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在线(基础心理学)(1)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

§ 第一节 绪论 §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是心理学的分支属于基础理论学科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的心理发展包含:①心理的种系发展;②心理的种族发展;③个体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分支:①比较心理学研究种系);②民族心理学研究种族)。

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性质:①整体性;②社会性;③活动性;④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作为整体的心理活动有其独特的质的规定性

心理的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

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维果斯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由社会文化所决定,是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作用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皮亚杰: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桥梁活动动作

外部动作内部活动指智力)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内化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转化过程,其表现为概括化言语化简约化超越化

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个体间)和特殊性(个体)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简单→复杂)和顺序性(婴儿期→老年期)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指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

第一发展加速期出生到第一年,婴幼儿期,一生中最快第二发展加速期:指青春发育期童年期的发展速度较缓慢。不是加速期

心理发展进程表现为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心理发展中各年龄的特征;②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①年龄特征;②年龄阶段的根源

年龄特征的具体表现:①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②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但非同步;③年龄和心理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遗传和环境的作用本质问题);②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连续问题);③心理发展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关系动力问题);④不同心理机能是否存在关键期关键问题)。

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①描述;②解释;③预测;④控制功能间有层层递进的关联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简称为发展性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一)横向研究设计

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横向比较设计

横向研究的优点在于具有适用性时效性

横向研究的缺点在于具有人为的联结性可能存在组群效应混入其他因素)。

(二)纵向研究设计

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又称纵向跟踪研究

纵向研究的优点在于:①便于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连续过程;②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的规律

纵向研究的缺点在于:①时效性差耗费时间及人力、物力);②被试容易流失;③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三)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其特点包括兼有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方面的优点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一)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发展的相似性差异性

(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研究的跨学科跨领域

(三)研究方法的整合

皮亚杰:率先用临床法研究儿童认知发展临床法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的整合。

(四)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

一、遗传决定心理发展

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是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包括:

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②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③环境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

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华生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包括:

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②片面强调机械地看待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③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三、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二因素论。二因素论的观点包括:

心理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决定;②把遗传与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看做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③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班杜拉主要观点:①观察学习;②替代性强化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

▲观察学习是指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

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一)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

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

心理发展就是由低级心理向高级心理转化的过程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标志4个维度

随意化: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的形成与发展;

概括-抽象化: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的形成与发展;

整体化:各种心理机能相互作用并重新组合,形成高级心理结构;

个性化:心理活动越发突出个性特征。

(二)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1、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

2、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

(三)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走在发展前面,促进发展的教学原则略前性原则

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①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②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

学习的最佳期限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而尚未达到成熟的地步时,进行有关教学效果最佳

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主客体相互作用主要表现

主客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主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构建过程

▲属于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有:①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②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构建学说:皮亚杰

1、图式(即认知结构)

图式: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

图式这种认知结构不断从低级→高级,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①同化;②顺应

2、同化——见多识广:量变。

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量变。

3、顺应——吐故纳新:质变.

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的需要的过程叫顺应

4、平衡

▲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势

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对客体的操作,积极地构建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主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的实质

(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皮亚杰认为,动作是认识(即心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①成熟;②经验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③社会环境; ④平衡化最重要决定性)。

心理咨询在线(基础心理学)(2)

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过程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有片面性)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有片面性)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一)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二)心理发展中的量变、质变关系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为4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借助感知运动图式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②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2、前运算阶段(2~6、7岁):

泛灵论;②自我中心;③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④思维的不可逆性;⑤缺乏守恒

泛灵论是指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皮亚杰所说的守恒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所掌握得概念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

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是稳定性并非本质特征的是:同化顺应可逆性

自我中心是指:①认为所有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②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具有守恒概念;②脱离自我中心;③思维具有可逆性;④可进行逻辑运算,但不能摆脱具体内容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

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抽象逻辑思维);②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心理咨询在线(基础心理学)(3)

(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1、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述: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又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2、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划分

艾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的标准是:心理社会危机。他把人格发展分为8个阶段。

心理咨询在线(基础心理学)(4)

