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姓源流中的谬误(六),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关于陈姓的来源现状?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陈姓的来源现状(陈姓源流中的谬误)

关于陈姓的来源现状

陈姓源流中的谬误

(六)

清代康熙辛未年(1691年),湘中九县五十七支上源迷惘的陈氏支系在湘潭陈鹏年的牵头下,合于一起,称之为“合五十七户”,这年陈鹏年刚中进士。于乾隆四十九年(1794年),合于鹅塘伯万系下的五十七户,又分了所谓的“三宗”,即阆中三尧后人之“永宗、康宗、齐宗”。鹅塘人一直以三尧后人自居。

“五十七户”共定辈字十个:“惟今能显远,历代善名扬”(见陈世昌之《道光元年辛巳岁续谱序》)。在当时,人们都说陈鹏年作了一件大好事,但现在看来却是弊端丛生。据东雾山乡亲们说,陈鹏年一直找不到自已的上源,只听其先人说,祖上来自江西。而在东雾山有一支始迁祖叫陈筠府的陈姓大族,此始迁祖来自江西太和,陈鹏年便想入其族,族中长老不同意,陈鹏年便跪于其祠堂门口发狠道:“我不入祠,永不开科。若想开科,五百年后。” 后又听说鹅塘陈氏始祖伯万公来自江西,故由其牵头,合五十七户于鹅塘。因为这所谓的“五十七户”全是不同世系的族人,故现今鹅塘这五十七支中的辈字,虽合于“惟今能显远,历代善名扬”十辈之中,但从伯万到后面某同一个辈字,却是同辈不同代。如从伯万公至“历”字辈,我查了几支“五十七户”中的支系,虽同是历字辈,但相差三四代到五六代者不等。即同是“历”字辈,这中间有老祖辈,有爷爷辈,有孙子辈,混乱不堪,这完全是因为不是一个伯万世系下来的族人,被乱拉入伙的结果。从目前伯万族人的人数上看也有悖情理。在网上查到,伯万族人约有二百多万。这显然是有违规律的。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至伯万公出生时已繁衍了1406年,比伯万公繁衍到今天还多三百多年。如按伯万这种繁衍速度,孔子在伯万公出生时早应繁衍了二百多万人了。可至今天,孔姓人口也不过三百万。如果这样,孔子后裔从公元855年伯万公出生至今,只繁衍了一百万人不到,也就是说当时二百多万孔姓人在这1100多年中,繁衍人口不到伯万公一个人繁衍人口的一半,这难道不是天方夜谭吗?! 从中亦可看出当时的所谓“五十七户”,除了鹅塘自己一支,其余五十六户是不是伯万公后裔是值得商榷的。

其实,在我们先人,一直对以鹅塘为上源、以伯万为始祖是有怀疑的。我族光绪年间的三修谱主修颂釐公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妄以弥衍(伯万公系下之人)系于一兴公之上,不免自诬其祖之语。今遍为搜寻亦无稽考,似此不无疑义焉。”(今译:胡乱把弥衍放置于一兴公之上,这不免是自己诬蔑自己的祖宗的话语。今天我们四处搜寻都没有根椐,将弥衍放置一兴公之上的行为是很有疑问的)。

陈家坊的之骥公在嘉庆二十年(1815年)写的一篇谱序中,他首先是提醒族人:“然远引失据,未免狄青之诮;旁援稍紊,又蹈崇韬之诬。”(今译:如果因历史断代而失去了依据又胡乱记录,未免会有狄青冒认狄仁杰为祖先的笑话;近有的证据引用不正确,也会重蹈郭崇韬故意认郭子仪为祖先的错误)。在文中,之骥公根本不认伯万公为先祖,只说:“伯万公我南楚亲宗也”。意为他族和伯万公只不过共一个陈姓而已。对于其族合于“五十七户”,也抱反对态度。他说:“与至五十七户,虽我家人,虽涣而难萃,离之非睽也。奚必咸此其师以大壮其观哉!”(今译:至于我族合至五十七户中,虽然我们家族,涣散难以萃合,离开在外者也难以相与见面,但也何必进入这五十七户中来壮大我族的壮观呢)。显然,之骥公早在二百多年前便心知肚明,此族并非伯万公之后人,其族合于五十七户之中也是一种荒谬的举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