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智慧城市发展历程(智慧城市吴红辉)(1)

体验智慧城市生活

经过数年的探索和实践,智慧城市建设已从概念走向落地,从试点走向普及。智慧城市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肩负着改变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我们国家积极探索,将可持续发展与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与价值空间。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一句响亮的主题标语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无比深刻地印在了每个参观者的脑海中,也首次为这个已经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展会赋予了城市的印记。城市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聚居形式之一,在经济范畴上也是有效的规模经济组织形式。从城市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区域内通过高效的布局、管理和运维,产生最大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所有的城市管理者以及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居民最关心的问题。

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大到城市的空间布局和产业规划,小到个人的生活作息和工作方式都将发生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城市依然是人们追求更好生活和更大发展的载体。当前,大数据、云计算、无人驾驶、遥感遥测、物联网、移动互联等,这些新鲜的术语和词汇层出不穷,但如果没有在城市的建设与治理当中得到有效的应用,没有与人们的生活发生有效的关联,那么即使再高大上的术语和词汇,都是空中楼阁。如何吸取国外的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经验,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所用,我们列举了国外有代表性的15个城市,让读者从多角度观察,什么是城市的智慧化!

国外智慧城市发展历程(智慧城市吴红辉)(2)

3.1国外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BM于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先后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例如,2004年韩国、日本先后推出了名为U-Korea和U--Japan的国家战略规划,2010年美国提出加强智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智慧应用项目计划;欧盟制定智慧城市框架;新加坡提出2015年建成“智慧国”计划等,试图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重新审视城市的本质、城市发展目标的定位、城市功能的培育、城市结构的调整、城市形象与特色等一系列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国外智慧城市发展历程(智慧城市吴红辉)(3)

3.1.1诗意的智慧之都一维也纳

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实践在全球兴起之后,博伊德·科恩(Boyd Cohen)博士在2012年进行了全球智慧城市的排名。维也纳(Vienna))脱颖而出,一举夺魁。维也纳是唯一在所有评选指标上都挺进前10位的城市:区域绿色城市(第4位)、创新城市(第5位)、数字化管理(第8位)、生活质量(第1位)。维也纳作为奥地利的首都、奥地利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它也是联合国的四个官方驻地之一,更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总部以及其他国际机构的所在地。作为一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维也纳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侧重于交通、住房、通信、能源、资源等领域的节能减排,打造低碳、便捷的城市生活。

1.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 从2010年开始,维也纳每年都被评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这一殊荣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这座城市真切地让人们看到,人类的理想家园到底是什么样子一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治安、稳定的政治、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维也纳正是将这些优势囊括其中,并一直不断地努力提升。

晴朗天色下,蓝色多瑙河静静流淌,波光粼粼,穿过维也纳。遮天蔽日,郁郁葱葱的维也纳森林,从西、北、南三面环绕城市,为维也纳营造天然、清新的生态环境。

这座风光怡人、景色秀美的城市,常住人口170多万,大部分的居民区都集中在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西部,而城市东部则主要发展工业,以尽可能地避免工业污染。过去,维也纳是一个能够容纳600万人的帝国首都,因此,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到生活空间非常宽敞。

不仅如此,维也纳的治安状况也很好,甚至在午夜人们都可以随意漫步街头,还时常在街上见到身边没有保镖的政治领导人。每月,维也纳人把收入的20%都用于爱好投入、户外活动以及度假休闲。炎炎夏日,人们在多瑙河边垂钓,在城市39座被茂密树林遮挡的公共露天游泳池嬉戏,消夏解暑。生活在这里,居民的生活用水都直接由管道从山区送入居民家中,不但清洁、环保,而且绿色、干净。

同时,城市各项完善的基础设施,都能有效地帮助居民在寒冷的冬季抵御严寒。每处住宅和公共交通工具都配有取暖设备,包括公交车、有轨电车和地铁。除此之外,高效的城市交通网也让人们完全可以舍弃自驾车出行。一般维也纳居民只需花上30分钟就可以到达工作地点,生活十分便捷,在家和工作之间达到完美平衡。

每到新年,维也纳“金色大厅”内都要举办世界一流的音乐会,奏响新年欢快、幸福的乐章。几个世纪以来,音乐一直是维也纳的灵魂。无论何时,大街小巷,总会有动听、悠扬的乐声飘荡在城市上空。优美的华尔兹圆舞曲、栩栩如生的音乐家雕像,都是这座城市的名片。

国外智慧城市发展历程(智慧城市吴红辉)(4)

2.智能排水系统

维也纳的排水管网始建于1830年,当时奥匈帝国的皇帝要求按300万人口的规模来规划和建造维也纳排水管网。维也纳目前的人口为180万,其排水管网仍受益于180多年前始建的管网格局。出于历史原因,除个别新建城区外,维也纳的排水管网一直是合流网,即雨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同一管网。管网的设计容量包括生活污水和雨水两部分。生活污水的流量设计标准是人均每天150升;雨水排放的流量设计标准是取近100年里降雨量最大的5年、降雨最强的15分钟为参数,最低设计流量为日常流量的4倍。近十多年来,由于发现设计流量不太够,维也纳采取了如下三项措施,向既有管网要流量。