艾里克森划分年龄阶段的特点

①心理发展阶段是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的划分

②二维的发展阶段说,不只是一维的纵向发展阶段划分,还包括横向维度的人格发展

③动态过程,即在人格维度上成功与不成功两极之间具有变化的空间

个体一生发展是连续一生的渐进发展进程,先前的各阶段发展得好与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阶段。

第五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

内动力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

外动力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人自身的内在动力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外在环境和教育需要通过内在动力而发挥作用。内动力和外动力良性互动的结果形成具有新质的发展动力。

第六单元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早期发展阶段的观点

个体早期发展的优劣,对终身有重要影响;②儿童早期是独特的发展时期;③儿童早期的发展变化既迅速又显著;④个体发展的早期对环境改善和负面影响(如营养不良、情感剥夺)最为敏感,并会影响终身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而过了这个时期有关方面的发展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特定学习机会的一段时间的“窄窗口”。

人类关键期人类婴儿的研究表明,只在感受系统范围内有所表现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在这段时间,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些方面发展迅速的时期。特定学习机会的“宽窗口”。

第七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

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一)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基础

1、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思想基础人本主义思想儿童教育的需求

2、儿童心理学诞生的研究基础达尔文所写《一个婴儿的传略》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标志是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

(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二、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标题.

§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岁~3岁

人类婴儿的关键期表现在:感受系统的范围内

▲儿童生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婴儿期

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发展

新生儿出生到1个月的婴儿。

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1、具有明显的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生存反射):食物反射(觅食、吮吸、吞咽)防御反射(眨眼、呕吐、喷嚏)

2、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巴宾斯基反射——会在出生后4~6个月自行消退。

无条件反射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

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

睡眠最重要)----觉醒观察周围事物进行记忆和学习)——啼哭由生理需求引起将需求信息传递的交流手段成人照顾的导向

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

1、以感觉的产生为指标:出生时就有感觉,也就出现了心理。

2、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一旦与环境相结合,使主客体达到平衡,即出现心理。

3、以出现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为指标:对刺激的反应有多样性和选择性时,出现心理。

第二单元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

(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

(二)婴儿大脑的可修复性5岁前,语言中枢受损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一)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①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②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③动作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④动作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②独立行走

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重点包括:①五指分化;②手眼协调

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意义有:①是婴儿主动地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的表现;②为认识发展奠定基础;③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

独立行走的意义有:①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②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③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主动性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包括:①头尾原则;②近远原则;③大小原则没有“上下原则”、“顺序原则”

影响婴儿动作技能的因素:①成熟程度、②刺激物的支持、③环境提供的动作活动机会、④探究环境的愿望、⑤婴儿掌握操作事物的技能、⑥母亲的抚养方式

第三单元 婴儿的学习

婴儿学习活动最早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

婴儿学习能力的主要表现:①模仿学习;②条件反射学习方式;③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方式

一、模仿学习

模仿是婴儿天生的学习能力,具有普遍性

二、条件反射学习方式

出生后几天建立最早的条件反射是:新生儿对母亲抱起喂奶的姿势做出的食物性条件反射不是吮吸

三、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

婴儿的学习能力是:“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与生俱来

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这是习惯化

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这是去习惯化

第四单元 婴儿的认知发展

婴儿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感知觉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一)婴儿感觉的发展

1、视觉技能的发展(视觉集中;视觉追踪;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视敏度)

2、听觉技能的发展(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

(二)婴儿知觉的发展

1、跨感觉通道的知觉手眼协调视听协调)。

2、模式知觉先天的

3、深度知觉视觉悬崖是一种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装置。产生深度知觉的年龄是6个月

婴儿感知觉发展的重要表述是:①关键期是出生后头三年;②婴儿期是感知觉最重要最迅速的时期;③是感知觉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一)婴儿的注意

婴儿注意发展从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

▲婴儿注意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于注意内容的选择性:①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②受知识经验的支配;③注意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

(二)婴儿的记忆

12个月之前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12个月以后:感知动作活动开始内化为表象,表象记忆词语记忆

