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本是源自先秦夏至节驱除瘟疫、辟邪祛毒的传统时令节日,后世逐渐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演变成端午节的主要内容。时至今日,在屈原故里——湖北省秭归县,端午节既保留了祈福禳灾、辟邪祛毒等节俗本意,又通过世代相沿的传统仪式和习俗活动,形成了三过端午、祭祀屈原、龙舟披红、游江招魂、粽子寄情、骚坛诗会、亲邻自乐等习俗内容,具有鲜明独特的文化内涵。2006年,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以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秭归县将非遗保护经费、传承人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为传承人免费提供场馆阵地等,形成了政府主导,文化部门、乡镇文化站、非遗传承人、民间文艺社团为主体,文旅企业为载体,各部门分工协作的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格局。秭归县文化馆馆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梅俊明介绍,围绕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开展非遗传承保护,秭归县先后公布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批次547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4人、市级89人、县级443人。在完善传承保护体系的同时,秭归县创新发展,让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愈发洋溢浓郁的家国情怀和瑰丽的诗意色彩。

屈原故里的端午怎么过(屈原故里端午习俗)(1)

屈原故里的端午怎么过(屈原故里端午习俗)(2)

来源: 文旅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