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情#
如果你有情感方面的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我倾诉哦
让我做你最好的倾听者,聆听你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作者:花语迟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原著与电视剧有出入
十年后才懂:
原来安杰从未真正爱过江德福。
婚姻有时候未必要用爱情去经营,但爱与感情却是其中的必需品。
父母爱情,有爱有情,却并不等于“爱情。”
被推着向前走的命运
作为被推着往前走的那个人,安杰其实很明白,家中选择将她嫁给江德福的这种举动代表着什么。
而当时的安杰,当然没有资格拒绝。
书中甚至很明确地提到:
当年,我的舅舅和姨妈联手将他们的妹妹我的母亲推进我的父亲的怀抱的时候,除了他们认为我父亲有能力让他们的妹妹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让他们的妹妹幸福外,恐怕对他们的自身利益也不是没有考虑的。但他们突出了前者,隐匿了后者,他们做得不留任何痕迹。
很明显,安杰与江德福之间构建婚姻的前提,是对方能够创造出相应的价值,相应的利益。
如果不是安家人在茫茫人海中,选择了如此有背景的江德福,估计他们未能能够在那样的大环境下,还能够如此安逸地生活,没有被环境波及。
舅舅家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姨妈家的两个女儿,除了舅舅家的二表哥眼睛近视得跟个盲人似的,其余的表哥表姐们统统被我父亲弄到了部队,都入党、提干、当工农兵大学生去了。这是我父亲的那些个乡下亲戚做梦也不敢想的。
而果不其然,安杰嫁给江德福后,与他的这段婚姻,成为了安家可以保底的底牌,成全了所有同安家有联系的人的前途,甚至成为了关键时刻所有人的保护伞。
可是,深究其中,我们却能够发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这段婚姻构建的前提是既定的利益和价值,而非是爱。
哪怕是就连作者自己都亲口承认,母亲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几乎可以说是寥寥无几的。
继母似的态度
原著里,安杰总共为江德福生了七个孩子,甚至还有一个,夭折腹中。
可是,即便是安杰为江德福生了那么多孩子,她也始终未曾爱过他,甚至对自己的孩子也未曾有多么深厚的感情。
书中甚至这样确切地写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们以为他俩生了七个孩子,而且儿女双全,那生活一定美满幸福,我这个白痴或者弱/智就要笑话你们也是白/痴或者弱/智了。数量有时候什么也不能说明,只是一次次行为的重复罢了。
孩子的数量多,却并不代表这其中有任何的爱情。
哪怕是安杰最小的孩子,都如此形容安杰这个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
继母似的态度。
母亲总是一副很烦我们的样子,对我们七个小活物没完没了接连不断的要求和纠纷始终缺少一份做母亲应该有的耐心,她大部分时候是皱着眉头听我们说话,听不到一般她就会挥着手不耐烦的把我们从她身边轰走。
这世上,大多数母亲几乎都是爱孩子的,无论是深层的还是浅层的,可安杰的孩子们,却早早地从这位母亲身上感受出了披着这个身份,这个职称不一样的感受:
安杰对孩子们的爱,几乎可以说是极浅的。
我们的母亲同王海洋他妈一样深居简出,但我母亲的面部白皙气色极好,只是她那双漂亮的眼睛却不似王海洋的病妈那样,总是深情地爱抚在王海洋猴子一样干瘦的脸上。我们的母亲从不这样,她那双大而双目炯炯有神的美目总是穿越过我们兄弟姐妹七人的头顶,落在一个虚无缥缈的地方,好像那里有她另一群子女和另一个家。
安杰的眼神总是会穿越过家中几个孩子的头顶,落在一个虚无缥缈的地方,落在那个她心中未曾掌握,未曾真正如同想象般生活美好的地方,安杰的眼神,不会落到她的孩子乃至于江德福的身上。
很多时候,江德福这个父亲的职责甚至于都比安杰这个母亲充任的全面。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原著里,安杰最小的女儿曾经用这样八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母亲;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年轻时候的安杰,美丽漂亮,容色极妍,在交谊舞会上,江德福几乎是一眼便看中了她。
可事实上:
江德福对于安杰的这份爱,就是一种“见色起意,”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披着“一见钟情”的皮,来掩饰自己内心蠢蠢欲动的想法,只是,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
可你唯一不能解释的,便是安杰同江德福之间能够拥有爱情。
或许他们是有感情的,可这种感情,几乎无关于爱情,更多的,则是更基于于一种双方对生活的妥协。
我记事时,母亲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了,但四十多岁的母亲脸色几乎看不出岁月的痕迹。她的肤色很白,皮肤很细,这两样给她的年龄大大地打了折扣。我上初中时,有一篇课文里提到了徐娘半老,风韵犹存这样一个当时我还不知是褒是贬的词句。老师在讲台上起劲地解释徐娘和风韵的时候,我脑子里一下子就有了母亲那张白皙细腻的脸。
美丽的容貌,拔尖的模样,出挑的身姿,这些都是江德福当时见到安杰的第一印象。
而哪怕是放到当下,放在现实生活里,这几乎也成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更何况,当时的江德福,看似老土什么都不懂,可心底却也是骄傲的,而他,又怎么会容许自己低头去退而求其次呢?