三、思维的发展

(一)加工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无效尝试有效尝试无须尝试而直接成功

第五单元婴儿的言语发展

婴儿的言语发展(据结构和机能)分为:语音的发展、语义的发展、语法的发展、语用的发展。

一、婴儿的发音

(一)婴儿发音的阶段性:①简单发音阶段→②连续音节阶段→③学话萌芽阶段

(二)婴儿发音特点:①不同民族和国家都呈规律性;②第一批词出现才算掌握母语;③3岁基本全部掌握

二、婴儿词汇的发展

(一)词汇量的发展:①1~1.5岁(50-60个);②3岁(1000个)

(二)掌握词汇的特点:①婴儿的词汇是从所熟悉的事物的名称开始;②婴儿理解的词义与成人不尽相同

三、婴儿句子的发展

单词句→多词句一岁半左右);②简单句→复合句两岁左右)。

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

采用必要的规则和语用技能:言语交流的内容要贴近已有的知识和经验;②适应婴儿言语发展水平的交流技能:(叫他的名字运用感叹句调整语调);③适合的语用技巧:句子要简短(合乎句法)、语速减慢(增加停顿,不要拖音);话语多重复;④采用互动方式和促进发展的策略

五、语法的获得

1.5—2.5岁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3岁末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第六单元 婴儿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的气质

(一)婴儿的气质类型

1、巴斯等根据婴儿对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按活动特性划分为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交性

2、托马斯切斯婴儿的气质类型,按三种类型分: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型

抚养困难型的儿童表现为:①难以适应新环境;②缺乏主动地探索周围的环境的积极性;③负性情绪多情绪反应强烈

(二)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出生后第一年,气质稳定并连续增长是中等程度的稳定

(三)婴儿气质与早期教育的关系拟合优化拟合劣化

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一)婴儿兴趣的发展

兴趣三个阶段: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至百日前后);2、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3、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

(二)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婴儿期笑的三个阶段:1、自发性微笑不具社会性);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三)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1、自发性的哭:与生俱来不具社会性

2、应答性的哭:有社会性

3、主动操作性的哭:有社会性

关于婴儿的哭:①不愉快的反应。②有重要适应价值。③自出生就有的。④较早出现分化

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四)分离焦虑

三个阶段:①最初阶段的悲伤、求助、愤怒的抗议;第二阶段尝受失望,出现情感冷漠;第三阶段在无能为力之下超脱分离焦虑困扰,企图适应新的环境

(五)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婴儿长到七八个月后才有)

1、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

2、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本能性的驱动力心理社会性驱动力

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婴儿利用情绪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即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婴儿依恋发展划分为:①无差别的社会反应;②有差别的社会反应对母亲更加偏爱);③特殊情感联结对母亲产生特殊的情感依恋,作为安全基地);④互惠关系形成阶段能接受母亲暂时离开)。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将婴儿依恋划分为①安全型依恋(多数)、②回避型依恋、③反抗型依恋

不安全依恋包括:①回避型依恋;②反抗型依恋(又叫矛盾型依恋焦虑型依恋)。

(三)早期教养对依恋的影响

1、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在成人后具有高自尊,往往享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善于寻求社会支持,并具有良好的与他人分享感受的能力

2、母亲教养行为的衡量指标:①反应性;②情绪性;③社会性刺激如进行游戏没有“亲密度”.

四、婴儿自我的发展(主体我的自我意识;客体我的自我意识)

哈特婴儿自我意识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①主体我;②客体我

主体我的自我意识(一周岁):①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②婴儿能区分自己与他人

客体我的自我意识(两周岁):①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②能运用人称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

客体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表现为能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

§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岁~6、7岁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一、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①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②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③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

(一)古典游戏理论:精力过剩论、重演论。

(二)现代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理论:游戏能获得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②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体验

认知学派理论:游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应;②游戏练习并巩固已习得的各种能力;③游戏促进认知发展;④游戏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三、游戏的发展

(一)机能游戏(婴儿的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

(二)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象征性游戏

(三)规则性游戏游戏规则外显,游戏角色内隐):童年儿童游戏属于规则游戏

四、幼儿象征性游戏的特点

以主题游戏为主;②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③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④游戏中富有创造性;⑤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而不是结果

五、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旁观游戏);②平行游戏;③社会性游戏(分协同游戏合作游戏)。

