因是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的致病基因,此基因突变可导致甲状腺髓样癌、甲状旁腺肿瘤、胰岛细胞瘤等多种内分泌腺体异常,从组织器官和解剖学来源上,他们完全不同,但分子机制相同,若靶向药物治疗,方案相同,此所谓“同机不同病”

所以医学是经验的科学,又是科学的经验。每一个时代科学的进展和经验总是最快的应用于医学,促进医学的进步。真正的名医大家往往是那些最快和最敏锐的感知相关学科的科学进展并自觉地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