门当户对
原著里,安杰曾经因为《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的一张照片,同江德福发生过剧烈的争吵。
而这一次的爆发,则彻底撕开了安杰并不爱江德福背后真正的原因。
她并不爱他,也并不喜欢她,如果不是形势所迫,如果不是当时家中逼着安杰嫁给江德福,为了以后至少在生活上能过得稍微好些,她是断然不会选择这样的结局的。
何况,有谁能够在提前看到结局的时候,还会去傻傻地再去做一次当初的选择呢?除非这背后的好处,至少是真的惠及于己的,否则,谁会再傻到经历世事后,再次愚蠢地选择当初的结果?
母亲大喊安小姐的时候,我分明感到母亲在喊她自己,喊那个二十年前在青岛街头漫步地穿着碎花旗袍的年轻的她自己。密斯安,安小姐。母亲的声音穿透了二十年的失控,把那个已经走得好远好远的安小姐又叫得回过头来,她冲着泪流满面的正在衰老的母亲璀璨一笑,那笑容清晰又模糊,既亲切又感伤,令母亲痛彻心扉。
电视剧里的安杰,最终爱上了江德福,可她为什么会“真正”爱上江德福?
那是因为,在那样的特殊时期,同她一般有不好背景的葛老师被发配去挑大粪,自己的姐姐姐夫原本是那样的霁月风光,明朗和润,甚至被发配到了黑山岛上去打打渔接受改造,不复从前风光,而再看看自己,坐着汽车享受着XX夫人的头衔,有着体面的工作,人人敬称她一声“安老师,”更不必担惊受怕的过日子!
她终于明白了,好都是对比出来的。
那一刻的安杰,终于对当初家中的选择释然了,也对曾经那念念不忘的执念平衡了。
因为,在那一刻,骄傲的,体面的,永远昂着头的安小姐,最终放下了,选择向生活妥协,也选择向现实低头了。
重蹈覆辙
书中的安杰,最终险些让女儿重蹈了自己的覆辙,若不是亚琼吞了安眠药,以如此决绝地方式彻底地给安杰提了个醒,安杰恐怕会成为自己最讨厌的人。
后来,当江德福劝阻安杰说:
你也是,老糊涂了,亚琼和那个人门不当户不对,他俩怎么能成一对?
而一夜之间苍老的安杰突然就爆发了,她大喊大叫,就像她当初最讨厌的农村泼妇一样声嘶力竭,冲着江德福疯狂呐喊:
江德福,你也配说门当户对?三十年前,你跟我门当户对吗?那时候的你是什么?你不也跟那人一样是个农村人吗?农村人怎么了?农村人就不是人?农村人就不该也不配娶个城市女人做老婆吗?
人人都在说安杰嫁给江德福是交了好运,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可是,安杰之前过的是怎样的日子呢?
她曾经说过:
我就想要过这种喝咖啡用咖啡杯,喝水用水杯,喝茶用茶杯的生活。
而跟着江德福,这样的日子她是过上了,可是,她的好日子总归是旁人衬托出来的。
原著中的安杰甚至很讨厌自己一窝一窝像兔子似地生孩子,她厌恶这样的感觉,可离开了青岛,离开了她原本待着的舒适区,她除了给江德福生孩子,成为一个家庭主妇,成日洗洗涮涮,忙着照顾孩子生孩子这样循环往复,连自己的生活都没有,甚至根本无法去寻求什么精神上的共鸣,更遑论能够跟江德福有纯粹的爱情?
剧里安排了江德福的妹妹江德华来帮着安杰照顾孩子,照顾这个家,安杰才得以有时间,有精力去做她的教师工作,寻求精神上的共鸣,可原著中的安杰,至死都未曾爱过江德福。
书中的安杰,最终同江德福完成了一种“角色互换。”
生活磨平了安杰的傲气,却也完成了江德福在精神上的改造。
他们两个完成了角色上的互换,却也最终彻底埋没了过去的那个自己,亏欠了过去的那个自己。
即便当初,各有目的,只是为了生活,只是为了己愿。
而说到底,一切也不过是造化弄人,命运使然尔。
作者:花语迟,自由撰稿人,兼具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专注女性成长与情感方面的写作,励志做一个努力写作,热爱阅读的女汉子。
热爱文字之美,卖字为生,相信有一天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目前文笔浅薄,尚在磨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