六、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精神寄托;②促进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③幼儿之间社会交往;④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

第二单元 幼儿的认知发展

一、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迅速发展;②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迅速发展;③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二)幼儿的记忆策略

记忆策略是指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人信息采取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

儿童记忆策略三个阶段:①没有策略(5岁以前);②经过指导能运用记忆策略(5~8、9岁);③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

幼儿后期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有:①视觉复述策略;②复述策略;③特征定位策略

二、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的思维两大特点:①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一)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

1、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可塑性动态性);

2、幼儿认知发展的趋向性(①由近及远、②由表及里、③由片面到比较全面、④由浅入深);

3、自我中心现象皮亚杰三山实验。幼儿在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缺乏观点采择能力,不能从他人的立场出发考虑对方的观点,而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二)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1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是从“是什么” 转向“为什么”

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包括实物概念发展和类概念发展

幼儿的分类能力分为:①不能分类→②依据事物感知特征→③依据知识和经验→④依据概念

3幼儿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①最初是转导推理(不属于推理能力);对熟悉事物的简单推理

三、幼儿想象的发展

(一)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三)通过教育和训练,幼儿的创造想象得到发展幼儿创造想象新颖性神奇性超越性未来指向)。

第三单元 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际交流的工具;②适应环境的重要工具;③超越环境,进入新的境界时作用大;④心理发展的助推器

二、幼儿词汇的发展

(一)词汇量的增加:①3岁(1000个);②6岁(3000个);③7岁(4000个)。3~4岁最快。

(二)词类范围的扩大: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中:名词→动词→形容词

(三)词义的深化

1、幼儿期掌握词汇的特点:①词义笼统含糊;②词义所指非常具体;③幼儿末期掌握词汇的概括性逐渐增加

2、积极词汇(主动词汇)消极词汇消长

3、儿童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词汇的指标(积极词汇):①理解词的指标;②使用词的指标

三、句子的发展

1、理解句子的策略:语义策略词序策略(4岁最突出)→非语言策略

2、掌握句法结构的发展:

不完整句发展到完整句;②简单句到复合句;③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④无修饰语发展到有修饰语

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独白语连贯语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②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五、语用技能的发展

沟通的手势;②听的语用技能;③说的语用技能

幼儿说的语用技能表现:①对影响有效沟通的情境因素十分敏感;②同伴的反馈易于作出积极的反应;③能够有效地参与谈话

幼儿期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词汇量增长最迅速的时期

第四单元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个性的初步形成:

显示出较明显的气质特点;②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③一定的能力差异;④最初的性格特点的表现

二、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一)幼儿的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3岁有10%4岁有40%5岁有80%6岁有90%

童年期儿童的自尊具有稳定性。

(二)自尊水平的高低可预测以后的情绪发展和适应性:高自尊中等自尊低自尊

高自尊对以后对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相关。

(三)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①父母的教养方式、②同伴关系

高自尊儿童父母教养的特点:温暖、关爱,积极接纳孩子的特点和需要;②严格要求、要求明确、但不强制性管束;③民主;④父母以身作则

建立同伴友谊关系被集体接纳是自尊体验的两个重要因素。

三、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

认同对儿童发展的意义:认同带给儿童以归属感和成就感;②认同使儿童获得榜样的力量和发展的动力;③认同对儿童的性别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对象:①具有较高的地位、具有权威性、有较强的能力、聪明、健壮、或漂亮的人父母、教师、叔叔、阿姨等);②富有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对象

四、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

第一反抗期发生的时间大约是3岁~4岁;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其他养育者

(一)第一逆反期的发展性特点

1、第一逆反期有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①心理需求:实现自我意志,实现自我价值感;②行为表现:要参与成人的生活活动;常常逆着父母的意愿。

(二)父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行教育

明确第一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②正确认识到第一逆反期的矛盾焦点。③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帮助儿童

教育方式:①通过游戏;②持续培养生活自理能力;③了解特长和优势,针对性培养;④民主教育方式

§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6、7岁~12、13岁。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学习

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②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③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④ “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⑤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学会学习是指学会思考、学会合理安排和分配时间以及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策略和记忆策略等.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小学阶段的儿童主要的记忆策略有:

