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车马慢、书信远”的古代,出行往往意味着前途未卜和生死难知。再加上守土而居、安土恋乡等观念在古人心中落地生根,因此离别也就显得弥足庄重,有了特殊的仪式感。在《西游记》中,唐僧西行取经时,唐王李世民为唐僧举办了非常隆重的送别仪式,李世民在给唐僧喝的素酒里面放了一撮黄土,并劝唐僧喝了下去,这本是古人别离之时最常见的桥段了,唐王对玄奘法师说“宁爱本乡一捻土,勿恋他国万两金”。唐僧被唐皇封为御弟,又受万民重托,到西方求取大乘法佛真经,除了君臣情深,依依不舍惜别,又有期盼早日归来之意。

虽然,这只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送别桥段,却正反映了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送别文化,细思一下,还真是颇有感慨,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着实耐人寻味。本期的漫谈古礼,我们来聊聊“因‘缘’与君友,以‘礼’与君别”的送别之礼。

唐朝见面的礼仪拥抱(漫谈古礼因)(1)

古人送别方式

“折柳送别”是最富有画面感,也是最实在的送别方式。一枝柳条,实实在在,虽礼物轻,但显得弥足珍贵。比起其他常见的古人“送别”方式而言,这里既有“送别”、惜别的礼仪礼节,也有“礼物”的馈赠,如果应景,就更加显得无比的浪漫和记忆深刻。例如:《三辅黄图·桥》:"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如隋朝无名氏《送别》中“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同时,折柳赠别是对旅人行途安全的祝吉。古人视柳树为可以辟邪却鬼的"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行人带上它,可使鬼魅望而生畏,远远躲开,确保旅程的平安。

“攀花送别”,就是采折花草送别。古人喜欢攀花弄草,宋王安石《杖策》诗中就有“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弄草兴常新”。攀花送别之俗起源于何时?准确时代一时也难以说清,至少在唐朝已颇为流行。唐张籍《送从弟删东归》称:“春桥欲醉攀花别,野路闲吟触雨行。”李白《江夏送张丞》亦称:“藉草依流水,攀花赠远人。”类似的还有耿湋的《荐福寺送元伟》:“送客攀花后,寻僧坐竹时。”

在古代,攀花送别与折柳相赠同时流行,并不矛盾,没有柳时就送花。唐戴叔伦《送吕少府》诗称:“共醉流芳独归去,故园高士日相亲。深山古路无杨柳,折取桐花寄远人。”从诗中看,当时由于路边没有柳树,戴叔伦便随手折了桐花送给远行的友人。

唐朝见面的礼仪拥抱(漫谈古礼因)(2)

“饮酒饯别”,这是古代文人最常见的“送别”方式。古代文人多爱喝酒,大多以酒交朋友、以酒会友、以酒待友,自然送别时就少不了酒的礼仪礼节,这在很多影视节目和文学著作中都有深刻的体现。

送行酒一般都是人们在和朋友分别时,表达自己的不舍,也是希望自己的朋友在旅途和远方一切顺利,对自己朋友的一种祝愿。当朋友分别时,人们的心情都很悲伤,饮用一些酒可以缓解人们内心的悲伤。例如,王维的诗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浓浓的惜别情分,在酒盅里淡化开来,也道不尽何年何时再相聚。

“音乐相送”,这在很多影视节目和文学中也是很常见的。古人以音乐结缘和结交的故事不在少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伯牙子期”了,当然,以“音乐相交”,自然就少不了以“音乐”惜别和相送。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在秦汉时期,音乐的送别往往略显伤感,《荆轲刺秦王》中也写到了音乐送别的方式:“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在唐朝,送别诗歌赋予了更为隆重的仪式感,这些送别诗歌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李白在《赠汪伦》中吟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更是描写了送别时音乐的重要性。

唐朝见面的礼仪拥抱(漫谈古礼因)(3)

古人送别地点

古代的送别,一般有固定的地点:走陆路的一般在长亭或者短亭里,走水路的则在渡口边。

陆上送别,长亭相送。“长亭”在中国的古典文学里已成为一个传统的送别意象,这与古代送别习俗分不开。长亭,词典里的解释是古时设在路旁的亭舍,常用为饯别处;也指旅程遥远。近城的长亭经常是人们送别的地方,这在古诗词里可略窥一二。如宋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林逋在《点绛唇》中写道:“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此外,《西厢记》里的长亭送别最为知名。现代很经典的歌曲《送别》中唱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李叔同也是采用了“长亭送别”这一传统习俗。

渡口送别,多为渭阳,南浦。“渭阳”最早出现在《诗经》。《秦风·渭阳》中写道:“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渭阳,即是渭水之南,这设置了水边送别的场景,此后,渭阳,也就成了人们送别的地方。明代王韦《柳条枝》中说:“渭水西来万里遥,行人归去水迢迢。”杜甫“寒空巫缺曙,落日渭阳情”,杜牧“寒空金锡响,欲过渭阳津”等,“渭阳”都取送别之意。另一个常见的水边送别地点是南浦。屈原《九歌·河伯》中有诗句云:“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与渭阳,异曲同工。另外,古人送别的时间多为清晨或者傍晚,在诗词中也寻得到依据。

唐朝见面的礼仪拥抱(漫谈古礼因)(4)

归去来兮。离别,乃人生常态。在我们短暂而又漫漫的人生路途中人潮人涌,却也人来人往。不知不觉中我们经历了数次离别,也告别了许多翩然而至的“过往之人”,也许一声“再见”便不见了朝夕,只留回忆与思念。

,