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我无法考证这件事的真伪,虽然它极具典型性。
但,既然我最为推崇的中信出版社都把它放进了书里,想必不是刻意伪造的。
我的意思是,即便伪造,也是狠了狠心昧着良心伪造的,所以图书编辑很谨慎地加上了“据说”二字。
(喜欢考证的网友可以找来看看,书名叫《改变人生的谈话》,书不错)
故事是这样的:
美国出版了一本书,一周之内,狂销20万册。
20万册是什么概念呢?我也是出书比较多的作者,能到1万以上,就算畅销书了;有个三万两万,在国内就算“超级畅销”了。
别和我提什么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作者),那叫“现象级图书”。很多书只印1000甚至几百册(现在印刷技术改进了,出版社甚至可以把印数压缩到一两百,降低风险),也只能老实巴交地待在仓库里,熬上几年,终于出人头地——被送到了制浆车间。
一周之后,出版社发现,这本书出现了严重的出版事故:标题错了。
疯狂购买此书的读者,看到的书名是:
How to Change Your Wife in 30 Days(《30天内如何改变你的老婆》)。
其实,这个书名印错了,正确的书名是:
How to Change Your Life in 30 Days(《30天内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出版社错把“Life(生活)”印成了“Wife(妻子)”,成了彻头彻尾的标题党。
咋办?改吧。出版社连忙把未销售完的图书收回,改成了正确的书名。
结果,事实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击了“老实本分作者”的耳光——
《30天内如何改变你的老婆》一周之内销售了20万册,而《30天内如何改变你的生活》一个月之内,才卖掉2本。
我相信中信出版社编辑的严谨性,这个故事只能是“据说”,编造的可能性极大。
无妨。《西游记》所有的妖魔鬼怪都是假的,但故事都是真的;假的只是名字和地点,真的是哲理和人生。
正如大家总结的:
被消灭的妖怪都是没背景的,祸害世界却安然无恙的妖怪都是“上面有人”的;
“上面有人”的妖怪,无一不是在民间作威作福、为非作歹、凶神恶煞,在长官(主人)面前却是卑躬屈膝、俯首帖耳、毕恭毕敬。
这个故事,从道理上来讲,也是真的:
每个人都憋着劲儿想改变别人,把生活的改变寄托于“别人的改变”之上,却从来不会考虑改变自己。
然而真相是:你改变了自己,才能改变生活。
把希望寄托于改变别人,期待别人改变之后,带来自己生活的改变,不仅很不现实,而且可能适得其反。
但我们惯常的思维,恰恰是把希望寄托于别人主动改变上。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并不喜欢和一些家长面对面交流,因为我的理念,首先就是“家长改变,孩子才能改变”。
现在家长期待的是什么呢?灵丹妙药,孩子吃一颗,秒变天才,就像电视剧《人世间》里考北大清华那么简单:
三个孩子两个考入北大,第三代目前已经有一个考进了清华,另一个发出了“在清华等我”的夙愿,看剧情趋势,估计第三代要考进3个清华了。
编剧胆儿真肥,有本事你把剧情地点设置成山东。
这样的好事,只能存在于电视剧里。当然,我敢肯定,编剧如果到别的电视剧去客串演员,肯定不到第二集,就被群演打死了。
言归正传。为什么大家都希望“别人改变”,却不去思考“自己改变”?
人的本性,某种程度上来讲,都以“利己”为出发点。别人改变,我可以省去很多艰辛,反倒可以享受别人的成果。
比如夫妻之间,很多人在恋爱之初就立下宏愿,发誓要“改造对方”。结果怎么样?岂一个“鸡飞狗跳”了得。
改造对方,要求对方改变,看似是捷径,却恰恰走了弯路,甚至是不归路。
改变自己,看似困难,却是真正的捷径。
不过你别误读,以为只要对配偶说一句“我改变了,你呢?”就万事大吉。向对方标榜自己的改变,那不叫改变,叫赌气。
改变自己,就要学会从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即便你的目的是希望对方妥协,在沟通上,也要首先体谅对方的难处,避免“硬怼”。
一位博士,儿子沉迷游戏,他并没有强迫儿子戒掉游戏,而是和儿子一起玩。有一次,他输给了儿子之后,说了一句话:“你可以赢得了我,但你肯定赢不了设计这个游戏的人。”
激将法很管用,儿子竟然真的对计算机程序产生了兴趣,最终成了计算机博士。
博士的儿子考上了博士,这不令人奇怪:一方面是环境熏染,一方面是合理引导、科学施教,缺一不可。
高金国,网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