首先是对排水管网进行智能化改造。维也纳有2400千米排水管网。从2003年开始,在管网的不同枢纽区安装了230个监测设备,对管网内污水的流速、流量、水位等管网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对流量的分层监测来掌握管道的淤结情况,并及时加以疏通。此外还建了256个闸门和85个泵站。城市排水管网就像城市道路网,有主干道和小胡同之分。掌握了不同管网的流量,就可以通过在管网节点修建调节闸来调节不同管网的流速和流量。维也纳往往是某个城区下大雨,其他城区未必也下大雨。

这时,可以通过管网控制中心减缓无雨或小雨区的管网流速,将主干道的容量让给大雨区,主干道的流量可以在短时间内成倍提高,有时只要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维也纳管网公司在全市有24个气象监测站,同时与国家气象局合作,遇到暴雨天气,每两小时向控制中心预报一次暴雨的走向、停留时间和降水量,以便及时调整对排水管网的管控。因为从控制中心下指令到管网的闸门完全打开或关闭约需要20分钟,如图3-1所示。

其次,新建应急储备池来扩大管网排放能力。2005年以来新建的2个应急池,一个在老城区的维也纳河下,距河底10m,直径8m,沿河修了2.5km。另一个在维也纳第23区的一条河下面,直径2.4m,长5.3km。前一个可以防止老城区被淹,后一个的作用是保护新建城区。正在建的应急池是长方形的,在一个足球场下面。因为那里没有天然河床可以利用,而且建筑密度很高,无法让庞大的隧道掘进设备进去施工。维也纳管网公司新闻处相关人士表示,采取什么措施,一要因地制宜,二要留有余地。维也纳建的应急池,不仅可以视需要继续延伸扩容,而且都建有直接向河道排放的应急管道。

国外智慧城市发展历程(智慧城市吴红辉)(5)

图31维也纳管网公司相关人士介绍维也纳的“标准排污管”1山

最后,增加城市绿地和街头、房顶的植物,减少水泥、沥青的封堵面积。有些措施可能很不起眼,如街头种几棵树,放几盆植物,但它们不仅能吸收一部分雨水,还能将雨水进入地下管网的时间延缓约30分钟。这对缓和管网内的高峰流量是非常宝贵的。因此,街头绿化不仅仅是城市绿化工程,同样也是城市防洪工程的一部分。

国外智慧城市发展历程(智慧城市吴红辉)(6)

3.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早在2011年年初,维也纳时任市长歇尔·豪普尔提出了智慧城市发展目标,以使维也纳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对所面临的能源和气候挑战做出应对,并实现经济和科技的现代化。

具体来讲,维也纳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中包含多个发展计划,如“城市供暖和制冷计划”。维也纳市人口占奥地利总人口的20%,但能耗只占全国能耗的12%~14%,这主要得益于该市的智能供暖和制冷系统。

在城市供暖方面,维也纳禁止用填埋的方式处理垃圾,而主要将固态垃圾和废水回收利用,通过燃烧和气化技术使垃圾转化成新能源,清足地区暖气和热水需求,同时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目前维也纳市共有3座大型专业、现代化垃圾焚烧厂和一座世界领先的污水处理厂。

那么他们是如何组织以及规划的呢?期间一个名叫“TNA维也纳”的PPP(公共私营合作制,将在本书的第五章中详细解读)组织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任务是政府与民间共同探讨智慧城市策略和城市解决方案。

“TNA维也纳”通过政府与民间的合作,开展了多个项目实践,例如,“市民太阳能发电厂”(Citizen Solar Power Plant.),维也纳政府与当地能源供应商维恩能源(Wien Energy)合作,到2030年,从可再生物中获得50%的能源为目标,采用群众筹款模式,个体公民可以借此购买半个或者一个金属板,保证每年可收回3.1%的投资。

维也纳还测试了一系列的移动电源解决方案,把充电站从103个增加到440个,以及试验电动汽车共享和电动自行车出租。另一创新举措是重新划分人口密集社区,住宅没有配备停车位,住在这里的居民需承诺不拥有私家车。最后,维也纳正在翻新一处占地40公顷,以前被用作屠宰场的区域,将其加以更为智能的利用:转变成一处专注于媒体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区域。

国外智慧城市发展历程(智慧城市吴红辉)(7)

4.智慧可持续发展

在维也纳,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听到一个明确的承诺,那就是建设一个智慧可持续的地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下一代大都会”。通过选举产生的官员,都在为此而不懈地努力。

2011年,奥地利接受欧盟委员会发起的行动一与1990年相比,到2050年碳排放量减少80%。为达到这一极高的目标,维也纳市政府大力推行绿色出行,修筑新的自行车道,生产清洁环保的现代电车。按照智能城市交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维也纳市民自驾机动车出行比例将从2001年的32%减少到25%,而自行车的使用率提高到8%,整个公共交通使用率也将从2001年的35%提高到40%。此外,政府还将在市区设立更多的步行区,将徒步出行的比例保持在27%。

在城市建设的其他方面,同样也能感受到维也纳的减碳、节能的努力。新建的建筑物,不仅一如既往地保持着精美、华丽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以最低能耗标准修筑。城市里,太阳能屋顶、清洁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比比皆是。减碳,成为这座“多瑙河女神”不变的追求。

为建设更智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维也纳提出许多大胆的智能建设项目,如“2050年智能能源计划”“2020年道路计划”以及“2012~2015年行动计划”,并且一直在不断地评估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同时与社会各界合作,汇同多方力量,努力把维也纳打造成节能减碳、土地合理利用、交通顺畅、欧洲领先的智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