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纠结:“斯人”还是“是人”,其实并不重要!安徽:井水不犯河水,浙江:河水不犯井水,听谁的?

1/“斯人”还是“是人”

真相的来信,真相来了斯人(1)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是许多人少时在老师威压下死记硬背的成果。

但是,却突然被现行教材中的“斯人”变“是人”冲击得记忆恍惚,不甘、求证、纠结,一时之间陷入错乱时空,难以接受。

想当年,我在乡村学校也教授过这篇课文,“斯人”“是人”也有些傻傻地分不清了。

真相的来信,真相来了斯人(2)

事件上了热搜后,还有学生专门私信我,当年学的到底是“斯人”还是“是人”?我一时也很恍惚,印象中“斯人”的可能性大些,但我最终还是给了他个“是人”的答案。

之所以会给他这样一个答案,是因为,“斯人”也好,“是人”也罢,其实并不重要,这两个词表意相同,我们还是接受“权威”吧。

再者,因为“是”与“斯”用法上的“打架”,这样的知识点,出题者是不会用来考试学生的。

古代文字在流传过程中,是会有些许“变异”的。古人的同一著作,在编辑、传抄、刊印过程中,因种种原因,不同的本子会不尽相同。所以,在文化领域才诞生一个特殊门类——版本学。

正因为如此,在全国省编教材藏盛行的年代,对于“斯人”“是人”的表述,肯定会各有舞台的,所以,人们的记忆中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割裂感。

真相的来信,真相来了斯人(3)

有关“是人”“斯人”的那篇课文,是摘自《孟子·告子》。

告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法家人物,曾受教于墨子,有口才,对于人性有着自己的理解,以主张“性无善无不善”的人性论而著称。

告子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人性和水一样,“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于善不善”。“以人性为仁义”,犹如“以杞柳为桮桊”。

告子的观点与孟子不大一致,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所以,才引发二人的论战。

真相的来信,真相来了斯人(4)

两人的辩论收录于《孟子·告子》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其中的一节。

孟子的那段话编入教材时,编者将文章的结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为标题。

文章的结语(标题),其实就是这则短文的主题:全文通过几位历史人物在困境中振作精神、奋发努力,终于大有作为的事实,告诉人们应该正确对待忧患,同时也形象地说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重要道理。

其实,到底是“斯人”还是“是人”并不重要,能重新引发人们对经典的关注,才是最可宝贵的副产品。

这就是老黄想要告诉你的这场论争的真相。

2/“井水”还是“河水”

真相的来信,真相来了斯人(5)

关注“是人”还是“斯人”之争时,老黄又想起了一个常用语,“井(河)水不犯河(井)水”,比喻的是各管各的,互不相犯。

这句话人们往往会脱口而出,但是,仔细一捉摸,突然发现,到底是“井水”不犯河水,还是“河水”不犯井水?一下子又不敢肯定了。

比如,安徽一个小村,他们的景区介绍中,选用的是“井水不犯河水”。

而浙江的一处村落,为了宣传自己,选用的宣传语又是“河水不犯井水”。

还有云南,也有类此的“井水”与“河水”并存的景点。

都是言之凿凿,为了旅游,各地文案高手也是拼了。

真相的来信,真相来了斯人(6)

其实,细究起来,这“河水”与“井水”。最初还真与水无关,而是指代夜空中的星辰:

“井水”指的是东井。“东井”即“二十八宿”之井宿。

“河水”指的是北河与南河,“北河”与“南河”同属于二十八宿的井宿。

北河意为“井宿北面的河流”,有三颗星。南河也有三颗星,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河三。南河三与天狼星、参宿四共同构成了冬季大三角的三个顶点。

这三位星官,虽然同处一地( 南方“朱雀” ),但是永远不会相交,是谓“井宿不犯河宿”。“井宿不犯河宿”之语,许是被后世讹读为“井水不犯河水”了,也未可知也!

3/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真相的来信,真相来了斯人(7)

以星辰喻人事,这在古代很常见,比如人们常常用到的“参商不见”,讲的就是参商二星的。

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辰星也叫商星,因此亦有一说并称为“参辰”)。

杜甫在《赠卫八处士》这首诗的开头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意思为,人生挚友难得相见,好像是此起彼落的参星与商星。

“参商不见”与“井水不犯河水”,是同样用法。

午夜后,商星落下,参星才升起。在我们熟睡时,幕空中还在静静地上演着参商不见的故事。

再想想,这种天天能与亲人厮守的日子,除了幸福,还能用什么词语来表达呢?

4/结语:经典重温

真相的来信,真相来了斯人(8)

至于景区之语,我们大可不必太过较真,“井水不犯河水”也好,“河水不犯井水”也罢,只要能为当地民众谋一时之福利,就当是古人智慧的莫大功德吧。

这仍与“是人”“斯人”那个话题一样,不管这人那人,只要能守住初心,砥砺前行,就会成就自己想要的人生。

老黄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人生与其在细枝末节上纠缠,还不如放开心胸,自由飞翔。

所以,别再纠结了,大家跟老黄一起来重温一下那篇曾经烂熟于心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字虽短,说理却透。孟子是在提醒人们,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方可长盛不衰。若安于现状,“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醒来再琢磨”,就有可能终身忧愁、困顿一生。

真相的来信,真相来了斯人(9)

孟子所生活的时代,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要奋发图强。

一个人若安逸享乐,没有克服困难、摆脱困境的能力,就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就消沉绝望,就如同立于坍墙之下,随时有生命危险。

这正是孟子所想要表达的,今天看来,依然有着警世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