复述策略:有意识的重复、朗诵所要记住的信息;

组织策略: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进行识记;

系统化策略:是对记忆材料进行信息加工

巧妙加工策略:需要运用联想、谐音、拆分、重组等加工方式。

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

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②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③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10岁小学中年级)。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有:①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②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童年期思维的质变表现为从幼儿期的具体形象思维形象逻辑思维为主

(二)童年期思维形式的发展:①概括能力发展。②词语概念发展。③推理能力发展

1.概括能力的发展:

直观形象水平: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小学低年级。

形象抽象水平: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小学中年级。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的

2.词语概念的发展

第一类不能理解实验要求第二类功用性和具体形象特征描述第三类包括接近本质定义和本质定义

3.推理能力的发展

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三段论法是典型的演绎推理形式。小学儿童随年级的增高而提高;

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小学生基本能完成归纳推理,因素多,归纳难度大,随年级的增高而提高;

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是归纳演绎两种推理过程的综合。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

童年期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包括:①运用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②能够对通过言语表述的事实进行演绎推理;③自觉地运用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

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特点:①存在年龄阶段的差异,从中年级到高年级的发展速度较快;②小学儿童的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低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三)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1、掌握守恒。

2、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恒等性可逆推理两维互补推理

数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在6-8岁;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在7-9岁;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8、9岁—10岁;容积守恒在11-12岁才能掌握

(四)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

童年期处于脱自我中心阶段

4-7岁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但并不是认知的主要成分;

9岁以后儿童的正确认知结果占主导地位,基本上摆脱了自我中心的影响;

8岁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的转折时段。表现为脱自我中心化的过程,是认知发展机制的转换。

关于自我中心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幼儿的自我中心是认知现象;②童年期处于认知领域的脱自我中心阶段;③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现象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教育调节

(一)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自我评价包括多个方面,如身体外表等;②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和同学的作用最重要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④小学儿童自我评价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自信心等有密切关系

(二)自我控制能力

罗腾伯格延迟满足是指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①认知和策略;②榜样的作用;③家庭教育

二、道德发展

道德内涵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行为

(一)道德情感的发展

婴儿期:移情、共鸣。幼儿期:羞愧、内疚。童年期:丰富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对偶故事):①前道德判断阶段没有道德,只接受结果)、②他律道德判断阶段听权威人定的)、③自律道德判断阶段自己能判断,规则有相对性没有“后道德判断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特征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儿童直接接收行为的结果,还不能做出道德意义上的判断。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特征:①儿童认为规则是由权威人物制定的,不能改变,要严格遵守;②根据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特征:①是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可以改变;②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

心理咨询在线(基础心理学)(5)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

亲社会行为的获得需要具备的条件:①道德动机的发展;②逐渐形成能设身处地为需要帮助者着想的能力;③掌握有效的助人的知识和技能

2、攻击行为:是指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也称侵犯行为

▲攻击行为的基本要素是伤害意图

欺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攻击行为,有:①直接身体欺负;②直接语言欺负;③间接欺负

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一)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1、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

2、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3、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4、同伴交往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①受欢迎的儿童;②不受欢迎的儿童;③受忽视的儿童

▲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受欢迎的儿童:学习成绩好,有主见,独立活动能力强,热情,乐助于人,善于交往

不受欢迎的儿童:具有攻击性,对人不友好,不尊重同伴,缺乏合作精神,搞恶作剧

受忽视的儿童:表现为退缩、安静,有依赖性或顺从性,既不为人喜欢也不人人讨厌注意:他们本身社会技能能达到平均水平,且自己并不感到孤独

四、友谊的发展

友谊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关系。友谊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

(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四个阶段: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

单向帮助关系(6~9岁);

双向帮助关系(9~12岁):“顺利时合作”,不能“共患难”;

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12岁以后):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排他性。

(二)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相互接近;②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③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

五、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①直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②父母教养关注重点的转移;③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父母控制0~6、共同控制6~12、儿童控制12~)。

六、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

儿童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②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③与教师的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之后则一直维持在交往比率的20%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